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828章 罗斯人:明明是我先崇拜康斯坦丁的

第828章 罗斯人:明明是我先崇拜康斯坦丁的(1 / 1)

郭康的船到达码头的时候,一大群人已经在岸上等待了。除了脱欢等人,还有一大群平民也聚集到了港口。

脱欢一开始安排了仪仗进行迎接,但这种事情动静很大,经过军队和教会里,各种人有意无意的传播,很快全城都知道了。于是,不管是敬佩郭康军功的,认为他很有神圣性的,还是单纯来看热闹的,一时间,数量众多的人,全都开始往港口挤。

在海峡对面,还有罗斯新兵集训的军营。

兵部从新设立的军府里,抽调了一批人员来这边接受统一的教育和训练。白天进行操练,晚上识字学习军法,忙得不亦乐乎。对很多罗斯人来说,可能一辈子的主动学习次数,都在这几个月给用完了……

这次郭康回来,很多新兵都只听前辈说过他,知道这个人带头拼命,给大家搏取了一个参军的机会,不过还从来没见过呢。因此,很多人都提前告假,想要来看看。由于人数太多,营官等人商量了下,索性给兵部打报告,决定这几天当做例行的修整,全军都放假休息得了。兵部也没有多想,觉得这是个好事,就同意了下来。

事情比较突然,而且军营在海峡对面,数千人突然跑出来,一下把渡口都给堵了。官府设置的每日来回的渡船,装不下这么多人,有船的意大利商人还趁机哄抬价格,把一张票炒作到了平时好几倍的价格,把大家气得要死。

不过,这也阻挡不了这些一向心思活络的罗斯人,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各种办法。毕竟罗斯地区河网众多,大家平日里没少划着筏子来回走动。因此,很多人索性自己动手,制作木筏,然后穿过窄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直接回对面大都主城区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但是耐不住人多,而且一个筏子也装不来多少人。因此,行动力极为强大的罗斯兵,花了一晚上时间,把手边一切能漂浮的东西,都给绑了上去。第二天一早,上百个长得稀奇古怪的漂浮物,就浩浩荡荡地从兵营旁边的海滩出发,航向大都。

罗斯人根本不懂航道上的管理规则,他们学的军法军令也都是陆军的,还没有提过重要地区的水域管理规定。他们的筏子,也不象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用。结果,大家都在海上乱划一气,很快就堵塞了本就繁忙的航道。不少航船上的商人和水手,还是第一次在大都附近见到这种架势,一时间,各种传言纷纷攘攘,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最后,留守的舰队紧急出动,把海上漂荡的罗斯人都给收拾回来。有些筏子都漂出了马尔马拉海,还有些甚至撞上了来往的船只,直接散架。因此费了不短时间,才把人都给捞回来。也不知道这种条件下,他们是怎么想的,随便扎了个寻思着能漂的东西就敢乱跑了……

而即使如此,还是有几百名擅长划船的罗斯兵,成功来到了对岸,然后立刻丢弃筏子,冲进了港区。结果,港口那边也一阵鸡飞狗跳,值守的军队都紧急出动,弄清楚怎么回事之后,才把秩序稳定下来。

大都官署对此很是不高兴,觉得差点搞出大事,为此对兵部的决定提出了抗议。而兵部则认为自己的批复十分合理,至于情况发展成这样,谁也没想到啊。

扯皮了一通之后,朝廷只能下达命令,把罗斯人都赶回军营,查处营官和教头们,禁止这边的人近期再回大都,参加各种活动。结果,罗斯人费尽心力,还是没能得到这个机会,因此十分不爽。兵部这边,也只能把情况给郭康本人反应一下,看他怎么想办法了……

而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他围观者也过于热情,以至于仪仗队最后都被调去维持秩序,防止乱哄哄的人群直接涌上来。郭康的欢迎仪式,就这么唐突变成了奇怪的感觉……

在上岸之前,他就得考虑罗斯人搞出来的幺蛾子,和城里这些乱七八糟事情的影响了。

不过,目前还有众多事情要去做,因此,他也没法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这方面。

脱欢等人亲自来到他这个港位,他一上岸,就被大家围起来,嘘寒问暖,问这问那,忙得不亦乐乎。给所有人都打完招呼之后,又得去“见粉丝”,和各路围观的人打打招呼,让大家不至于白跑一趟。

