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浪潮》!《浪潮》!

第一百五十八章 《浪潮》!《浪潮》!(1 / 1)

第160章 《浪潮》!《浪潮》!

第二天。

艾莉丝得知许成军获得了《铁皮鼓》原版签名版。

立刻找到许成军。

“许!等一下!”

艾莉丝跑到他面前,气息还没喘匀,高耸的胸脯一晃一晃。

她相较这个年代的中国女性穿的更加大胆。

一件紧身的橙红色吊带连衣裙,细肩带堪堪挂在圆润的肩头,随着呼吸轻轻滑动,露出大片白淅的锁骨和精致的肩线。

深 v领口,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饱满的胸部轮廓,跑动时胸口随着急促的喘息起伏,布料紧紧贴在肌肤上,连腰腹间细微的起伏都清淅可见。

腰臀间的曲线格外鲜明。

臀部被布料紧紧包裹,随着迈步的动作微微挺翘,裙摆只到大腿中部,侧边还开了道斜缝,跑动时能看见大腿内侧白淅的肌肤,泛着细腻的光泽。

她脚上是双米白色细跟高跟鞋,鞋跟约莫7厘米,衬得她本就高挑的身形更显挺拔,脚踝上系着条细银链,走动时闪着细碎的光,与橙红色的裙子形成鲜明对比。

头发没象往常那样扎起,而是松松地挽在脑后,留了两缕金色碎发垂在脸颊旁,风一吹贴在泛红的耳尖上。

眼尾画了淡淡的棕色眼线,衬得那双蓝眼睛像浸在蜜里的蓝宝石,鼻梁高挺,唇上涂了层亮泽的珊瑚色唇膏,在晨光下泛着水润的光泽。

路过的学生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目光在她身上多停留几秒。

林一民撇撇嘴:‘外国妞,可真特么骚啊!’

其他人瞄了一眼赶紧礼貌回避,又偷偷的斜着眼睛继续瞄。

周海波却不一般,大胆地看着。

特喵的敢露不就是给爷们看的么?

该说不说,这胸真特么大啊!

今天多看点!

为国争光!

许成军狐疑地看着她。

之前说好的约定已经达成,他不觉得和这个白人女性还有什么交际。

“有事吗?”

许成军停下脚步,下意识把帆布包往身后挪了挪。

艾莉丝却没察觉他的疏离,兴奋地晃了晃手里的诗集:“我听说格拉斯给你签了《铁皮鼓》!这可是德国文学迷的宝贝!

你看,我用这本金斯堡的《嚎叫》跟你换怎么样?这是我从美国带来的初版,国内根本找不到!”

《嚎叫》(howl)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sberg)于 1955年创作的长诗,是 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反抗主流文化、挑战社会规训的标志性作品。

有一句话被不少美国z时代青年当做了座右铭。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查找狠命的一剂。”

这算什么?

此刻这本书就算不是出版,在中国也很有价值,毕竟这个时候文化流通一直很难。

她把诗集递到许成军面前,封面上有些痕迹,显然是常读的书。

可许成军只是摇了摇头,语气干脆:“抱歉,这本书我不换。格拉斯先生签的是‘致许成军’,对我来说不是普通的书,是文学对话的纪念,不能用来交换。”

格拉斯刚走,我就把书给你。

讲座上还慷慨激昂讲了半天民族大义。

我许某人要面子么?

这话象一盆冷水浇在艾莉丝头上,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眉头皱了起来:“只是一本书而已!你以后还能再找格拉斯签名,可我的《嚎叫》是独一无二的!”

她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点急切,“或者你想要别的?我可以帮你带美国的唱片,或者最新的英文小说?”

她本来就擅长利用自己的身材和长相。

在漂亮国她的要求很少有男人会拒绝。

无论是白或黑,或者白加黑。

来中国之后,更是无往不利,这里的人更是不会拒绝她。

“不是东西的问题。”

许成军的语气依旧平静,“这本书的意义,不是用‘稀有’来衡量的。我们都该尊重彼此珍视的东西,而不是用‘交换’来定义它的价值。”

艾莉丝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象是想到了什么,嘴角勾起一抹奇怪的笑。

她上前一步,几乎要贴到许成军面前,声音压得有些暧昧:“嘿,许,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换。

你是觉得不够‘特别’,对吗?”

本来就露的很多胸脯又往下颤巍巍地掉了一半布料。

她伸手拨了拨额前的金发,眼神里带着几分自以为是的笃定:“这样吧,我给你一个机会。跟我约会一次,就一次!我们可以去外滩的西餐厅,或者去豫园逛一逛。只要你答应,这本《铁皮鼓》,你现在就能送给我,怎么样?”

