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卷过山坳,发出凄厉的呼啸。陈征裹紧军大衣,站在小王庄新团部的院子里,望着正在搭建的临时工棚。移防工作已进入尾声,但冬日的严寒和物资短缺让重建工作举步维艰。
陈征眉头紧锁。李云龙送来的棉衣解决了燃眉之急,但药品短缺却是致命的。更糟的是,侦察兵报告日军正在阳泉集结重兵,开春后必将发动更大规模的扫荡。
正说着,马千里像一阵风似的冲进院子,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团长!好消息!二营拔掉了黑石沟据点!
陈征眼睛一亮。黑石沟是日军楔入根据地的一颗钉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原本计划开春后再拔除,没想到赵铁鹰动作这么快。
陈征立刻动身。黑石沟距离小王庄二十多里,积雪没膝,马匹难行。陈征带着警卫排徒步急行军,三个小时才赶到。
据点已被彻底摧毁,断壁残垣间冒着缕缕青烟。上来,满脸烟尘也掩不住兴奋:\"团长!这边!
仓库入口隐藏在一处坍塌的炮楼下方,极其隐蔽。穿过狭窄的通道,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天然溶洞改造的仓库,面积足有半个足球场大!
洞内整齐排列着数十个木箱,箱盖上印着日文标识。撬开的几个箱子里,露出黄澄澄的子弹、崭新的步枪,甚至还有几挺轻机枪。但最吸引陈征注意的是角落里的几个金属箱,上面印着醒目的骷髅标志!
箱内整齐码放着银灰色的金属锭,在火把映照下泛着奇异的光泽。
陈征眼睛一亮。钨在军事工业中的价值他再清楚不过,有了它,兵工厂就能生产能击穿日军装甲的弹药!
打开木箱,里面不是武器,而是一卷卷图纸和几个精致的金属部件。
陈征抚摸着冰凉的金属部件,思绪飞转。这种掷弹筒简直就是为八路军游击战术量身定制的!轻便、精准、威力适中,特别适合小分队作战。
回程路上,陈征策马疾驰,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却浇不灭他心中的热切。有了这些宝贝,独立团的战斗力将发生质的飞跃!
团部很快变成了临时兵工厂。白仁老先生带伤上阵,指挥卫生队连夜腾出两间大屋;常超发挥\"活地图\"的本事,画出最优设备布局;李云龙听说后,二话不说派来五个老铁匠和全部工具。
三天后,第一批十具掷弹筒仿制品下线。测试场上,新兵在老兵指导下装弹、瞄准、击发。一声闷响,炮弹精准命中三百米外的目标。
现场顿时鸦雀无声。用珍贵的战略金属造掷弹筒?
改进后的掷弹筒不负众望,射程轻松突破六百米,精度也大幅提高。下令:优先装备\"利刃\"特战连和\"闪电\"快速分队。
就在兵工厂热火朝天时,一个意外来客打破了忙碌。
话音未落,一个身影已如鬼魅般闪进屋内。来人三十出头,身材精干,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背后斜挎一杆改装步枪,腰间别着两把驳壳枪。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锐利如鹰,扫视间仿佛能穿透人心。
陈征快速浏览信件,心中暗惊。信中说高胜寒是南洋华侨,曾在德国接受特种训练,参加过西班牙国际纵队,实战经验丰富。总部特派他来加强独立支队的特战力量。
他旁若无人的态度让在场干部都皱起眉头。是直接开怼:\"哟呵,口气不小!那你说该怎么用?
高胜寒也不答话,单手拎起一具掷弹筒,另一手抓起三发炮弹,大步走向靶场。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快速装弹、击发,动作行云流水。三发炮弹几乎首尾相接,精准命中六百米外三个不同目标!
全场寂静。的李云龙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有本事!老子服了!
陈征心中暗喜。此人虽傲,但确有真才实学。特战分队有了他,如虎添翼。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这种精准狙杀,闻所未闻!
夜幕降临,团部灯火通明。核心干部,宣布了三项重大决策:
院子里,高胜寒正带着几个战士打磨钨合金弹头,砂轮摩擦的火星在夜色中飞溅;兵工厂里,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电台室内,马千里在背诵新的密码本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独立支队的每个角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准备。仓库中的意外发现,如同火种,点燃了更猛烈的抗战烈焰。而陈征知道,当这把以钨为骨、以智为刃的利剑出鞘时,必将让敌人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