脱欢上来没有说别的,而是告诉他,他得亲自去一趟皇宫,和狄奥多拉见下面。因为罗斯人什么的都是小事,要是再不去见狄奥多拉,他也没法帮忙继续压着了。

郭康只能赶紧应了下来。不过他也表示,按照计划,他还是得先去教堂。甚至,爪哇商会那边,都得跑一趟。

因为他这次来,还是带着“公事”的。而且最紧要的,都不是教会那边,而是和元人的生意。

为了维持埃及的经济周转,黑死病结束之后,郭康就开始和爪哇商会谈判。现在元军已经在孟加拉登陆,据说进展非常顺利。这样一来,很多计划也得更改了

比如,郭康之前准备的、种植和内部采购棉花的计划,恐怕就得直接废弃,至少也得大幅调整。

因为这个时代,印度才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棉布产地。哪怕是明朝,如今这个刚恢复没多久的棉纺织业,也比不过人家。

因此,这会儿,印度的孟买是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后世以纺织业和出口文明的松江,这时候只能叫“小孟买”。按照历史,得等到明朝中后期,才能实现赶超了。

不过,元军突然出现,直接打破了这个态势。

印度西部苏拉特周边是棉花产地,苏拉特以南的孟买和以东的孟加拉是纺织中心。此外,孟加拉还产糖。印度商人会把棉花运到孟加拉,再把糖运回来,形成所谓的“棉——糖”循环。

这个贸易网,对印度本身至关重要。不过现在孟加拉突然易手,那么即使印度本土势力还在其他地方对抗,这个对印度内外经济循环都十分重要的网络,也肯定要完蛋了。

郭康所知的历史上,棉糖贸易,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才被冲击的。因为远洋贸易更加兴盛之后,随着英国商船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塞里斯商品进入印度。而在塞里斯糖和荷兰糖等竞争品的冲击下,印度的糖类逐渐从出口转为进口。

早期,优势最大的是荷兰人控制的巴达维亚糖。巴达维亚在土人那边叫耶加达。1602年,东印度殖民公司成立,总部就设立在这里。随着统治渐渐稳固,1621年,荷兰人将耶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也就是荷兰的拉丁语名字。此后,这里一直是荷兰在东南亚的统治中心。

不过,虽然叫巴达维亚糖,但这时候的产业重心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北边的“小琉球”。

这个岛屿,虽然在更古老的时候,因为气候恶劣,一直人迹罕至。但在元明时期,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并且因为适合种植糖类作物而出名。

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载,“琉求”居民会“酿蔗浆为酒”,而荷兰的《巴达维亚城日记》也在1624年2月提到“萧垅产甘蔗”。荷兰控制“小琉球”之后,就开始了以甘蔗为原料,商业化生产蔗糖,使之成为自己的主要出口商品。

到了1640年代后期,这里每年可提炼出9000担白糖,成为重要的蔗糖生产地,出口到日本和波斯。而到了1657年,产量更是激增至17000担。至1652年,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稻田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地位十分重要。

而作为当时东亚、东南亚,掌控海上贸易的两大势力,郑氏集团和荷兰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糖业资源,当然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明朝后期,欧洲军队的素质也依然难以超越东方。1575年,也就是万历三年,西班牙使团访问福建,商讨围剿入侵马尼拉的海盗林凤。在福州,西班牙使团看到了明军的火绳枪配合长矛的操演。西班牙上尉洛阿卡(这个时代,可能翻译成“队长”更恰当)参观了一次月初操演,并且做出了记录。

他指出,福州的明军每个月都会进行演练,地点在城外的校场。他看到的这次,就有大约一千名使用长枪和火绳枪的士兵一起出现。明军使用乐器指挥操演,使得西班牙人认为场面非常壮观。另外,他们排列阵型和西班牙大方阵有一些不同,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古典风格的分群小方阵。

福州明军士兵,会以号角声为指令来排成数组。一吹号角,他们就能迅速集结成行军队形,再吹一次,就排成方阵,而且他们的火枪兵和长枪兵行动协调,火枪兵一散开就开火,然后迅速集合,长枪兵则作为回应,也迅速集合。这种素质,让在场的西班牙士兵和军官都感到非常惊讶。

