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愔一声令下,松州南部的工业区中,一座新的造币工坊就迅速创建了起来。
随着造币工坊建成,第一批代币也随之诞生。
和需要繁琐过程铸造的铜钱不一样,这些代币的制造堪称是简单粗暴。
从松州东部开采的铜矿经过冶炼之后,直接被制造成三毫米的铜板。
倒不是李愔不想再造薄一点,而是以目前工匠们的制造技术,最多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铜板被制作出来之后,剩下的就简单多了。
在压币机的工作下,一个个如同后世游戏币一样的代币被压制生产了出来。
按照李愔的要求,这些代币的正面印制着他的头像,而背面则是印制着松州工会铁锤和火铳的标志。
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标记,可以说简陋至极。
但就是如此简陋的代币,在被发放到工匠们的手上时,却让他们喜不自胜。
不仅没有人用它来购买工业产品,甚至就连拿去换铜钱的人都没有。
全都他们拿回家储藏起来了。
得知这件事之后,李愔一开始感到很困惑,甚至还以为自己的代币不好。
在找了一个工匠进行询问之后,得出的结果却让他哭笑不得。
不是因为他的代币不好,相反,是因为他的代币太好了。
相比于青铜制成的方孔铜钱,三毫米厚的全铜代币,简直就是在用自身阐述什么叫做货真价实。
而代币上李愔的头像和松州工会的标志,更是让工匠们充满了归属感。
在他们的心里,这代币甚至已经超过了金钱的范畴,已经属于艺术品了。
他们不愿意将这样的艺术品当作普通的钱币花掉,所以才将其储藏起来。
得知是这样的情况之后,李愔在感觉有些哭笑不得的同时,脑海中也出现了一句话劣币驱逐良币。
大唐铸造的开元通宝当然不能算劣币,其购买力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工匠们的心中,却是根本无法和他们刚刚获得的代币相比。
当然,“代币”只是李愔的叫法,在工匠之中,他们则是称之为“会首钱”。
在他们的眼中,这“会首钱”可比开元通宝值钱多了。
谁要是按照普通铜钱的标准,拿它去购买东西,或者直接兑换成铜钱,谁就是傻子。
李愔并不知道,从第一批代币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工匠们的内部流通兑换价格,就已经是一比三了。
也就是一枚代币换三枚铜钱。
几个月后,随着代币生产得越来越多,这个兑换比例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飙升到了一比五。
原因是松州商人们下场了。
这些家伙的商业嗅觉异常伶敏。
在发现松州工会的工匠们手里有这种精致的铜钱之后,他们立刻就意识到了商机。
于是他们使用高价或者紧俏商品,想方设法的将工匠们手里的代币换走。
或许工匠们占了便宜,但是商人们却永远不亏。
这些家伙把代币拿到别的地方转手一卖,就能翻倍赚回来。
松州铸币工坊的产能很高,一个月就能生产百万枚代币,并且随着工坊的扩建,产能还在上升。
但是这点钱撒到周围的十几个州郡,根本打不起一丝浪花,用杯水车薪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而且大多人拿到代币之后,基本都会选择将其收藏起来,而不是拿去市面上使用。
这就导致松州铸币工坊虽然发行出来不少代币,但是市面上却基本上很难见到。
至于大唐常用的开元通宝,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购买力依然十分坚挺。
于是李愔彻底放心了。
原本他还担心自己发行太多代币,在商人们的影响下,会导致通货膨胀。
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心完全就是多馀的。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尤豫的?
必须扩大产能!
李愔大手一挥,直接命令张诚把铸币工坊扩大两倍,全力生产代币,并且在松州境内全面发行。
这个命令一出,代币的产量也随之开始暴增。
受到产量的影响,代币在市面上的兑换价格也开始波动起来。
从之前的一比五,逐渐降到了一比三,随后便在这个价位上稳定了下来。
李愔原本以为用不了多久,这个兑换比例就会再次下降,最后降到他一开始设想的一比一。
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代币的价值要比他想象中更加坚挺。
直到年底,代币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依然保持在一比三。
李愔觉得这样的情况很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常理。
必定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在里面。
为了搞清楚原因,他派出了一批四处打探,终于弄清楚了原因。
依然还是商人们于的好事。
随着代币的产量暴涨,松州周边的州郡中,代币的价格开始下跌,这是意料中的事。
然而在松州以北的吐谷浑和西边的吐蕃,代币的交易量却完全不受影响。
原本只接受茶叶和酒水交易的吐谷浑和吐蕃,对于这种纯铜代币,表现出了极大的接受能力。
特别是吐蕃,甚至愿意用白银来换取代币。
这简直就是在为李愔的代币充当信用背书了。
不过这也算是正常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铜本身就是一种硬通货。
再加之松州生产的代币,在工艺上已经领先了这个时代,属于真真正正的良币。
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币的被人认可也是意料中的事。
然而正当李愔松州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时,一纸诏书就被送到了他的面前。
他被人给弹劾了。
大唐“第一喷子”魏征把他给弹劾了,弹劾的理由是他私自铸币。
所以李世民只能下诏让他回长安。
根据诏书上的意思,就是让他亲自回长安解释这件事,只要解释好了,那么就什么事都没有。
如果解释不好——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官字两个口,怎么说都行。
况且他虽然发现了不少代币,但是对大唐的根本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李愔琢磨着,以李世民的脾性和大局观,根本不会因为这种小事专门叫他回去。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猛然间,李愔想到了一个可能。
“哥专门下诏让我回去,该不会是因为代币上没印他的头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