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挥袖道:
斥候喜形于色,匆匆退下。
待斥候离去,帐内诸将顿时欢声雷动。盛宪之死在孙坚看来是意外,于众将眼中却是大捷。
孙策亦附和道:
见众将士气高昂,孙坚终露笑意:
众将听罢,立即各自散去准备行装。
简易营帐很快收拾完毕,孙坚率领的三万大军押解着两万余名战俘,火速向吴县进发。不到半日,吴县高大的城墙已遥遥在望。这座城池比宛陵更为雄伟,规模几乎与寿春相当。
令人意外的是,吴县城门前的迎接阵仗比宛陵更为隆重。还未至城门,就见道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百姓。官员们捧着郡守印信,在城门前恭敬等候。
见此盛况,将士们都喜形于色。征战多年,还是头一回受到如此热烈的迎接。,笑着对秦鸣说:\"先生您看,百姓对我军如此爱戴,足见我们已深得民心!脸都是掩不住的喜悦。
走在前方的孙坚听到对话,转过头来问道:\"子若,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面对众人反应,秦鸣含笑说道:
他顿时醒悟:吴县世家能如此高效组织百姓,其影响力远超寻常。今日能夹道相迎,明日就可能倒戈相向。这般趋炎附势的做派,哪里是真心归顺?
孙策等人也意识到问题,纷纷请教对策。此事不宜公开讨论。既然对方示好,我们且先受着。具体对策等入城后再议。\"
孙坚颔首称是,继续率队前行。
抵达城门时,只见众官吏整整齐齐躬身行礼:\"恭迎刺史大人!\"
“各位不必多礼,快起身吧!”
他利落地跃下马背,面带笑容道:
“诸位为何在此等候?”
话音刚落,城内众官员立刻再次行礼。为首的官吏手捧盛放郡守印信的木盘,恭敬答道:
“下官功曹张疑,禀告刺史大人。”
“我等在此,是因得知刺史将至,特来迎接。”
“不料昨夜,郡守盛宪竟在府中自尽,缘由不明。”
“下官等不敢擅断,现呈上郡守印信,请刺史定夺!”
“竟有此事!”
孙坚虽早知内情,仍佯装痛心道:
“我此番率军前来,本想与盛太守一叙,未料贼患未平,他却先走一步!”
“实乃朝廷之失!”
“罢了,此事我已明了。”
“只是不知盛太守家眷可还在城中?”
张疑闻言,先是面露悲色,听到末句连忙拭泪答道:
“回禀刺史,盛太守遗有妻子与二子,长子十一,次子九岁,现居城中。”
“嗯”
孙坚略作沉吟,吩咐道:
“既如此,派人妥善安置,莫要亏待盛太守亲眷。
人死债消,他自然不会对孤儿寡母下手。
张疑即刻应声:
“刺史放心,下官即刻安排!”
“甚好。”
孙坚环视众官员,挥手笑道:
“诸位且先回衙署,待我军入城后,再议太守继任之事。”
“谨遵钧命!”
官员们立刻退至道旁。孙坚翻身上马,喝令全军:
“进城!”
浩荡军队在百姓窃窃私语中穿街入城。待入驻郡守府,孙坚换下甲胄,召集孙策、秦鸣、周瑜密室议事——连王粲亦不得与闻。
甫一落座,孙坚便急问秦鸣:
“子若,继续详述日间未尽之言。”
不仅是孙坚,孙策和周瑜也同时将目光投向秦鸣。
面对三人的询问,秦鸣罕见地收敛了笑容,缓缓起身道:
见秦鸣首次如此严肃,孙坚等人不由得皱起眉头。
唯有周瑜沉思片刻后问道:
听到这个词,孙坚父子皆是一愣。
孙策因在庐江居住多年,尚能理解。而漂泊在外十余载的孙坚则面露困惑:
周瑜见状解释道:
周瑜继续道:
听完解释,孙坚的眉头已然紧锁。
他转头询问秦鸣:
秦鸣轻摇羽扇,含笑答道:
秦鸣心知,这些世家真正的崛起,还要等到孙权重用之后。待到东吴末年,更是势不可挡,直至唐宋才渐衰微。
说到此处,他仍有未尽之言。
在他看来,汉末所有的世家大族皆是祸根。
纵观历代王朝,国家多因衰微而亡,唯独汉朝却在强盛时覆灭,为何?
全因这些世家豪强!
可以说,汉朝覆灭的根源,乃至黄巾之乱的源头,皆因世家疯狂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
更可悲的是,这造就了无尽的恶性循环。
若不解决世家之患,即便他助孙坚夺取天下,最终也会如晋朝一般,被世家拖入深渊!
某种意义上,晋朝虽统一天下,却只是汉朝的延续。
若制度不改,世家不治,所建的王朝不过是另一个晋朝。
五胡乱华的惨剧,仍可能重演。
但这话,他不能说。
至少现在不行!
时机未到,条件亦不成熟。
要治世家,唯有先治麾下。若贸然对天下世家宣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中原世家虽需整治,但眼下矛盾尚未激化。
而边陲世家,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目标。
唯有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才能彻底革新。
秦鸣此番话毕,孙坚、孙策、周瑜皆陷入沉默。
此刻他们才明白,为何秦鸣选择私下密谈,如此郑重。
因他们此战的对手,远非一郡之守,而是会稽、豫章、吴郡三大郡所有世家!
毫不夸张,若这番话公之于众,秦鸣必将遭万人唾骂,甚至招致无穷刺杀!
孙坚隐隐预感,接下来秦鸣要说的必是治国革弊之策。
他当即起身,郑重一礼:
“请先生示下,该如何破局?”
孙策与周瑜亦肃然望来。
若说此前秦鸣展现的仅是军事韬略,此刻这番话则彰显其超凡的远见卓识!
这位先生对治国安邦之道,竟也如此洞若观火!
众人对秦鸣的策略充满期待!
见孙坚郑重行礼,秦鸣连忙上前搀扶:\"主上不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