在明军中,每名士兵都按指令执行,没有人开小差或是在做不相关的事情,若是违背,他们将会接受到严厉惩处。士兵们非常熟悉操练时要做的事情,并在服从指令的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这都使得西班牙人觉得,操演很值得一看。

另一个西班牙人门多萨,整理了当时耶稣会士们带来的资料。其他资料中认为,明军数量要超过两万,而且同样,对于明军的兵种配合和阵法变换记忆最为深刻,因为他们觉得欧洲军队都做不到这种“变阵”。使团西班牙人因此认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全世界采用的战阵。

虽然门多萨还是认为,福州明军尽管训练有素且恪尽职守,但是士气和斗志还是不如西班牙人。但对于殖民地军队来说,这种军队还是太“超纲”了。

所以,虽然欧洲人看到的记录里,荷兰人经常一直赢赢赢,但战线还是不会骗人——赢到最后,荷兰已经无法控制南洋航线了。

从这个角度看,明郑集团对小琉球的收复和经营,也不是单纯的热血上头或者躲无可躲。相反,这是当时的人非常了解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各地的经济状况,之后才做出的正确战略判断。而荷兰人也不是因为人少、不重视才被击败,相反,这地方才是当时的糖业中心,怎么可能不重视。单纯就是真的打不过而已……

在收复早期,由于郑军面临缺粮问题,因此鼓励种稻,导致糖产量有所下降。但后来,明郑的重要将领刘国轩,专门从福建引入新种蔗苗,并聘请制糖名师改良技术,使得糖年产量重新达到18000担。这些糖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以换取制造火器所需的铜铅等金属。到1682年时,输出到长崎港的糖,就有9923担之多,以此支撑。

满清统治时期,更重视稻谷生产,对糖业不管不问,出口萎缩很大,荷兰人则在爪哇岛重操旧业,把制糖中心转移到巴达维亚,再次主导了市场。

然而18世纪,爪哇糖业也遭遇了危机。更严重的是,外患导致了殖民地内部矛盾的加剧,控制制糖工艺的华商与殖民当局冲突激化。当时巴达维亚的130家制糖厂里,有1家是荷兰官营,4家荷兰人私营,125家华商经营,而荷兰人对这个分配非常不满。最终,在1740年,演变成对华商的屠杀。

但杀完之后,荷兰人自己却还是不会经营。巴达维亚糖就此遭受重创,在印度的贸易份额,又被他们送回给了清朝糖,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至1833年,印度市场中,糖和冰糖已经是清朝向印度出口的首要商品,占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在清朝糖业的打击下,传统的孟加拉糖出口已经完全消失,整个孟加拉糖业也几近崩溃。

另一方面,印度的棉花也开始大量销往清朝。由于出口利润更高,英国人开始直接把苏拉特棉花输往广州。到后来,原本收购棉花为主的印度东部,也开始种植棉花,加尔各答港也添加了出口行列。

为了利润,英国人甚至强行要求粮产地也要种棉,而棉花产出大部分输往清朝(印度离英国本土太远,英国本土更喜欢美国棉花)。

原本印度内部的糖——棉贸易循环,至此基本被进出口清朝产品取代。

到1830年代,印度的正常商品已经基本失去竞争力,亏损严重。更麻烦的是,因为“改粮为棉”,印度的主粮也严重不足,饥荒频发。1834年,印度总督本克丁向伦敦报告说:“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纺织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

这里的原因,其实不止是英国机制品的冲击。因为印度本土手工业对于机制品是有一定抵抗能力的,而同生态位、但是竞争力强大很多的塞里斯产品,在更便利的英国物流的帮助下,直接把他连根铲了……

产业的衰退,也使得东印度公司因此开始转向烟土贸易,而这也是中英之间,后来爆发战争的最直接原因。

这类事情,本来发生的要晚的多。但现在元军直接打过去了,那么太多事情就要重新估计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正血屠长安,李世民掏出亲子鉴定 凡人修仙:萃灵仙鼎 刘邦穿越三国,试问谁是魅魔 重生89年,从零打造749局! 重生千禧:从柜姐到国货美妆女王 碧蓝航线:我的舰娘不可能是天灾 盗墓:狐狸尾巴回收小日常 绝世唐门之打药成神 柯南:从警视厅到国会 凤转身,侯门悔,宫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