许成军愣住了,随即眉头拧成了疙瘩,眼神里满是错愕与反感。

妈的,你踏马ji女来着?

艾呀!梅事的!

他往后退了半步,拉开距离,语气冷了下来:“艾莉丝,你这是什么意思?把签名书和约会绑在一起,你觉得我是会用纪念换‘机会’的人?

还是你觉得,所有中国人都会为了一本外国书,接受这种荒唐的条件?”

“嘿,许,别激动,中国人不会拒绝我的条件的!”

许成军有点无奈,往后退了一步。

但是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怒意:“我尊重你喜欢德国文学,可你不该用这种轻挑的邀约,来践踏别人珍视的东西,更别把‘崇洋媚外’的标签贴在中国人身上,我许成军还没落魄到要靠‘约会’换一本书的地步。”

“你!”

艾莉丝被他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却找不到反驳的话,只能咬着唇站在原地,眼里满是懊恼与难堪。

中国人不就这样么?

就在这时,林一民一直在旁边看着,倒也是不回避了。

他凑过来,扫了眼艾莉丝难看的脸色,又看了看许成军紧绷的表情,立刻明白大半,故意提高声音调侃:“哟,成军,这是外国友人想跟你‘以书会友’?怎么看这架势,倒象是‘以书换约会’啊?”

许成军没接话,艾莉丝却狠狠瞪了林一民一眼,转身就走,高跟鞋踩在石板路上发出“噔噔”的响声,没走几步还差点崴了脚。

林一民看着她的背影,忍不住笑出声:“这黄毛鬼也太离谱了!以为签本书就能拿捏人?还约会换书,她当这是好莱坞电影呢?”

“跟你约会你换么?”

“换啊!

许成军白了他一眼,刚要往宿舍走,身后又传来熟悉的笑声。

他回头,就见苏曼舒拎着个布包走过来,嘴角还带着笑意,显然是听到了刚才的对话。

“许大作家,魅力不小啊。”

苏曼舒走到他身边,伸手帮他理了理帆布包的带子,眼里满是调侃,“连漂亮国留学生都要用约会换你的签名书,怎么,刚才没心动?”

许成军无奈地叹了口气,把刚才的事简略说了一遍:“荒唐!”

“太荒唐!”

我是革命的干部!

“哟,人家胸不好看嘛?“

“”

苏曼舒却笑了,踮起脚凑到他耳边,声音软乎乎的:“我知道你不会。不过——”

她故意顿了顿,伸手戳了戳他的胸口,“刚才你说‘我许成军不做这种事’的时候,还挺帅的。”

许成军被她逗得没了脾气,“就你会贫。”

结果苏曼舒悄摸地趴在他耳朵边:“哥哥,我胸也好看呢~!”

你说啥?

许成军瞬间僵硬。

向下瞄了眼女朋友饱满高耸的胸。

该死的青春期!

林一民跟在后面,故意夸张地叹气道:“得得得,见色忘友是吧?有了苏老师,连哥们儿都不管了!”

格拉斯的讲座过去不过三天。

复旦校园的风就变了味。

许成军突然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连他本人都一头雾水?

小丑就这么做不住?

先是淞庄宿舍楼下的公告栏,不知谁贴了张匿名小字报,毛笔字歪歪扭扭却透着狠劲:“许成军目无尊长!对诺奖得主格拉斯出言不逊,称西方现代派是‘无根之木’,拒绝交流态度傲慢,实为复旦之耻!”

落款处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国者”,却没留真名。

在《译林》因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引发争议、冯至等学者公开批评“西方通俗文学泛滥”的背景下。

这套说辞,竟然在当时立住了脚。

好你个“保守派”的许成军!

消息像泼了油的火,半天就烧遍了校园。

中文系的走廊里,有人故意压低声音议论:“听说许成军跟格拉斯吵起来了,说人家的《铁皮鼓》是‘荒诞无稽’,还把西方文学贬得一文不值——这不是破坏中外交流吗?”

早看你丫的不顺眼了,就你丫的火?

搞什么《浪潮》像模象样的!

你当特么你是曹子建?

天下文骚,你独占八斗?

外语系的部分学生更激动。

他们现场见到了许成军的讲座,有个女生攥着《铁皮鼓》译本,红着眼框跟同学说:“格拉斯先生那么真诚,他怎么能那么刻薄?还说我们学西方文学是‘崇洋媚外’,这不是打我们的脸吗?”

有学生不解:“他怎么打脸的?”

