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骇人
在日本推理小说主要是有两个流派,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也就是本格派和社会派。
本格派主要是侧重于揭秘,也就是小说里面,内在的逻辑推理非常的严密。
社会派呢,主要是注重犯罪人的心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去进行描写。
显然,东野圭吾是要被归于社会派的。
作为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上下限都很大。
因此,在日本的社会派里面,东野圭吾算不上最顶尖的。
前面有松本清张这座高山在,而且清张魔咒影响了日本推理界几十年。
这点东野圭吾显然是做不到的。
而论诡计,东野圭吾最拿得出手的也是《嫌疑人x的献身》那个手法,本身其实是莎婆《abc杀人案》的变种。
这个手法初看挺亮眼的,但是细品漏洞不少。
这小说能够这么火,胜在作者对于石神的人物刻画,而不是单纯诡计。
而且在同时期,岛田庄司的《占星术》、绫辻行人的《钟表馆》,在诡计上都要更出彩一些。
因此,日本天王级推理小说作家肯定轮不到东野圭吾。
读的东野圭吾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他就那几套来回搞,所以作品注水的成分越来越多
不过这个天王级推理小说作家的格调一定是非常高的,排不上东野圭吾并不是说他菜。
因为哪怕是常被粉丝誉为推理之神的岛田庄司都未必够得上天王级。
天王级推理小说作家绝对是属于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这些促进推理发展的代表人物的。
但话又说回来了,能有一两本佳作流传后世,对于一个推理作家来说已经算是大成功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黄金三杰那种实力。
东野圭吾虽然算不上大师,但也算是一个优秀的畅销小说作家。
为什么是畅销小说作家,而不是推理小说作家,原因在于他的很多作品都不算是推理小说。
《解忧杂货店》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部。
这部小说一度成为现象级作品,在全球多语种畅销超1000万册。
后世有数据统计过,海外的悬疑小说作家,仅有两人的中文销量是一定突破了千万的。
第一位是莎婆——阿加莎克里斯蒂,基于她从7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作品流入国内的情况,到后世虽然数据上显示几百万,但实际上她作品的中文销量一定已经突破了千万这个数字,这是无人反对的共识。
另一位就是东野圭吾,仅仅《解忧杂货店》一部小说,销量就突破了一千万,这个数据就印在这本书的书腰上,可见《解忧杂货店》这部小说的名气之高。
江弦在去年年底成功合成了这部小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对这本小说的写作,这一写就到了现在。
之所以拖了这么久,一个原因是他事情多,得干预那么多的影视作品,这就被拖慢了写作的进度。
另一个原因是难写。
《解忧杂货店》不是一部创作于国内的小说,更不是一部创作于这个年代的小说。
这是东野圭吾在2011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2年才发行单行本的小说。
作品里的年代,也是作品发表的那个时期。
有着这么大的时代差异,还怎么写这个故事呢?
既然选择合成出这本小说,江弦自然有他自己的打算,也计划好了如何来改这部小说。
首先,改写的操作之所以有可行性,是因为《解忧杂货店》虽然写的是二十一世纪作品发表的那个时期,然而,讲的故事却是一个跨越时间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的人投了信,三十多年后有人可以在这杂货店中回信。
而那个时期往前倒退三十多年,就刚好是江弦所生活的当下
从这个角度上讲,这篇小说对江弦的意义也是非凡的。
因为在时间穿越的角度上看,从现在往后再过三十多年,便是他原本生活的那个时代。
这种存在于小说当中的对话,对他而言绝对是一种相当奇妙的感觉。
抽了个空,江弦又去了趟东北,来到《黑太阳》的片场。
东北还是冰天雪地的。
牟敦芾裹得跟个球似得,一边儿瑟瑟发抖,一边儿激情十足的冲着一帮“日本鬼子”指点江山。
“这场戏呢!必须演出癫狂的状态!”
江弦捂着鼻子,看牟敦芾叮嘱着老演员刘田夫。
为啥捂着鼻子?
