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 > 第597章 汴梁惊变:万劫谷败讯后的朝堂闹剧

第597章 汴梁惊变:万劫谷败讯后的朝堂闹剧(1 / 1)

辽军大营的庆功酒尚在杯中摇曳。

琥珀色的酒液映着萧峰爽朗的笑。

与帐内爱妃阿朱的温柔目光。

重臣耶律洪基的豪迈举杯。

交织成一派胜景。

而数千里外的东京汴梁。

这座被繁华包裹的大宋帝都。

却已被万劫谷惨败的消息砸得翻江倒海。

那消息如同挣脱了枷锁的惊雷。

顺着汴河的漕运。

官道的驿马。

甚至江湖客腰间的快马。

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

将这座城市表面的太平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最先得知消息的。

是汴梁城外那些从万劫谷侥幸逃回的残兵。

他们衣甲破碎。

脸上带着未消的血色与深入骨髓的恐惧。

有的断了胳膊。

有的瘸了腿。

连手中的兵器都只剩半截锈铁。

城门守军盘问时。

这些汉子竟当众瘫倒在地。

语无伦次地哭喊着。

“十万大军没了!”

“萧大王是活阎王!”

“慕容老先生也死了!”

惊得守军目瞪口呆。

消息像长了翅膀。

先在城门口的茶寮酒肆炸开。

再由那些机灵的江湖人士。

走街串巷的货郎。

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汴梁的大街小巷。

等到内侍省的小黄门跌跌撞撞冲进后宫时。

已是三更半夜。

宋徽宗赵佶正依偎在宠妃郑娘娘的榻上。

手里还捏着一支未画完的工笔牡丹。

却被这“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噩耗。

硬生生从温柔乡拽进了冰窟。

“什么?!”

赵佶猛地坐起。

睡袍滑落肩头也顾不上。

脸色瞬间从潮红变得惨白。

“你再说一遍?”

“十万大军……”

“连慕容龙城也……”

小黄门跪在地上。

头磕得砰砰响。

声音带着哭腔。

“回陛下,是、是真的!”

“逃回来的兵卒都这么说。”

“万劫谷那边……”

“尸骨如山。”

“种师道将军和慕容老先生。”

“都、都没了……”

赵佶只觉得天旋地转。

一把推开身边的郑娘娘。

赤着脚就往殿外冲。

嘶吼着。

“传旨!立刻传旨!”

“召文武百官,垂拱殿议事!”

“谁敢迟到,朕斩了他!”

片刻后。

垂拱殿内烛火通明。

数十支巨大的蟠龙烛将殿内照得如同白昼。

却照不透满朝文武脸上的死灰与惶惧。

大臣们都是从床上被紧急叫起。

有的甚至来不及穿好朝服。

玉带歪歪斜斜地挂在身上。

眼神里满是惊魂未定。

赵佶端坐在龙椅上。

双手死死攥着龙椅的扶手。

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原本温润的嗓音此刻因恐惧与愤怒变得尖锐变形。

“十万大军!”

“朕派出去的是整整十万精锐王师啊!”

“还有慕容龙城那样的绝世高手。”

“江湖人称‘南慕容’的顶梁柱……”

“竟然……竟然全军覆没?!”

他猛地抬手。

将龙案上的和田玉镇纸狠狠摔在地上。

“啪”的一声脆响。

镇纸碎成了好几瓣。

玉屑飞溅。

“废物!都是废物!”

“种师道呢?慕容龙城呢?”

“他们是怎么打仗的?!”

“十万大军,就这么给朕败光了?!”

殿下早已乱作一锅粥。

大臣们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的声音越来越大。

像炸开了的锅。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而恐慌过后。

便是臣子们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寻找替罪羊。

以推卸自己的责任。

以蔡京、童贯为首的权臣们。

立刻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蔡京拄着拐杖。

颤巍巍地出列。

脸上堆着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眼眶甚至挤出了几滴假泪。

“陛下!”

“臣早就看出那种师道不是良将!”

“此人刚愎自用,好大喜功。”

“去年征西夏时就因轻敌吃了亏。”

“如今竟敢在万劫谷再犯旧错!”

“定然是他不听劝阻。”

“冒然进军。”

“中了辽人的奸计。”

“才致使十万王师毁于一旦!”

“此乃滔天大罪。”

“罪该万死啊!”

童贯则比蔡京更阴狠。

他本就与种师道有隙。

此刻更是眼珠一转。

直接将矛头引向了已然覆灭的慕容氏。

“陛下明鉴!”

“蔡京大人所言极是。”

“种师道罪该万死!”

“但还有那慕容氏,更不可恕!”

“什么武林名宿。”

“什么汉人义士。”

“分明是包藏祸心的国贼!”

“臣怀疑。”

“他们早就与萧峰那契丹贼子暗中勾结。”

“假意与我大宋合作。”

“实则偷偷为辽狗提供我军的布防虚实。”

“粮草动向。”

“这才里应外合。”

“让种师道将军兵败身死!”

