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楼烦四营准备完毕,即将出发之际,有亲兵来报:
“大人,宣武卫那边来了个千总,自称是奉了河南都指挥使王之贞的意思来的【1】,有要事面告大人。”
宣武卫?河南都指挥使司?
他们的人来干什么?
洪承畴虽然心下疑惑,但还是说道:
“好,带他过来。”
进来的千总虽然身上穿着盔甲,可是身材却显得臃肿,实在不象个军人的样子。
“卑职宣武卫千总……”
“我对你的名字不感兴趣。”洪承畴不耐烦地打断了千总的自我介绍,“听说是王指挥使派你来见我的,对吗?”
“对……对对,大……人……所言,一点不差。”见洪承畴似乎对自己这个不速之客并不欢迎,千总吓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说话也结结巴巴起来。
“他派你来见我,有什么事情吗?”洪承畴以一种公事公办的语气问道。
“回大人的话……”千总扫视了一眼附近的大队士兵,眼球不安分地在眼框众转动着。短暂的停顿过后,他小声说道,“此事,乞退左右。”
“这些人都是我的亲信,非常可靠,在他们说什么都不妨事。”洪承畴的语气依旧不冷不热。
千总见洪承畴如此态度,心中非常焦躁。可他一个小小的千总,哪里敢违逆一品大员的想法?没奈何,千总只好开口道:
“听说大人率兵勤王,抵御建奴。宣武卫不久前刚刚收到一批新武器,王指挥使鉴于卫军目前兵器充足,不需要再行添置更多兵器,因此打算把这些武器送给勤王军。只是……只是……”千总“只是”了半天,还是吐不出下文。
“只是他不想真的就这么白送给我,想要拿一笔钱,对吗?”洪承畴目光如炬,直射这名千总。
“这……这……”
千总逐渐由结巴变成了哑巴。
“好吧,既然王指挥使想卖武器给我,我也不是不能考虑一下。说吧,”
听到这话,千总的神情瞬间阴转晴,眉飞色舞地向洪承畴介绍起来:
“回禀大人,这批军械包括二千斤重的红夷大炮三门、五百到一千斤重的红夷大炮六门、威远炮十六门、佛郎机十六门、虎蹲炮二十四门、灭虏炮九门、百子铳二百六十九门、连珠炮十门、鸟铳一百九十七杆、三眼铳七十杆、快枪四十二杆、生铁发熕一门。”
“好家伙,还不少。”洪承畴暗想。
然而,这些东西现在洪承畴一样都不想要。原因很简单:他带的是一支骑兵部队,为了节省马力,所有骑兵甚至连铁甲都没披,全员都是只穿着一套棉甲就从关中出发了。贞却派人向他来推销各种火器……
“回去告诉王指挥使,他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不需要这些东西。”洪承畴淡淡地回应道。
“大人,您真的不要?”千总听了洪承畴的回应,脸上的表情瞬间由期待变成了诅丧。
“不要。”洪承畴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部轻骑疾进,要这些东西反成累赘。”
千总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原来,河南都指挥使王之贞得知了周王和洪承畴见面的消息,又得知周王府给洪承畴的部队送去了很多大箱子,以为这些箱子里装的肯定都是银子;而王之贞还认为,一向“尽忠王事”的洪承畴不可能把这些银子统统据为己有,一定会用这些钱来加强军队。于是他心生一计,派人将宣武卫武库中的部分新火器取出来,然后又派一名心腹前去向洪承畴“推销”。
王之贞自认为自己的算盘打得很妙:自从这支骑兵进入河南,他便时刻注意着他们。王之贞发现,这支骑兵部队除了鸟铳(有一些人还会额外带一杆三眼铳)之外再无其他火器,明军骑兵常见的骑炮——虎蹲炮也没有配备。这使得王之贞相信,自己手头的这些火器是找到市场了。
另一方面,他也不担心卖掉一部分军械后会有什么后果:毕竟一来没人会对库存军械数目进行仔细核查;二来他手下这些卫军也没什么战斗力,谁都不指望他们作战——毕竟天塌下来有陈永福的标营顶着呢;三来卫军们已经好久没吃饱饭了,把军械卖了挣点饭钱也有利于“激励士气”,自己还能顺便捞一笔。
王之贞倒是一度担心过洪承畴会向朝廷检举自己私下倒卖军械的行为,但他转念一想,洪承畴进了开封府地界后,居然私下里和藩王会面,还收了藩王的大量钱财,这种行为在皇帝眼里岂不是比倒卖几件军械严重多了?
“我就不信洪承畴敢检举我!”
然而他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是,洪承畴毫不尤豫地拒绝了他的“好意”。
而洪承畴拒绝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来他仍然要节省马力,二来则是他没有兴趣当“乌龟”,而是要和满洲兵在平野之上一较高下。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火器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这个冷热兵器并存的时代,明、后金/清朝以及朝鲜,都在实战重敏锐地注意到了火器在野战中的局限性。其中后金方面更是直接表示,除了重型红夷炮和大将军炮这种重炮是攻城必备的利器,必须要携带之外,其他各种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火枪火炮都只能说是守城的利器,并不适用于进攻作战【2】。
虽然洪承畴自己并不完全赞成这种看法,但有一点他是认可的:火器型号太多确实没什么好处。与其搞各种乱七八糟的大炮小炮,还不如全换装成二号、三号佛郎机和威远炮用于野战,二千斤以上的红夷炮用于攻坚和守城,虎蹲炮充当步兵炮,鸟铳作为单兵装备,三眼铳因为安全性较鸟铳为佳可以用来护炮。至于其他枪炮,统统回炉就好了。
因此,洪承畴对王之贞开出的这一长串清单根本不感冒,甚至还有点厌恶:他真的不喜欢装备型号太多太杂乱的情况。
“你们想卖,我还不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