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接二连三的糟糕消息折磨了好几天后,这天,洪承畴正和往常一样埋首于案牍之间翻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档,眉头始终未曾舒展。
这些文书大半都是山东大小衙门送过来的,还有一些地方有名士绅的私人信函,内容多数无非就是吐苦水,详细描述自己面临的种种“困难”云云。
“就没有什么好消息吗?”洪承畴只觉得胸中郁闷,象是有什么东西堵在那里。
直至这日午后,一骑快马自北而来,带来了另一份文书。
周文清捧着信函来报:“督师,孙传庭孙大人有信至!”
“哦?孙百雅的信?”洪承接过信函,迅速启封,展开信纸,目光急切地扫过那略带潦草的字迹。
信是孙传庭从真定府发出的。信中禀报,曹变蛟、左光先等部陕西援军,已相继进入北直隶境内,现已汇合于孙传庭麾下。
孙传庭在信中言辞恳切,表示虽然兵力依旧单薄,但士气可用。此外,他正严密监视着虏骑动向。
“好!好!曹变蛟、左光先到了!”洪承畴猛地一拍桌案,多日来积压的郁气仿佛随着这一拍消散了不少。
洪承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有些好消息了!曹、左等部皆是百战精锐,有他们添加,我军在真定方向的压力大大减轻了!”
当然,孙传庭的信中没有向洪承畴报告的是,这“好消息”背后,是曹变蛟等人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甚至根本没有携带盔甲,而抵达北直隶后,当地驻军仓促之间也只拿得出四百副盔甲来配备给这支勤王军【1】;洪承畴更不知道,这支疲惫之师沿途几乎未能得到地方应有的粮饷接济,军纪已然濒临崩溃,竟有五分之一的士卒不堪饥寒逃亡,至于剩下的五分之四,沿途竟然是靠一路抢过来维持军资的【2】。
但此刻,洪承畴并不知道知道这些细节。他只知道,几支拥有不错战斗力的生力军已经就位。
“看来,皇上此番让我总督援兵,并非全然是空头衔。”洪承畴心下稍慰,开始重新审视摊在桌上的北直隶-山东地图,手指在真定、顺德、广平一带划过,脑中飞快地盘算着孙传庭部与卢象升部、以及山东自身防务的联动可能。
这丝难得的振奋尚未持续太久,另一份呈送来的文书,又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之喜——这份文书是关于山东马政的核查报告。
洪承畴原本对山东的马政早已不抱希望,卫所兵都烂成那样,马政又能好到哪里去?
然而报告上的数字却让他微微一怔。
山东全省额定马匹三万零六百一十八匹【3】,这个数字他是知道的。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经历多年耗损、孔有德兵变的劫掠以及各级官吏的贪墨之后,实际存栏的马匹,竟仍有一万一千馀匹。其中,就在他眼皮底下的东昌府,其额定马匹三千五百八十四匹,现尚存一千七百匹。
“山东的马政,居然还没彻底烂透?”洪承畴手指敲着这份报告,脸上露出一副惊讶的神情。
然而,当洪承畴仔细阅读报告的后续,却又发现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
这一万多匹马中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好马,只有大约一千五百匹高度在四尺以上,接近一半甚至不到三尺七寸高。而按照明朝征收军马的标准,四尺以上高度的马才能算是可以给骑兵使用的“上等马”,而三尺七寸以下高度的马根本不符合军马标准【4】。
“也罢,还是可以凑合着用的。”洪承畴轻叹一声。
对于此时的明军来说,有马总是要比没马强的;有了足够多的马匹,就可以携带更多更重的装备,还可以用于代步。
沉吟片刻,洪承畴提笔醮墨:“着有司从现存马匹中,速选四千匹较好者解送临清军前。其中,所有马高四尺以上者,务必全数选送,不得隐匿、截留。馀者择其较为健壮者充之。此事着有司派员严核,不得有误。”
命令发出,洪承畴揉了揉眉心,正欲继续处理其他公务,洪盛又手持一封书信快步走入。
“大人,山东总兵刘泽清遣人送信至。”
“刘泽清?”听到这个名字,洪承畴的眉头本能地蹙起,心中泛起一阵强烈的厌恶与不适。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这位刘总镇是个什么货色了:打仗的本事没多少,但是杀害百姓的本事可是见长,后来还投降满清当了汉奸,可以说是个毫无道德可言的军头。
不过,鉴于刘泽清最后毕竟又重新反正抗清并因此被杀,比起历史上那个彻底降清、为满清平定江南立下汗马功劳的“自己”,在气节上还是强了不少。
压下个人情绪,洪承畴拆开了刘泽清的信。信中的内容,却让他精神为之一振:刘泽清在信中称,原本在天津附近的他率麾下四千营兵日夜兼程,已返回山东境内,现正屯驻于武城,随时可以来临清听候督师的调遣。
四千营兵!
虽然洪承畴对刘泽清没有什么好感,但不管怎么说,他带来的这四千经过不少实战的营兵,其战斗力绝非那些连三力弓都拉不开、长矛阵都摆不象样的卫所兵所能比拟。
在当前极度缺乏可靠野战部队的情况下,这四千人无疑是一支宝贵的生力军。哪怕刘泽清可能虚报了些人数,哪怕其军纪堪忧,但至少是能拿刀枪、见过阵仗的部队,总好过那些滥芋充数的乌合之众。
“看来,这刘泽清虽不堪大用,但此刻倒也识得大体。”洪承畴心中暗道,“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宜以过往印象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要刘泽清肯听调遣,其部能上阵杀敌,便是一股可用的力量。至于其人的品性和日后可能的问题,只能留待战后再说,当务之急是应对眼前的清军。”
想到这里,洪承畴不再尤豫,提笔在那封信的末尾空白处,批下了三个字:
“可,速来。”
写罢,他将信递还给洪盛:“即刻派人送往刘总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