片场弥漫的全是福尔马林那味儿!
呃,牟敦芾这壮举实在是让整个电影圈震颤。
听说当时运输的时候,东西一被搬上面包车,浓烈的防腐剂味道差点儿让司机晕过去。
到了片场以后,一名女场记当场呕吐,灯光师默默点烟的手一直颤斗。
牟敦芾说啥呢?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要让观众隔着银幕都得闻到血腥味!”
“你说他是不是疯了?”长影厂的一名同志一边儿给江弦讲,一边儿给他吐槽这名香港的导演。
“这有什么?”
江弦一脸淡定,“真实的场景比电影残忍一百倍,如果连镜头都不敢直面,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同胞?”
“”
长影厂的同志听的哑然。
江弦的话太有道理,以至于他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些什么。
说话间,这场戏就开始了。
这场戏的内容相当骇人。
老演员刘田夫需要饰演一名焚s工,在焚s房边喝酒边劈砍st。
牟敦芾的设计是,需要刘田夫真实的挥舞斧头砍向真的st,同时演出癫狂状态。
他要求是必须真砍。
这个“真砍”有两重意思。
不仅是刘田夫需要真砍,而且砍的还必须是真货,因为假道具砸不出骨头的碎裂感。
刘田夫是哈尔滨话剧院的职业演员,也是真够敬业,虽然心底一万个抵触,但还是尽职尽责,无论心里多难受,但身为演员,戏大过天,因此,在开拍之前,他当着所有人的面,灌了半瓶白酒到嘴里。
随着牟敦芾一声“开始”,片场瞬间安静,只见刘田夫挥舞着斧头,一下下落下,瞬间骨屑飞溅。
“哎呦!”
“卧槽!”
“yue!”
现场不少的工作人员已经感到极度的不适,一个个先后背过身去。
江弦也感觉有些难受。
毕竟这场景实在是反人类,实在是够吓人的,刘田夫每砍一下,他都感觉能听见自己心跳砸在耳朵里。
这戏一拍就是整整一天。
到了收工的时候,刘田夫身上的戏服已经被福尔马林和汗水浸透了,双手也因长时间握斧剧烈抽搐。
当天夜里,剧组的一名年轻化妆师便连夜辞职,留下字条说“再做噩梦会疯”。
牟敦芾把这纸条拿给了江弦,一脸鄙夷,“当年他们就是这样的,现在为了还原当年的场景,砍几下就受不了?”
对此,江弦也不好说什么,他还是比较客观的,接受不了也能理解,毕竟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实在是太过于骇人。
“拍摄都还算顺利吧?”
昨天牟敦芾忙着拍摄刘田夫的那场戏,这场戏准备已久,因此他没什么时间和江弦说话,一直到现在俩人这才有机会坐下来聊天。
“顺利。”
牟敦芾非常高兴,“这要归功于你帮我写的剧本,实在是非常合我心意,你写的那么详细,每个细节都给我考虑周到了,这样每场戏我基本上只需要走剧本,不用考虑更多的内容,拍摄起来非常顺畅。”
“恩其他方面呢?有受到阻力吗?”
“其他方面?”
牟敦芾意识到江弦的意思,毕竟这部电影的拍摄充满争议,他摇摇头,“这倒没有。”
说完,又以非常坚定的语气补个一句:“谁阻挡我拍摄这部电影,谁就是卖国贼!”
江弦作为编剧,又在剧组呆了一段时间,见证了牟敦芾拍这部电影的过程,也就见到了更多牟敦芾堪称“丧心病狂”的名场面。
一个是解pou,电影里有一个小哑巴,是少年班的朋友,后面被骗进来被当做解pou用的材料。
这场戏怎么拍呢?