“至于慕容龙城之死。”

“臣看说不定也是苦肉计。”

“意在麻痹我等。”

“好让萧峰下一步的进攻更加顺利!”

这番颠倒黑白的言论。

竟引来了大半文臣的附和。

户部尚书王黼立刻跟上。

“童大人所言有理!”

“慕容氏一向野心勃勃。”

“当年慕容博就曾挑唆辽宋开战。”

“如今慕容龙城故技重施。”

“不足为奇!”

御史大夫李邦彦也点头。

“定是内奸作祟!”

“我大宋十万精锐。”

“怎会敌不过一个契丹人?”

“定然是有人通敌!”

他们不敢。

也不愿去相信萧峰真有“独战天下”的恐怖实力。

一个人。

凭一己之力击溃十万大军。

还能格杀慕容龙城那样的顶尖高手。

这哪里是人?

分明是神魔!

承认这一点。

就意味着大宋所有的军力。

所有的谋划。

在萧峰面前都不堪一击。

他们这些年靠着“天朝上国”营造的安全感。

会彻底崩塌。

而将失败归咎于“内奸”与“叛徒”。

无疑是维护自己可怜自尊。

推卸责任的最好方式。

不是我们不行。

是有人背叛了我们。

这时。

站在武将队列末尾的一位中年将军。

忍不住出列。

他名叫李庭芝。

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

性格耿直。

此前曾派亲兵去过万劫谷附近打探。

对前线的真实情况略知一二。

他看着殿上群臣颠倒黑白的模样。

心中又急又痛。

拱手道。

“陛下,诸位大人。”

“据逃回的士卒和臣派去的亲兵回报。”

“那萧峰确实……确实勇猛异常。”

“万劫谷一战。”

“他单骑冲阵。”

“杀穿了我军三重阵型。”

“连慕容老先生出手阻拦。”

“都被他……”

“住口!”

李庭芝的话还没说完。

就被蔡京厉声打断。

“李将军,你好大的胆子!”

“竟敢在金銮殿上长他人志气。”

“灭自己威风?!”

童贯也立刻跟上。

眼神阴鸷地盯着李庭芝。

“李将军。”

“你莫不是与种师道有旧。”

“想为他的罪行开脱?”

“还是说。”

“你也与慕容氏有所勾结。”

“想混淆视听?”

“简直荒谬!”

另一位文臣拍着朝笏怒斥。

“难道你想说。”

“我大宋十万大军。”

“竟敌不过萧峰一人?”

“这要是传出去。”

“我大宋的颜面何在?”

“陛下的威严何在?!”

潮水般的呵斥将李庭芝的声音彻底淹没。

他张了张嘴。

还想再说些什么。

却看到周围的大臣们要么怒目而视。

要么眼神躲闪。

竟无一人愿意听他把话说完。

他心中一凉。

终于明白。

真相。

在这金殿之上。

早已成了最无关紧要的东西。

一个符合大多数人心理需求的“真相”。

正在被刻意地歪曲、掩盖、重塑。

萧峰并无甚了不起。

这场惨败。

主要是种师道通敌叛国。

指挥失当。

慕容氏里应外合。

泄露军机所致!

宋徽宗赵佶本就沉溺艺术。

缺乏主见。

又极易被情绪左右。

此刻听了满朝文武的“共识”。

自然信了这个更能让他接受的“真相”。

他宁愿相信是臣子背叛。

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大宋。

竟敌不过一个契丹人。

他猛地一拍龙案。

勃然大怒。

“传朕旨意!”

“种师道丧师辱国。”

“通敌卖国。”

“罪不容诛!”

“虽已身死。”

“然其罪难饶!”

“着大理寺即刻抄没种府家产。”

“将其满门抄斩。”

“旁系亲属无论老幼。”

“尽数发配充军!”

“以儆效尤!”

“还有慕容氏!”

赵佶的声音愈发狠厉。

“身为汉人。”

“却勾结契丹。”

“实乃国贼!”

“传令天下各州府。”

“即刻通缉慕容氏余孽。”

“凡慕容血脉。”

“无论男女老少。”

“株连九族!”

“务必赶尽杀绝。”

“一个不留!”

两道充满血腥气的旨意。

由旁边的内侍省官员飞速拟就。

盖上玉玺。

即刻发出。

殿内的空气仿佛都染上了血腥味。

大臣们噤若寒蝉。

却无人敢提出异议。

谁都知道。

此刻触怒龙颜。

只会引火烧身。

旋即。

赵佶又焦躁地站起身。

在龙椅前踱来踱去。

目光扫过殿下的群臣。

“众卿。”

“如今国难当头。”

“辽寇势大。”

“萧峰那贼子说不定下一步就要攻我北方重镇!”

“谁愿为朕分忧。”

“挂帅出征。”

“抵御萧峰?”

