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匈奴汉平帝在位时,发生了匈奴接纳西域都护府辖下的车师后王姑句、去胡来王唐兜的事件,汉朝派使者向中郎将韩隆、王昌、副校尉甄阜、侍中谒者帛敞、长水校尉王歙去匈奴索回,并召集西域诸国王,将二人斩首。随后与匈奴约定匈奴不得接纳四类人(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奴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其后,匈奴单于又按王莽的要求,将名字由“囊知牙斯”改为单名“知”。
杨师群:“元、成、哀、平诸帝,一个比一个懦弱、腐败,可谓一代不如一代,基本放弃了打击富商豪强的政策,更不要说对官僚贵族的这方面控制了,土地兼并再次掀起高潮,甚至连汉成帝也要“置私田于民间”。
立为太子。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死。王莽感到自己当皇帝的条件还不具备,就决定再立一个傀儡。王莽借口宣帝的年长后人与平帝都是兄弟辈份,不好做继承人。于是王莽就从宣帝玄孙中,选择最年幼的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为继承人。自己做没有名义的\"皇帝\"。要行使皇帝的权力,总要编造个理由。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果然有人给编造了符命图谶。在迎立刘婴即位的当月,武功县长孟通在挖井时,发现一块上圆下方的大白石头,上面写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血红大字。
王莽指使群臣把此事禀告给太后王政君。年愈古稀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虽然重用娘家的人,但本心还是想守住刘家的社稷江山,她没有料到王莽竟然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不禁气愤至极,给予严厉斥责。这时,王莽的叔伯兄弟、太保王舜却告诉老太后,元后王政君被逼得无可奈何,只好按王莽等人的意思下诏书:\"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践祚,是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的意思,多指帝王而言。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祚(一作\"阼\")阶。主位,因称即位行事为\"践祚\"。
元后已经同意王莽居摄,群臣就从《尚书》和《周礼》等古籍中寻找周公居摄时的规矩,然后提议王莽居摄的形式。服天子之服,用天子仪仗,如天子南面朝见群臣,处理政事。出入之际要戒严,臣民在其面前要自称臣妾,一如天子之制。举行祭祀典礼之时,赞礼者要称其为'假皇帝',臣民应称其为'摄皇帝',其自称应为'予',其公文应称'制'。相比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最后一条是对元后的惟一安慰:\"其朝见太皇太后、皇后则仍用臣礼,所居之处,如诸侯制度。
反者四起,王莽三月立孺子婴为太子,立刻引起固守刘氏汉室\"正统\"观念的朝臣和宗室子弟的不满,他们彻底识破王莽假仁假义的面具,有70多位朝臣和地方官吏,或告退,或隐亡,表示忠事刘汉而不为王氏朝官。 两次发难王莽虽然对刘姓贵族极尽拉拢、防范之能事,但首先发难的还是刘姓宗室。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侯刘崇在四月起兵反抗,但不久就失败了,刘崇战死。居摄二年(公元7年)月,东郡(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再次发难,举起反王莽的大旗。翟义拥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向全国各地发出通告:\"王莽毒死平帝,执行天子特权,妄想断绝汉代的江山社稷,我们要遵从上天的旨意,诛灭王莽!\"
各郡国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在古代,正统观念往往起着支配的作用,所以后来反对王莽的农民起义军,大都拥立刘姓宗室子孙做号召,如刘玄、刘盆子等。面对起义军的壮大,摄皇帝王莽寝食不安,昼夜抱着年幼的孺子刘婴哭泣,并祈求神灵保佑,宣布等孺子长大成人后,就主动辞职回家休养。王莽一面担惊害怕,一面派兵镇压。在王莽军的镇压之下,起义军失败了。平息叛乱后,王莽更是踌躇满志,他一改昔日谦恭有礼的儒者风范,而以一个盛气凌人的军事强人的姿态出现在大小臣工面前。胜利让王莽有恃无恐,加快了当真皇帝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王莽的毁灭。翟义等反叛者相继毁灭,使王莽产生了错觉,他认为这一定是\"天命\"所归!王莽要去掉头上的 \"假\"字当真皇帝,要靠符命。就是编造的\"天符之命\"或者\"圣王受命之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