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刚进营帐,便有人来报:
“督师,曹总兵回来了。”
“快请他进来。”洪承畴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心想:马终于买到了。
曹变蛟走了进来,脸上却是一副闷闷不乐的表情。
洪承畴却没注意到这个问题,高兴地问道:“怎么样?马匹买了多少?有多少能当战马用?”
“回禀大人,某仅得……马六千匹,其中堪为战马者不过二千五百匹。”曹变蛟诅丧地答道。
“什么?”直到这时,洪承畴才看清楚曹变蛟的脸色,意识到情况不对,“到底是怎么回事?”
“卑职最初联系到了一些蒙古部落,那帮蒙古人要么坚决不肯卖马,要么只同意卖下等马。”曹变蛟无奈地叹了口气,“最后卑职实在没办法,只能找了一位姓范的山西商人做中间商,才用八万四千两银子买了这六千匹马。”
“八万四千两……六千匹马……这中间商要的还挺多,但也是没办法,毕竟人家有进货渠道。”洪承畴叹道,“不过,为什么只花了八万四千两?剩下的银子不用来买更多的马吗?”
“与我们交易的蒙古部落说,草原上连年来闹旱灾和雪灾,大量马匹要么死亡、要么生病、要么发育不良,加之这些年来一直在打仗,本就数量不多的好马更是所剩无几,能凑出来这些出售给我们,已经是尽力而为了。”
“知道了。”洪承畴微微点头,“买回来的马匹先集中看管起来,怎么使用到时候我亲自安排;至于买马剩下的银子分成三份,一份三万三千两,留着贴补军饷;一份三万两,用于采购马料;最后三千两——”洪承畴咂了咂嘴巴,回想起那难以下咽的盐菜,“多买些酒肉犒军,部队三天之后就要开拔了,让大家在开始长距离强行军之前吃点好的吧。”
“遵命,大人。”听了洪承畴的话,曹变蛟很是高兴。毕竟,他的部队几个月来都没吃上一顿好的,还经常饿着肚子就要进山里追击“贼寇”,早就怨气冲天。如今有了酒肉,士兵们的情绪自然也就平复下来了。
曹变蛟退了出去,洪承畴这才摇了摇头,轻叹一声:“我还是没考虑周全啊。”
在做出直接找蒙古人买马的决定时,他主要考虑到的还是当时蒙古连年灾荒,因此愿意低价出售马匹。然而,现实情况却比他最初想象的更复杂:他一方面低估了现阶段清朝对蒙古部落的影响力——是的,他考虑到了,但认为偏西边一些的这些蒙古人应该还不至于太忌惮清朝;另一方面,他完全没有考虑到灾荒和战乱对蒙古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不管怎么说,总归是买回来了几千匹马,还是比没有强的。”
正在这时,洪盛进来报告:“启禀大人,去省内各地募兵的弟兄都回来了,总共招募到了一千八百人,其中有四百六十人自备马匹前来从军。不过……”
“又停下了。不是我说,你以后汇报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只说半截话?一口气汇报完不行?”
“是,大人。卑职担心的是,来从军的一千八百人中,有超过七百人是前贼寇,其中不乏巨寇。”
巨寇?
洪承畴听了这个词,突然感觉有点想笑:整个大明朝最“巨”的寇,恐怕是那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吧?这位“勤政”的“好皇帝”在军队需要用钱的时候不肯做表率,反而说什么“只是钱粮若不出于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虚”【1】,一边哭穷一边推行均输盘剥百姓。
不过现在自己肯定是不可能在别人面前发表这种听起来过于惊世骇俗的言论的……
“算了,现在想这些做什么。”
洪承畴摇了摇脑袋,问道:“巨寇?有多巨?”
“回大人的话,来投的人马中,有两股合计六百馀人,其头领都是贼寇出身,一个叫张天琳,另一个叫李万庆。”
张天琳和李万庆?
这两人洪承畴自然是知道的:前者是李自成的重要盟友,绰号过天星,今年六月在宝鸡被官军击败投降。因此,他来投奔自己倒也不奇怪;但另一位此时来……
洪承畴只觉得非常诧异。
按照他前世读的那些史料记载,此时“射塌天”李万庆正在河南、湖广一带活动,势力颇盛,直到崇祯十二年被左良玉击败后,才接受“招安”【2】,成了朝廷的爪牙。
李万庆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投奔他?
尽管洪承畴知道李万庆后来为明朝“死节”,而张天琳则又重新投靠了李自成。但显然,此时对于他来说,张天琳肯定比李万庆“可靠”。毕竟,此时的张天琳已经接受了“招安”,不再是“贼”了,可李万庆依然是。
虽然自己是这帮“贼”的认同者,但对方肯定是不知道的。
“李万庆不会是来诈降的吧?”洪承畴心想。
自己肯定是不能象这具身体的原主一样搞杀降那一出,但如果真的收下了李万庆,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命就丢了。
洪承畴思索许久,终于开口:
“张天琳及其部下可以接收,毕竟他们现在就是官军,没什么好担心的。至于李万庆所部……交由副将贺人龙统率吧。贺副将管带过满天星高汝砺,应该也管的住射塌天。”
“另外。”洪承畴走到案前,提笔写了一张纸条,“你拿着这个去见曹总兵,让他从买来的战马中拨出一千五百匹交给你。”
洪盛领命去了。
“城陷,乔年死,万庆亦不屈死。事闻,赠都督同知、荣禄大夫,立祠襄城。”洪承畴小声地背诵着《明史》中关于李万庆为明朝尽忠,最终被起义军处决的记载,“李万庆,这次我是断然不会让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歌颂的‘榜样’的,但究竟会怎样,还是在于你自己。”
想到这里,他再次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名字:刘国能、王光恩、惠登相。
这些人,都曾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首领,但都在崇祯十一年到十二年间接受了“招安”,摇身一变成了这个腐朽政权的“忠诚卫士”。
“你们,都不许当大明忠臣!就算是一定要为大明而死,也得死在抗清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