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424章 提高效率的小建议!

第424章 提高效率的小建议!(1 / 1)

第424章提高效率的小建议!

枫丹白露森林的边缘,人群的欢呼声如同潮水般涌起,久久不息。

莱昂纳尔站在颁奖台旁,看着眼前这群历经五天的艰苦赛程,最终成功环绕大巴黎地区归来的勇士。

他们不足百人,个个满面风尘,但眼睛里却燃烧着炽热的光芒。

当他推着那辆布满泥浆的“索雷尔1型”冲过终点线时,迎接他的是敬佩的掌声。

莱昂纳尔稳步走上颁奖台,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从侍者手中的托盘里,取过那枚专门为冠军打造的金质奖章——上面镌刻着车轮与巴黎的轮廓——郑重地挂在了第一名车手的脖颈上。

接着,他又将一辆金色车架的“索雷尔1型”自行车,以及一个装有1000法郎现金的厚重信封,一并交到冠军手中。

车手激动得嘴唇颤斗,紧紧握住莱昂纳尔的手。

莱昂纳尔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转向所有完赛者以及周围黑压压的观众:

“先生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是为胜利者加冕,更是为所有敢于挑战自我、征服漫漫长路的勇气致敬!

你们用车轮丈量了这片土地,证明了人类的意志可以超越肉体的极限!”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而期待的面孔,宣布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索雷尔-宝狮’杯自行车赛,从今往后,将每年举办一次!

而且,我承诺,随着法兰西公路的建设,我们将逐步扩大环行的范围,穿越更多的省份,连接更多的城镇。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场真正属于全体法兰西人民的、环绕整个国家的伟大赛事——‘环法国自行车大赛’!”

“环法国自行车大赛!”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让所有选手和现场的观众,都激动得难以自持。

他们挥舞着双臂,将帽子抛向空中,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记者们在速记本上写着、画着,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

这场自行车比赛,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

首先当然是“索雷尔-宝狮机械制造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最终完成这五百五十公里极限挑战的自行车,清一色都是“索雷尔1型”!

其他品牌,均在严酷的长途考验中纷纷败下阵来。

这就象一次最严格的产品测试,以无可争议的结果,证明了“索雷尔1型”的绝对优势。

“索雷尔-宝狮机械制造厂”更是顺势推出了专为女性设计的自行车,车轮更小、车架更低,还取消了横梁,即使穿着裙子也能顺滑地上落车;

同时,还推出了儿童自行车,根据年龄和身高,分成了三种型号。

“索雷尔-宝狮”生产的自行车,已不仅仅是一件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生活品味的象征。

订单如雪片般从法国各地乃至欧洲邻国飞来,原本已经满负荷运转的圣安东尼郊区工厂,再次面临巨大的压力。

最大的问题是新招的工人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掌握自行车的装配工艺,这样很难在短期内提高产量。

莱昂纳尔则给他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将整个生产、组装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最简单的步骤,一个工人只用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就行。

比如用螺丝将前叉固定到车架上这个工序,只需要掌握一个,哪怕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工人在短暂的培训后也能胜任。

车间里可以铺设类似矿山的传送带,像流水一样将自行车“传”到下一个装配人手里。

最后再让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装配好的自行车进行测试,合格就能出厂销售了。

————————

在社会舆论层面,这次比赛也意外地起到了揭露现实的作用。

为了全程报道这场盛事,《小巴黎人报》、《费加罗报》等多家媒体派出了记者队伍,跟随车队行进,对沿途状况进行了详实的记录。

于是,许多巴黎人通过报纸,第一次了解到,一旦离开了巴黎市区,外面的道路竟是另一番景象。

记者的报道中充斥着对路况的辛辣描述和讽刺:

“离开了巴黎,仿佛就离开了文明世界!”

“通往兰布依埃的道路,能把车手骨头都颠散架了!”

“在默伦附近,一场小雨就让道路变成泥沼,车手们成了纤夫!”

