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太史局内,李淳风正于静室中研读那本从仙境带回的《天体运行论》,忽闻仆役来报,言袁天罡袁监正来访。
李淳风心中微动,知此人此时前来,必与日食之事有关。
他收起书卷,整了整衣冠,迎至前厅。
果然,只见袁天罡风尘仆仆,面带急切之色,一见李淳风便拱手道:
“淳风,长安城内近日传闻沸沸扬扬,皆言你得太乙神数真传,于朝堂之上精准预言日食,分毫不差,此事可真?”
李淳风请袁天罡入座,奉上清茶,淡然一笑道:
“天罡兄消息灵通。确有其事,然并非得太乙神数,实乃……另有奇遇。”
他略一沉吟,觉得对这位亦师亦友的同道,无需全然隐瞒,便道:
“不瞒兄台,前番机缘巧合,得以去到仙境,学习了一番,还得了几本仙境奇书,其中所载天文历算之学,精微深奥,远胜我朝。弟之所学,多得益于此。”
他取出几本仙境天文学书籍递给袁天罡。
袁天罡接过书卷,只翻阅数页,便被其中严谨的体系、精密的计算与颠覆性的宇宙模型所震撼,双手微微颤抖,惊叹道:
“天机!此真乃天机也!淳风,你竟得此仙缘!实乃我辈之幸,大唐之福!”
他放下书卷,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淳风,压低了声音:
“淳风,你既得此不世奇学,可还记得陛下昔日曾密令我二人,推演我大唐国运之事?以往吾等学识有限,天机渺茫,难以深入。”
“如今你既有此仙书为凭,何不再次尝试,以窥天道玄机?”
李淳风闻言,心中苦笑。
他深知历史走向,更明白泄露天机之险,连忙推辞道:
“天罡兄,此事关乎国运,干系重大,岂可轻试?况天意幽微,岂是凡人可尽窥?稍有不慎,恐遭天谴啊。”
袁天罡却兴致极高,劝道:“诶,淳风何必过谦!以往是盲人摸象,如今你已掌明灯在手,岂能空入宝山?”
“我等并非妄断吉凶,而是依理推演,察其大势,以为陛下参详。即便只得模糊轮廓,亦胜于无知。试试何妨?”
李淳风见袁天罡态度坚决,知难再推脱。
他暗忖,若一味拒绝,反惹猜疑。
不如借此机会,将一些已知的、大势所趋之事,以隐晦的谶语形式写出,既应了差事,又可借机做些微末的警示。
至于后人如何解读,便非他所能控了。
“也罢。”李淳风轻叹一声,命人取来纸笔、卦盘,于案前静坐凝神。
他并未起卦,而是闭目沉思,脑海中飞快掠过那本《上下五千年》中的篇章。
良久,他睁开双眼,眸中一片清明,提笔蘸墨,在一卷素帛上挥毫而就。
他写下的并非具体的朝代事件,而是一系列意象纷繁、充满隐喻的谶语诗句,并配以卦象。
从太宗开基,到武周代唐,再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乃至后续的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直至大唐倾覆……三百余年国运起伏,尽数化为玄奥难解的符号与诗句,隐于六十幅图象之后。
袁天罡在一旁屏息静观,越看越是心惊。
李淳风笔下所出,虽言语晦涩,但意象之奇、格局之大、气韵之连贯,仿佛真有一幅浩瀚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其中一些关键节点的暗示,竟与他平日观测天象、揣摩气运所得隐隐相合,但远比他所知更为清晰、更为深远。
当李淳风写到第六十象,暗示一个漫长周期的终结,笔势将收未收之际,袁天罡心中警兆突生。
他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自天而降,再推演下去,恐有不测。
他猛地伸出手,一把推在李淳风背上,沉声喝道:
“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李淳风被他一推,笔锋一顿,顺势掷笔于案。
他亦感到一阵心悸,知不可再泄更多天机。
他转头看向袁天罡,两人目光交汇,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与了然。
“天罡兄……此言大善。”李淳风长舒一口气。
袁天罡拿起那卷墨迹未干的帛书,手犹自微微颤抖。
他凝视着这蕴含了李淳风“仙缘”启示的奇书,叹道:“此推演……神鬼莫测,玄机无穷!便依方才之言,名之为《推背图》吧。”
他珍而重之地将帛书卷起,心中对李淳风的“仙缘”再无怀疑。
而李淳风看着袁天罡珍视的模样,心中却是另一番思量:
“我这哪里是推演,不过是照着仙境史书,做个谜语人罢了。后世兴替,早已注定,我这《推背图》,想不准都难啊……”
这一推,推出了流传千古的预言奇书《推背图》,也成就了袁天罡与李淳风这对易学双星的千古传奇。
李淳风与袁天罡怀揣《推背图》,快步穿过重重宫门。
内侍引他们至大殿,李世民正于案前批阅奏章,见二人神色郑重,便搁笔笑道:“二卿匆匆而来,莫非又有天象示警?”
袁天罡躬身呈上黄绢卷轴:“陛下,此非天警,乃天启。”
李世民展开画卷,目光扫过谶语颂诗,越看越惊,至“长安万井夜如晴”一句,霍然起身:“此乃盛世之兆!若真能夜如白昼,宵禁可弛,市肆可延,民心大安。”
他抚卷良久,眼中精光闪烁:“此图当藏于秘阁,列为国宝。”
随即命内侍:“赐李淳风、袁天罡金帛各百匹,宅邸一所,加授‘通玄先生’号。”
二人叩首谢恩,退下时,月已升空。
李世民仍坐于灯下,反复摩挲《推背图》第十八象,喃喃道:“琉璃吸日……雷藏地府……此‘雷’非天雷,乃人力所驭之光乎?”
正思忖间,内侍急报:
“魏王殿下求见!”
“青雀回来了?”李世民面露喜色,“快宣!”
话音未落,李泰已大步而入,怀中紧抱一物。
李泰难掩兴奋道,“阿爷儿自仙境归来,得仙境发电之法,可助大唐开万世之明!”
他起身,将手中深蓝板子双手奉上:“此名‘太阳能板’,能吸日光化为电能,储于匣中,夜可点灯,无烟无焰,不耗薪炭。”
李世民接过那轻薄如镜的板子,指尖触其光滑表面,满眼惊疑:“此物……竟能存日光?”
“正是!”李泰又打开木箱,取出led台灯、小风扇、充电手电,“阿爷请看。”
他将灯接上板子,轻轻一按开关,一束清亮白光骤然亮起,胜过十盏宫灯。
殿内众人皆惊,连宦官高延忠都忘了规矩,脱口而出:“神光!真是神光!”
李世民怔立片刻,忽然转身疾步至案前,一把展开《推背图》,手指颤抖地点向第十八象:
谶曰:琉璃吸日,金线穿枢。雷藏地府,夜照通衢。
颂曰:不借薪槱焰自明,何须更待月东升。若得异人传秘器,长安万井夜如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