“许成军刻薄寡恩!人家诺奖获得者来中国进行西方先进理论普及,他还玩民族大义那一套!搞得格拉斯扫兴!张威廉先生都不愿意翻译她的对话!”

更离谱的流言在暗处发酵。

有人说许成军“追求美国留学生艾莉丝被拒,怀恨在心才敌视西方”,添油加醋描述他“当场对艾莉丝恶语相向,连人家的裙子都嫌‘伤风败俗’”。

更有甚者,表明了西方“ange”艾莉丝本应收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护。

这是中西方交流的使者!

竟被许成军伙同室友无礼对待!这是非礼!

还有人翻出他的宋代文学论文,说他“满脑子都是故纸堆,见不得半点现代思想,早晚要被时代淘汰”。

甚至有外校学生写信到复旦中文系,质问“为何纵容这样的‘保守派’,阻碍中外文学对话”。

当许成军听人讲的时候,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帮狗娘样的现在就玩这一出了?

再练练。

学学用“青岛用了一百年的德国地下工程”“美国霸气护照”“日本小孩夏令营”这些故事绑架一代人。

“逢西必捧、逢中必踩”

这股风很快刮出校园,飘进了魔都作协的会议室。

茹智鹃拿着刚收到的读者来信,满脸愕然:“这信里说许成军‘闭关锁国’,还说他‘骂格拉斯是文化侵略者’——这跟我那天看到的根本不一样!成军明明是在说‘文学要守根’,怎么就成了‘敌视西方’?”

旁边的罗络无奈地摊手。

“许成军当时真这么讲的?”

“当然没有!”

“那为啥这样说他?”

“有人在故意曲解呗。你看这句‘拒绝拥抱西方技法’,被改成了‘拒绝与西方交流’;他说‘中国文学要走自己的路’,成了‘故步自封对抗世界’,这哪是讨论,分明是扣帽子!”

“哔哔都结束了,还玩这一套?”

可质疑的声音很快被更汹涌的舆论盖过。

魔都文学界的老派学者里,有人本就对许成军“年纪轻轻名气大”心存芥蒂,此刻更是借着流言发声:“年轻人还是太狂!格拉斯是诺奖得主,就算观点有差异,也该虚心倾听,怎么能当众反驳?这不是自视甚高是什么?”

还有人在私下说:“他那点名气都是靠‘乡土题材’博眼球,真跟世界文学比,还差得远呢——现在连交流的诚意都没有,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11月20日清晨,《文汇报》评论版的铅字,给了这股流言最狠的一击。

某大学讲师的文章《文学交流岂能故步自封?——从复旦讲座谈中国文学的“根”与“放”》占据了半个版面,标题用黑体字印得醒目,字里行间满是暗箭。

“近日复旦讲座之上,某青年学者面对诺奖得主格拉斯的善意建议,不仅不虚心接纳,反而以‘本土传统’为挡箭牌,将西方现代派技法斥为‘无根之木’,甚至质疑中外文学对话的必要性……此等故步自封之举,实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阻碍!”

文中更是刻意曲解许成军的话,把“中国文学要带着根走出去”,歪曲成“拒绝一切西方影响,固守封建文学糟粕”。

把“尊重本土叙事传统”,说成“惧怕现代思想冲击,甘当井底之蛙”。

结尾处更是直指许成军:“若年轻学者皆如此傲慢,视交流为挑衅,视借鉴为耻辱,中国文学恐将永远困于‘本土化’的牢笼,难见世界之广阔!”

报纸刚送到复旦,就被学生抢着传阅。

林一民气得手都抖了:“是不是瞎?还‘故步自封’,成军明明是在说‘守根不是守旧’,他怎么不写全?”

周海波更是要冲去《文汇报》编辑部理论,被许成军死死拉住。

“成军,别憋着!”林一民拍着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愤懑,“我们去找校领导说清楚,去找《文汇报》要说法!不能让他这么污蔑你!”

许成军却缓缓摇头:“不用急。”

“流言会散,铅字却会留下。”

着什么急啊!

别的不说,《文汇报》他是记在心里了。

好的很呐!

11月22日。

风波愈演愈烈。

许成军一直没有公开露面回复。

不少人觉得许成军这是高明地做法,避其锋芒。

也有人觉得这就是怕了。

许成军真的怕了么?

11月23日。

《浪潮》创刊号首印3000册正式刊发!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娱乐:剧组霸凌?我背景震惊全网 全民觉醒:你把禁咒当普攻用? 华娱:我交女朋友都是为了搞事业 我为国出生入死,你顶我功勋? 火红年代:成为工业巨擘 当我追尾劳斯莱斯后 我给众仙发红包 重生之逆流职场 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 雇佣兵:杀人就能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