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 第十七章 改稿会与邀诗

第十七章 改稿会与邀诗(1 / 1)

1979年8月15日,安徽文联老洋楼的会议室里,晨光通过木格窗斜切进来。

长条桌两端摆着搪瓷缸,缸沿结着深褐色的茶垢,烟缸里的烟蒂已经堆成小丘。

许成军捏着《谷仓》的手稿,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长条桌前的人齐刷刷抬头。

“人齐了,开始吧。”

周明把烟卷摁灭在缸里,烟丝的焦香漫开来。

“先介绍下,这位是凤阳知青许成军,《谷仓》的作者。”

他指了指许成军,又转向在座的人。

“这位是省作协的苏中老师,《安徽文学》评论负责人;刘祖慈老师,诗歌组组长;刘先平老师,小说组主编;公刘和韩瀚两位诗人,钱念孙老师,文艺理论家。”

许成军鞠躬时,目光扫过这些在安徽甚至全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评论家、诗人。

历史的时光在这一刻凝滞。

突然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翻到的《安徽文学四十年》。

扉页上的黑白照片里,苏中握着枣木烟斗的手、刘先平补丁衬衫的肘部、公刘架在鼻尖的蓝框眼镜,竟和眼前分毫不差。

“先请许同志讲讲创作思路。”周明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今天不搞形式,直奔主题。”

许成军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凤阳方言的尾音:“我写《谷仓》,是因为在凤阳亲眼看见许老实,就是小说里的许老栓原型,把漏麦一粒粒捡起来,藏在布包里。他说‘集体仓漏的,将来总会算清’。这让我想到,谷仓不只是装粮食的地方,更是装着农民心事的容器。”

他翻开手稿,指着“仓壁刻痕”章节:“这些刻痕,有的是‘1958年’的深痕,有的是‘1978年’的浅印。深的是苦,浅的是甜。许老栓用秤杆刻痕时,我注意到他的手在抖。不是怕被发现,是怕对不起土地。”

苏中突然插话,烟斗在桌上敲出清脆的响。

“这种意象很妙。但我要问,你写‘许老栓藏布帐’,是想表现个体与集体的冲突,还是想记录历史?”

“都有。”许成军直视苏中,“去年实际亩产差就在帐上,集体地亩产三百,自留地五百二十八斤。”

苏中挑眉,烟斗在掌心转了半圈:“哦?你倒说说,你的‘痛感’藏在哪?”

“藏在许老栓的布帐里。”

许成军翻开手稿,指腹点在“漏麦四十五斤”那行,“他记漏麦时,特意把‘集体仓’三个字刻得浅,‘自留地’刻得深。这不是故意为之,是农民的本能让他的手偏了。就象您写的,农民的帐本从不说谎。”

刘先平突然笑了,“1962年我在定远插队,你这细节,比我当年的采访笔记还真。”

“因为历史就在那里。”许成军的声音不高,却让满屋的烟味都淡了。

公刘把烟卷按灭在缸里:“这话够劲!你那‘钥匙熔犁铧’的结尾,再改改。‘铜水漫过刻痕时,像把旧帐全浇成了新苗’,怎么样?”

许成军莞尔,诗人的天性就是追求隐晦的表达。

《哎,大森林》他大学时可是背过了三四遍。

“公刘老师,”许成军抬头,“我想加句‘犁铧入土那天,许老栓数了数仓壁的刻痕,突然发现深浅加起来,刚好够今年的麦种’。苦难总得结出点实在的东西,才对得起那些饿肚子的日子。”

公刘拍着桌子笑:“好个‘实在的东西’!比我们这些老骨头会说话!”

这时钱念孙翻开笔记本,笔尖顿在纸上。

“我换个角度说。《谷仓》最难得的,是让‘集体帐本’和‘布面私帐’成了互文。”

“许老栓既怕私分挨批,又忍不住往仓角撒麦种,这种拧巴不是性格弱点,是这一时期最真实的精神状态。你的人物,把这层心思说透了。”

这话比任何赞美都让许成军心头发烫。

他想起前世写论文时分析过的“79年文学的尤豫性”。

此刻竟由亲历者亲口说出,而自己的小说成了注解。

“但我有个疑问。”苏中突然开口,烟斗指向“528斤”那段,“这数字太扎眼,容易被人抓把柄。”

“苏老师,”许成军有些迟疑,“实际就是这么多。我改了,是对这片土地不诚实。”

他顿了顿,声音不大但却异常坚定,“文学要是连真话都不敢说,不如回家卖红薯!”

会议室内安静了。

沉默片晌,周明拍桌:“说得好!现在我保这稿子不改数字,我周明担保!”

-----------------

中午在文联食堂吃饭时。

刘祖慈往许成军碗里夹了块红烧肉,这位刚刚年过四十的中年人,在历史上发掘顾城、梁小斌等青年诗人,成为新时期诗歌崛起的重要推手。

他眼里带着赞赏:“你这股劲,像年轻时的公刘。我给你透个底,《安徽文学》九月刊的头条,编委们早内定了《谷仓》”

他看着许成军没什么喜形于色的表情,点了点头。

“我今天来,其实不是为了你的《谷仓》。是为了你些时间那首诗”

“你那首《时间》,林编辑拿给我看过,我和公刘都认为,写的极好。”

“我正在筹备‘新人三十家诗作初辑’,你是我们安徽本土的新的不能再新的作家、诗人,我想把《时间》放进去,想问问你的意见。”

许成军握着筷子的手猛地一顿。

他抬眼时,眼里已漾起亮闪闪的光:“刘老师说的是那个要收录顾城、梁小斌他们的‘新人三十家’?”

刘祖慈挑眉笑了:“哦?你也听说了?”

“呃”

“听林编辑提过一嘴。这辑子一出来,怕是要让全国震惊。毕竟顾城的《一代人》连我在许家屯都如雷贯耳。”

许成军其实编了瞎话,这辈子确实没听过“新人三十家”,但是上辈子确实是听说过,甚至还背过里面的诗。

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作品成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这一专辑与同年《今天》杂志的创刊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标志着“朦胧诗”的正式登场。

顾城、梁小斌、韩东等诗人由此进入全国视野,直接促成了1980年“青春诗会”的举办。

他忽然想起什么,挠了挠头:“不过我那《时间》,林编辑说九月刊就发,怕是赶不上初辑的首次亮相了……”

“这有啥打紧?”

刘祖慈往他碗里又添了勺汤,“初辑十月才定稿,讲究的是‘鲜’不是‘新’。当年顾城的《一代人》在民刊早传烂了,不照样靠咱这辑子成了标杆?你那诗里的‘碎瓷拼窗’,调子沉,正好补全这三十家的棱角。”

他从口袋里摸出个牛皮纸信封推过来:“给,这是栏目投稿须知。这个月再写两篇来试试?不用拘着,哪怕是田埂上捡的短句也行。想想看,你的诗跟《一代人》排在一起,让读者看看,凤阳的泥土里也能长出带锋芒的句子。”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御兽:本人比自己的神宠还要强 从透视开始无敌 李四干哈啥不行闯祸第一名 龙族:从黑太子开始 工业大摸底:开局制造阻拦索! 有半毛钱关系吗? 六零年屯里,我开系统商城当万元 道师异闻录 大学:看我如何融化冰山女教授 恶毒前妻一撒娇,冷面兵哥拿命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