此言一出。

刚才还群情激愤。

争相弹劾种师道与慕容氏的大殿。

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刚才还在慷慨陈词的蔡京。

此刻立刻低下了头。

眼观鼻,鼻观心。

手里的拐杖攥得紧紧的。

仿佛突然变成了泥塑木雕。

童贯则悄悄往后退了半步。

躲到了几位文臣身后。

眼神闪烁。

不敢与皇帝对视。

其他文武大臣也纷纷低下头。

有的假装整理朝服。

有的假装咳嗽。

甚至有人故意将目光投向殿外的夜空。

他们心中都跟明镜似的。

无论真相如何。

萧峰能击溃十万大军和慕容龙城。

已是铁一般的事实!

那是如同神魔般的存在。

谁去抵挡?

拿什么抵挡?

种师道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不仅自己死无全尸。

还要连累家族被满门抄斩!

这帅印。

哪里是什么权力象征。

分明就是催命符!

赵佶看着满朝噤若寒蝉的臣子。

一股巨大的失望和怒火再次涌上心头。

他猛地一拍龙案。

龙案上的奏折散落一地。

厉声骂道。

“废物!都是废物!”

“平日里一个个高谈阔论。”

“说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个个都自命为国之栋梁。”

“到了关键时刻。”

“竟无一人敢为国分忧。”

“为民请命?!”

“朕养着你们这群酒囊饭袋。”

“何用?!”

皇帝的怒骂在殿内回荡。

却无人敢应声。

就在这无比尴尬。

无比绝望的气氛中。

站在殿角的李庭芝。

脸上闪过一丝悲凉与决绝。

他知道。

此去凶多吉少。

以萧峰的实力。

以大宋如今的军力。

自己这一去。

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可国难当头。

总不能真的让满朝文武都缩在后面。

让皇帝一个人面对这危局。

他深吸一口气。

将腰间的佩剑紧了紧。

大步出列。

在殿中站定。

单膝跪地。

声音沉痛却异常坚定。

“陛下!”

“臣李庭芝……愿往!”

刹那间。

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庭芝身上。

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对他勇气的敬佩。

有对他命运的同情。

有“还好不是我”的庆幸。

更多的却是一种“终于有人顶缸”的释然。

紧接着。

刚才还沉默不语的群臣。

立刻像活过来一般。

纷纷出列。

开始了新一轮的表演。

蔡京率先开口。

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李将军忠勇可嘉!”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实乃我大宋的国之干城啊!”

童贯也连忙附和。

“陛下。”

“李将军熟读兵书。”

“武艺高强。”

“早年在西北抵御西夏时就立过战功。”

“正是挂帅的不二人选!”

“有李将军出马。”

“必能克制辽寇。”

“扬我国威!”

其他大臣也跟着起哄。

“李将军威武!”

“陛下,就依诸位大人所言。”

“让李将军挂帅!”

“我等相信李将军定能凯旋!”

赵佶看着终于有人站出来。

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下来。

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他连忙上前两步。

伸手想去扶李庭芝。

却又想起自己的皇帝身份。

只是摆了摆手。

“爱卿快快请起!”

“关键时刻,方见忠臣!”

“李爱卿,朕心甚慰。”

“朕心甚慰啊!”

他当即转身。

对旁边的内侍说道。

“传朕旨意!”

“封李庭芝为镇辽大将军。”

“总领北方诸路兵马事务。”

“赏白银万两。”

“绢帛千匹。”

“锦袍一袭!”

“即刻前往大名府整军。”

“务必早日击退辽寇。”

“朕在汴梁的琼林苑。”

“等你凯旋!”

“臣……领旨谢恩!”

李庭芝缓缓叩首。

额头贴在冰冷的金砖上。

心中却是一片苦涩与悲壮。

他知道。

自己接下的。

从来都不是什么帅印。

而是一条不归路。

满朝文武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能够暂时安抚恐慌的“象征”。

一个“敢于出征”的忠臣。

至于前线的真相如何。

这场战事的胜负如何。

或许他们并不真的关心。

烛火摇曳。

映着李庭芝孤单的身影。

也映着殿上群臣或虚伪。

或麻木的脸。

大宋的朝堂。

就在这样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中。

完成了又一次无奈的抉择。

而李庭芝起身时。

不经意间抬头。

望向殿外漆黑的夜空。

仿佛已看到了万劫谷的尸骨。

和萧峰无敌的雄姿。

(刀剑笑红颜满地打滚!

求读者大大们的礼物!

五星好评!

么么哒,爱你们哦)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 铠甲:人在大宋,幽冥魔是什么鬼 空间囤粮,拐个王爷来种田 休夫逃荒:奶奶带我穿越吃肉肉 让你办军校,你佣兵百万震慑鹰酱 长姐回家,不愁吃穿的感觉真好 女帝后宫皆绝色 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穿成农家哥儿,家养小首辅 盘点诸天战力体系:从爆星到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