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回到帅案后坐定,铺开一张纸,提笔醮墨。
前世的程正,在明末历史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专家”——因为他对军事方面的知识颇为熟悉。举例之一,他对《明会要》、《大明会典》和《皇明经世文编》中关于军事,特别是关于火器的部分几乎能够倒背如流;但另一方面,程正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白,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知识……只能说是“如有”。就以前面提到的三本书为例,除了军事相关的内容,程正的大脑里基本就没什么印象了。
但问题是,想打赢清军,只研究军事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入手。
不过现在嘛……对于政治和经济问题,他暂时研究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与其胡思乱想些自己不懂的内容,不如先思考自己懂的地方。”
对付清军,该用什么战术和兵器?
洪承畴几乎不假思索地在纸上写下了“火器”二字。
但他随即在这两个字上打了个叉。
“你不会以为,明军对清军的屡战屡败,是因为火器不够吧?一个了解明末军事的人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接下来写下的是三个字——“燧发枪”。
“这也不行,至少短时间内不行。”
洪承畴又在这三个字上打了叉。
用火石点火的燧发枪,或者叫“自来火铳”,明末的时候已经传入中国。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国一直都以火绳枪为主导,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被击发枪取代。
直到21世纪,关于明清两朝为何都没有大规模列装燧发枪,仍然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一些说法认为,清朝在确立统治后,长时间内并不需要面临特别大的军事压力,原有的火器足以应付需要,因此丧失了武器全面更新换代的动力。
但在程正看来,另一个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缺乏高质量的燧石可用于保障燧发枪能够稳定点火击发。他清楚地记得,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曾经询问过清军将领王文雄,为什么尽管每个省的兵器库里都有燧发枪储备,清军却不用燧发枪全面取代火绳枪?王文雄的回答也很明确:燧发枪不容易打着火【1】。
“马上就到崇祯十二年了,崇祯十三年就是锦州大战,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去努力搜集优质燧石,然后为部队列装燧发枪——边军还有人在用神枪这种永乐年间的老古董呢……”洪承畴摇摇头,“再说了,那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有那个耐心等我把燧发枪造完再去打仗?”
他再次动笔,这次写了六个字:
西班牙大方阵。
洪承畴思考了一会儿。
又是一个大大的叉。
这个也不行。
不得不说,他前世看过的许多穿越明末的小说,都喜欢西班牙大方阵这一套。然而只要稍一分析,就会立即明白,西班牙大方阵在明末,完全就是给清军送人头。
哪怕是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兵就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在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的时候,后金兵每个拥有一百名作战士兵的牛录,便配备了二十二门小炮,每个五百人编制的甲喇便有两门大炮【2】。
更不必说现在的清军了!
在拥有大量火炮和精锐骑兵的清军面前摆大方阵?
等着和罗克鲁瓦战役中的西班牙人一样,在被敌军骑兵包抄两翼后,火炮骑脸把方阵打垮吧!
等等,骑兵?
洪承畴握笔的手骤然用力。
“这似乎是一个更合适的主意。”
他在纸上写下了“骑兵”二字,缓缓放下笔。
“不,这还不够。”
洪承畴再次提笔,在“骑兵”二字前又加了两个字:
具装。
必须是人马都披重甲的骑兵。
“在这个冷兵器和火器并存的时代,骑兵仍然是战场之王。也只有创建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才是战胜敌方骑兵的最好手段。”
洪承畴走出营帐,正好遇见了送王承恩回来的曹变蛟。
“督师。”曹变蛟向洪承畴施礼,“我部与左总兵部都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还真够快的。”洪承畴故作满意地点点头,心里却很是不满——
我还打算借助部队整备的时间做一些事情呢,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准备好了?
“你们两军总共有多少人?骑兵有多少?”洪承畴虽然心中不悦,可也没办法,只能继续摆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合计二万三千人,其中骑兵三千。”
“三千骑兵……”洪承畴反复念叨了几遍。
曹变蛟不解其意,只能愣在原地——他从来没见过这个样子的洪督师。
“不够,完全不够。”洪承畴终于停止了念叨,“建虏精于骑兵,而我军骑兵孱弱已久,步兵无法和敌军骑兵进行野战,只能缩在车营里,这就是我们一直被动挨打的原因。”
“可是督师。”曹变蛟听了这话,苦笑一声,“我军本来就缺少马匹,而且还要分出去一部分用于运输火器、盔甲等等物资,因此能凑出这些骑兵已经不错了。”
“别的地方说缺马也就罢了。陕西还会担心马匹不够的问题?反正我不信。”
“陕西确实有马。”曹变蛟点点头,但嘴角仍然带着一丝苦涩,“可是哪里有那么多钱去买马呢?”
短暂的沉默。
“我倒是有个主意。”洪承畴冷笑一声,打破了沉寂,“这样,曹总兵,麻烦你去把孙抚台请来,我有要事和他商议。”
“孙大人他……已经带兵往京师出发了。”
什么?
孙传庭这小子可真是大明忠臣啊,一听说君父有难,立马动身去勤王了。
“也罢,这个法子我亲自来操办吧。”洪承畴很是恼火,但他又不好表露出来,只能努力维持住表面的平静,“备马,我要去西安府一趟。对了,亲兵营全员随行。”
由于记忆还没融合完全,洪承畴只是想起来自己有这么一支顶着个“营”的名头,实际上只有百把人的亲兵队伍。至于这个亲兵营怎么来的,他还没想起来。
不过既然是自己的亲兵,可靠度肯定还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