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独立团训练场上,五百多名新老战士整齐列队,等待着整编仪式的开始。陈征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望着台下这支日益壮大的队伍,心中感慨万千。
三个月前,他刚接手时,这不过是个不足三百人的小营队,装备简陋,弹药匮乏。如今,经过数次战斗和整编,独立团已经发展到五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一个炮连,外加直属侦察排、通讯班、工兵排和卫生队,总兵力超过一千五百人,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个称号来之不易,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周明宣读了各营连主官任命名单:一营长张大彪,二营长赵铁鹰,三营长由原晋绥军军官常超担任。这个任命有些出人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常超的军事素养确实出众,这段时间的表现也有目共睹。
整编仪式结束后,新上任的干部们齐聚团部开会。同志们,部队壮大了,责任也更重了。日军不会坐视我们发展,更大规模的扫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提高战斗力。
这个建议切中要害。独立团现在人员构成复杂,有老红军骨干,有当地参军的农民,有反正的伪军,还有像常超这样投诚的国军军官。如何将这些人拧成一股绳,确实是个挑战。
这个决定引起一阵小声议论。文化教育在八路军中并不稀奇,但像这样作为硬性要求还是很少见的。
张大彪顿时语塞。那次要不是陈征及时发现,整个营都可能钻进日军埋伏圈。
干部们沉默了。陈征说的都是实情,随着部队装备越来越复杂,没有文化确实寸步难行。
见两位主要干部都表态支持,其他人也纷纷跟上。会议最后决定,由周明负责文化教育,常超和马千里协助,因为这几人文化水平最高。
常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出身旧军队的他,对这种带兵方式确实感到新奇,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平等氛围下,战士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实更高。
接下来的日子,独立团驻地热火朝天。天刚蒙蒙亮,训练场上就响起震天的喊杀声;夜幕降临后,各个营房里又传出朗朗读书声。陈征每天辗转于各训练场之间,亲自指导战术演练,解决实际问题。
这天下午,陈征正在观看三营的进攻战术演练,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班的战士在冲击\"敌阵\"时,竟然用身体组成了一种奇怪的阵型,前排持盾(其实是木板),后排持\"枪\"(木棍),配合默契,势如破竹。
陈征眼前一亮。这种土办法虽然简陋,但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确实是突破日军火力封锁的好办法。
就在众人讨论战术时,一个通讯员急匆匆跑来:\"报告!总部急电!
陈征拆开电报,脸色渐渐凝重。
半小时后,作战会议在团部紧张进行。根据情报,日军这次出动了至少五千人,配有山炮和装甲车。正面对抗我们占不到便宜,必须智取。
当他说出计划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不是防守,不是伏击,而是主动出击,直捣日军后方补给基地!
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当天夜里,独立团主力悄然出发,只留下少量部队虚张声势,迷惑日军侦察兵。
行军路上,陈征特意把常超叫到身边:\"常营长,这次行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三营。
常超顿时明白了团长的用意。作为曾经的晋绥军参谋,他确实对这片区域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几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可以绕过日军防线。
月光下,这支钢铁之师如一条巨龙,悄无声息地向日军后方挺进。每个人都知道,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但没有人退缩。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团长,相信身边的战友,更相信\"钢铁团\"这个光荣的称号!
陈征走在队伍最前面,步伐坚定而有力。他知道,这次冒险行动一旦成功,将彻底粉碎日军的扫荡计划,为根据地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而他的独立团,也将在这场淬火中,成为真正的钢铁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