这些报道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法国地方公路建设的滞后;并尖锐地指出,如果政府继续在道路建设上碌碌无为,那么“环法国自行车大赛”,要等到一百年后才能举行。

这些报道引发了读者,尤其是巴黎市民的广泛共鸣和讨论。

人们开始抱怨出行不便,质疑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海外殖民扩张,却忽视了本土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反对派报纸更是借此机会,猛烈评击儒勒·费里的政策失衡,给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内阁雪上加霜。

而莱昂纳尔,则毫不理会这些喧嚣,专心致志地完成《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还有确定美国的行程。

由于这个时代无线电技术还没有被研发出来,所以只要他们上了船、离了港,整个航程是接收不到任何外界消息的。

为了避免发生什么意外,一切行程都必须在出发前敲定。

而原本被巴拿马运河丑闻压抑得喘不过气的舆论界,也找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宣泄口。

《费加罗报》率先以头版头条宣告了这一盛事:《法兰西文学的荣耀远征!》

文章极力喧染此次访问的文化意义,将其描绘成一次展示法兰西文明的“精神输出”,试图冲淡运河项目带来的阴霾。

《共和国报》则称这是“共和精神与自由艺术的联袂出演”,将谱写法美友谊的新篇章。

《小巴黎人报》等大众报纸则热衷于描绘作家们可能在美国引发的轰动。

在自行车赛和巡访美国两件事的推动下,巴黎的沙龙和咖啡馆里,谈论的话题迅速从“六米落差”和“黄热病”转向了“美国佬会如何接待我们的作家”以及“谁的作品更能打动新大陆的读者”。

甚至就连奄奄一息的股票行情都开始有了起色,法兰西的未来仿佛又充满了希望,让人信心百倍。

《费加罗报》《共和国报》《小巴黎人报》等媒体都宣布将派出记者,全程跟随代表团,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旅程”。

与此同时,《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以及《波士顿环球报》也迅速行动,各自派遣了记者团队提前抵达巴黎。

他们不仅要报道作家们在法国最后的准备,更将一同登船,进行跨洋跟踪报道。

一时间,莱昂纳尔、左拉等人在巴黎的公开活动,身后总是跟着一群操着英法双语、提问踊跃的记者,俨然成了国际明星。

——————————

1881年10月15日,诺曼底的秋风吹拂着勒阿弗尔港。

灰色的海面泛着白沫,空气满是海水、烟煤和货物的气味。

港口码头上,人头攒动,异常喧闹。

5500吨排量的巨型邮轮“佩雷尔号”如同一座钢铁浮城,巍然耸立在泊位旁。

它的船体修长挺拔,两根高大的烟囱指向天空,昭告着它强大的动力。

“佩雷尔号”是法国邮轮公司的骄傲,曾在1875年的首航中,创下7天23小时到达纽约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可以说,它就是法国造船工业的骄傲!

莱昂纳尔、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于斯曼等人乘坐着火车,抵达勒阿弗尔的码头。

除了作家和记者,登船的队伍里还挤满了形形色色的法国商人、工厂主和投机者,他们提着鼓鼓的公文包,眼中闪铄着渴望。

有人带着丝绸样品,有人揣着葡萄酒庄的介绍书,有人谈论着铁路债券。

甚至有位芝加哥种猪商人,带着八头珍贵的法国种猪进了货舱——他准备在美国推广正宗的“法国培根”。

这些人都渴望借着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为自己开拓美国市场。

在码头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莱昂纳尔一行人沿着舷梯登上“佩雷尔号”。

这艘大船甲板宽阔,设施齐全,装饰更是体现了第二帝国追求奢华与舒适的审美。

莱昂纳尔等人被引至头等舱,这里不仅装修豪华,有柔软的床铺、独立的洗漱空间,还有一个小小的写字台。

于斯曼打量着环境,表示满意:“看来我们不必像苦行僧一样漂洋过海了。”。

莱昂纳尔倒不意外,美国方面,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是十分重视这趟行程,所以一路都会按照最高规格接待。

这个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是宁可被人喊成冤大头,也不愿意丢了面子的。

不久后,一声低沉而洪亮的汽笛骤然响起,盖过了所有的喧哗。

“佩雷尔号”庞大的船身缓缓移动,与码头之间裂开一道越来越宽的水域。

缆绳被收起,螺旋桨搅动着浑浊的海水,推动着这艘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巨轮,驶向浩瀚的海洋。

岸上的人群和建筑渐渐缩小,最终化作模糊的轮廓。

不一会儿,勒阿弗尔港也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四周只剩下无垠的灰蓝色海洋和低沉的海浪声。

头等舱的独立甲板上,莱昂纳尔面对着他的同伴们:“好了,先生们,法兰西已经看不见了。

现在,让我们准备迎接新大陆吧!”

随后,记者们蜂拥过来,开始了第一轮的“专访”!

(二更结束)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凡人小仙府 穿越后,我在红楼当贾府救世主 穿书后情敌们都能听见我心声 开局被赛罗骂衰仔 小队里都是妹子凭实力单身到退休 师姐今天贩剑了没 恶女什么!我可是他们心中白月光 综武:江家商行满界,综武藏玄机 万界杂货铺,我的货架通诸天 太上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