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的预料果然不差,没过两日,那商会竟又将价钱往下压了十文,还在每只平安包里多添了两块糖。
这架势明摆着是要和李家铺子斗到底,走的正是薄利多销的路子。
蝇头小利也是利,积少成多,终究是笔买卖
李少平见状,索性不再跟着降价。
他心里透亮,这平安包的生意原就是一时风潮,如同腊月里的炭火,烧得再旺也难长久。
既然百姓如今都涌去商会那儿买便宜货,倒也算遂了他当初念着便民利民的初衷。
于是李家铺子依旧在柜台角落摆着平安包,不声不响地卖着。
转眼到了十一月初一,北风裹着寒气漫过青石板街,李记杂货铺前却在这日忽然热闹起来。
各式新鲜玩意儿一摆出来,立时引来了左邻右舍的围观。
大伙儿瞧着柜上那些从未见过的稀奇物件,个个伸长了脖子。
“李郎君,”一位常来的老主顾指着那形似芥子袋,却又不同的物事问道,“这鼓鼓囊囊的是个啥?莫非也是暖手的?”
李少平笑吟吟地拿起那物,递到对方面前:“张老爹好眼力,此物名叫‘长暖袋’,正是暖手用的,却与以往的芥子袋大不相同。”
“咦,第一次听说这种东西,那有何不同啊?”
在做这个商品前,李少平观察了一番,在天宝年间的寻常百姓,冬季取暖用的比较多的,就是芥子袋和汤婆子。
寻常百姓家,则多用“芥子袋”,以厚布缝制而成的口袋,内里填充些炒热的芥子籽与河沙。
方便携带,但问题是初时温热,但不过一两个时辰便凉透,需得重新翻炒,效用短暂得很。
且这种东西一般都是出门携带的,没有重新翻炒的机会,实在是非常不方便的。
李少平推出的新品,并未在材料上多费银钱,而是在“做法”上动了心思。
他依旧用的是那廉价的芥子籽,只是多了一道工序:他将芥子籽与麸皮混合均匀,再装入袋中,在内外两层布之间,絮上一层极薄的旧棉絮,外用耐磨耐脏的深色粗棉布,并缝制成一掌可握的大小。
麸皮本身虽不发热,但能有效阻隔热气,如同给每一粒发热的芥子籽裹上了一层“暖衣”,大大延缓了热量散失的速度。
如此制成的长暖袋,一经烘热,其温润热度便能绵延三个时辰不绝。
他见众人好奇,便详细分说:“这是本店改良了材料和设计后的,每日只需将暖袋置于尚有馀温的铁锅上烘烤约一盏茶的功夫,就能使用三个时辰。”
李少平前两日给左邻右舍的掌柜们都送去了新做的“长暖袋”,嘴上说是请大家伙儿帮着试试,心里却存着两层意思。
一来是维系街坊情谊,二来更是盼着这新奇物件能借众人的口,传个名声。
没成想,这袋子才用了两日,效果竟是出奇的好。
布庄的周掌柜揣着那袋子,后头还跟着药铺的孙先生、茶行的赵娘子等五六位邻里来了。
周掌柜洪亮的嗓门就响了起来:“李掌柜!你做的这长暖袋可真是个宝贝疙瘩。”他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那只深蓝色的布袋,珍重地拍了拍。
“昨夜我算帐到三更天,手都快冻僵了,把它往怀里一揣,竟暖烘烘地一直热到天亮,比我那旧芥子袋强出十倍不止!”
旁边的孙先生也捻须含笑点头:“此言不虚,此物之妙,在于温而不燥,热度绵长,于老人尤为相宜。”
“正是呢,”赵娘子快人快语,笑着接话,“我们妇道人家冬日里做针线,最怕手冷,这个物事暖得久,又妥帖,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铺子里顿时你一言我一语,满是称奇道好之声。
李少平含笑听着,之前他也想过用铁粉,但铁粉氧化生热,若堆积过厚、裹得过严,热气不得散发,便会有爆炸或者引燃的风险。
而且,最关键的是,成本较高。
最后他放弃了铁粉,即使那保暖时间更长,但没必要冒这过大的风险。
赵娘子又笑道:“我好象还闻到了桂花的丝丝甜暖暗香,是小郎君设计的吗?”
李少平笑道:“我在夹层中,添加了一些研磨好的干桂花,桂花馥郁,能解冬日郁结之气,”
“正是呢,”赵娘子也笑着接话,将香袋更贴近了些,“我们妇道人家在屋里做针线,闻着这暖融融的甜香,只觉得时辰都过得快了些,心里也亮堂。”
赵娘子这么不遗馀力地介绍,还有个原因,是前段日子李少平从她那里定了一批干桂花。
这长暖包要是卖起来了,就可以和她的茶行合作双赢了,秋日后囤积下来的干桂花本来也多。
李少平见众人称许,这才含笑解释:“冬日阴寒,最易令人心绪低沉,晚辈想着,既要暖身,亦需暖心,故添了些桂花、陈皮,权当是给这漫长冬夜,添上一味甜暖的引子。”
这日,第一批制作好的长暖袋果然被销售一空,连带着李记杂货里其他的冬货也卖出去不少。
待铺面稍闲,李少平回到后堂,拨着算盘细细核算起这长暖袋的收支来。
“粗布并麻衬,取自周掌柜处,一袋合七文……”
“芥子、陈皮,孙先生药栈所出,计十五文……”
“旧絮夹层,工料折算三文……”
“赵娘子家的桂花用量极俭,作五文算……”
物料成本,不多不少,正在三十文上。
算上请巷口那几个手巧妇人缝制的工钱和其他开支,每只袋子的本钱,便稳稳落在了四十文左右。
长暖袋售价六十文,与那三十文、效用却短促的旧式芥子袋相比,这能暖上三四个时辰、还带着桂花甜香的新品,堪称惠而不贵,又是这般体贴便携,寻常人家都购置得起。
“便民利民,亦须养家立业。”他轻声自语。
按此价售出,每只袋子约莫有二十文的赚头,利虽不厚,却胜在源源不绝,正是长久生意的基础。
这日,李记杂货共迈出了二百个长暖袋,这是十二贯钱的净利润啊!
日子眼见着就红火起来。
铺子里整日人来人往,不光长暖袋卖得飞快,就连厚棉袜、皮手套、挡风的油布帘子,也都跟着走了不少。
虽说这些杂项的收入还待细细核算,但银钱叮当入柜的响声做不得假,李记杂货的光景,是真真切切地好转了。
李少平脚下生风,很快又将下一批长暖袋的料备齐,工钱也给得爽利,督促着女工们加紧缝制。
铺子里外一派生机勃勃,连伙计吆喝的声音都透着股敞亮的喜气。
这日晌午,他特意从钱匣里数出三贯钱用布帕包好,揣进怀里,转身便出了门,径直往陈三郎家铺子的方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