牟敦芾找了一具少年遗体,在征得家属的同意以后,他邀请了真实的医生,在镜头前进行解pou拍摄,现场只有内核团队成员被允许进入,摄影师则通过观察窗进行录制
另外一个是“冻伤实验”的戏,牟敦芾直接亲外甥女闽江上场。
她也是剧组的服装员,这场戏,她在零下十几度的户外裸露双臂,反复浇淋冰水直至皮肤冻僵。
到了拍摄间隙,工作人员拼命用雪搓她的骼膊促进血液循环,闽江也痛哭到几乎虚脱,说自己实在受不了了,不想拍了,牟敦芾也流了泪,在旁边儿一个劲儿的鼓励:“孩子,坚持!坚持!”
这都还算好的了。
鼠疫实验是最夸张的,牟敦芾要求动用一万只活老鼠,因此,剧组就下乡以每只8角钱的价格征集来了老鼠。
因为这会儿天气冷,老鼠不活跃,剧组就围起火炉取暖,结果老鼠又懒到不动。
牟敦芾为了拍出江弦写的那种“万鼠奔腾”的画面,于是下令铺设电网,逐步升压,通过电击老鼠使其疯狂窜动,最终拍出“鼠潮奔腾”的镜头。
然而这场戏还存在一个困难,就是老鼠群因饥饿互相撕咬,每天都会死亡数百只。
最后是当地的农民建议,投喂老鼠一些玉米秆来缓解老鼠的厮杀。
这场戏拍摄结束后,为了防止鼠疫,所有老鼠都被集中焚烧处理。
江弦也就亲眼见证了这个场面,烧的黑烟遮天,空气里全是焦臭味,剧组好几个工作人员当场瞬间崩溃到大哭。
总之,拍这么多骇人场面以后,牟敦芾成了全剧组公认的疯子。
当然了,他是明面上的疯子。
暗地里还有个被视作疯子的人。
那就是江弦。
毕竟他才是创作出这些“名场面”的“罪魁祸首”。
回到京城以后,江弦又去和傅奇见了次面,聊的基本是《末代皇帝》在香港上映的事情。
顺便提了一嘴,说银都今年在香港又开设了一家名为ceart hoe的影艺戏院。
这家戏院呢,专门放映一些非主流的文艺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厅专门播放内地电影,而二厅则播放日本和欧洲的文艺片。
最近,他们打算把江弦的那部《芙蓉镇》弄去在影艺戏院播出。
江弦倒没觉得影艺这两个字太陌生,都知道影艺是银都手里的一大院线嘛,在后世也赫赫有名。
院线是啥呢?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局域、或者同一个资本、发行方主导的影院联盟,再由他们去对接电影发行方,反馈实时观众购票意愿,这样既大大减少了发行方的工作量,也有利于影院获得更大的议价权。
在后世,香港电影院经过百年的市场厮杀,大概有六十多家电影院,其中常说的7大院线其中之一就有香港四大发行公司之一银都机构的影艺。
不过相较于cl和百老汇这些,影艺的戏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听说今年香港多了一条新院线?”聊着聊着,江弦忽然不动声色的问了一句。
“对,叫新宝院线。”傅奇点点头介绍道。
在80年代前期,香港影坛主要有三条院线,就是邵氏、嘉禾、金公主三条院线。
而到了80年代中期,邵氏退场以后,德宝上场,于是又就变成了嘉禾、金公主、德宝三足鼎立。
这个时期,电影行业发展迅速,票房屡创新高,而且在东南亚,省里都很卖座,吊打他们的本土影片。
而这三家香港院线,嘉禾、金公主、德宝基本拢断整个行业。
他们自产自销,而且在省里有自己的办事处,别人很难在这其中分一杯羹。
这时候,有一些小的独立制片公司,接受外部资金制作起了影片。
但是因为公司实力有限,所以制作的片子都是小卡斯,在香港以外的市场没有什么票房号召力,而在香港本土,因为需要排在三大院在线映,所以也拿不到好的档期,因此这些外资投资港片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一直到了去年,金公主院线的三大老板之一的陈荣美注意到了这些外资的钱。
白花花的银子居然这么浪费?真是可惜!
于是便拉着另一个老板冯秉仲,在金公主外单独又成立了一家院线,也就是这条新宝院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