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玉这个故事,是借鉴了前世德国科学家凯库勒的经历。
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始终不得要领。
一天晚上梦到一条蛇咬着尾巴,于是就提出了苯环状分子假说。
后被实验室证实,成为有机化学经典理论。
他把蛇改成了阴阳鱼。
-----------------
故事很好,如果是真的,那将是一段传奇佳话。
这是听完陈玄玉的讲述后,周法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倒不是怀疑陈玄玉说谎,作为一名道士,他很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可作为一名学者,他只相信真才实学。
所以接下来,他就开始提出具体的问题。
我也不欺负你,既然你说研究过易经和道德经,那我就只问这两部书。
还好陈玄玉是真的研究过易经和道德经。
前世他穿越那会儿,华夏再次崛起,民族自信心逐渐回归。
华夏传统文化也迎来了复兴。
陈玄玉作为历史爱好者,一直混迹于某个互联网小圈子。
后来那个小圈子也刮起了传统文化复兴风。
大家还模仿关二爷玩梗,动不动就来一句‘我读某某经的’。
和人讨论的时候,时不时就引用几句经典中的语句。
陈玄玉也受到影响,读了易经和道德经。
确实让他出了不少风头。
不过那会儿纯粹是出于跟风心理,并没有深入研究。
还是穿越后,得知自己生活在道观,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些活下去的筹码。
他才真正开始深入研究。
不过即便如此,在对这两本书的理解深度上,依然不如周法。
可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远超时代一千多年的见识。
刚开始的时候,周法问的还比较浅,他都能凭借扎实的功底一一回答。
随着话题的深入,他渐渐的开始吃力,直到最后实在跟不上节奏。
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比功底自己确实远远比不过真正的大学者啊。
周法内心也非常的震惊,没想到这位小真人对易经和道德经,竟然了解到了这个程度。
别说是自己八岁的时候,就算是二三十岁的时候,恐怕都有所不如。
这就是真正的天才吗。
太惊人了。
然后就是兴奋,有如此大才,还对佛教毫无好感,我道教大兴有望矣。
陈玄玉渐渐的已经无法跟上周法的节奏,不过他并没有就此认输。
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超越时代的知识,主动引导话题。
我无法往深度方向回答你的问题,但可以横向提出一个新概念,另辟蹊径查找另一个答案。
这么做倒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趁此机会告诉周法,我有无数的灵感。
为后续提出开宗立派打基础。
毕竟,总不能直接对人家说,我想开宗立派,你来帮我吧。
那显得也太憨憨了。
先用抛出一些新概念吸引对方,然后逐渐引导,最后再说明自己的打算。
所谓循序渐进是也。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想,渐渐的周法已经忘记了这是在考核。
完全沉浸在了陈玄玉的奇思妙想里。
话题不知不觉再次回到太极图本身。
“太极图乃偶得之物,其中深意我自己也未能完全领会。”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勉强得到了三点心得。”
此时周法已经被陈玄玉的新思想所吸引,立即追问道:
“不知是哪三点心得?”
陈玄玉说道:“其一,万物化生,众生平等。”
周法面露不解,万物化生他能理解。
此言出自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男是阳,女是阴,阴阳相合化生万物。
正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众生平等他也知道,佛教的内核逻辑之一。
可他不理解的是,万物化生是怎么联系到众生平等的。
陈玄玉没有吊胃口,当即就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听到这几句话,周法浑身巨震,整个人都呆住了。
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民胞物与。
他完全没有想到,万物化生竟然真的可以和众生平等联系在一起。
陈玄玉心中暗笑,让你感受一下,来自数百年后的大儒的思想震撼。
是的,他抄袭了北宋大儒张载的内核思想,民胞物与。
张载或许有人不知道,但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几句话,应该耳熟能详。
这几句话就是他说的。
前面说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限制,大批底层读书人没有出路。
他们要么选择当隐士,要么入道教。
还有一大批人添加佛教,用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来对抗这种不公平。
可以说,众生平等思想,是佛教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也是佛教最宏大,最具包容性的思想。
华夏的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学派,没有任何思想能与其正面碰撞。
众生平等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它背后有一整套的底层逻辑,在支撑着这个结论。
儒家和道家为了对抗佛教,一直都在查找属于自己的众生平等思想。
直到宋朝才由张载完成这一伟业。
他以太极阴阳为底层逻辑,以万物化生为媒介,提出了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思想。
通俗来说,干是万物之父,坤是万物之母,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合生成的。
万民万物都是天地的孩子,所有人都是同胞,是兄弟姐妹。
所以在天道那里,我们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我们是平等的。
有人或许会很疑惑,张载不是儒家的大儒吗,怎么说话道里道气的?
事实上,不只是道家讲阴阳,儒家也一样讲阴阳。
易经才是阴阳理论的根本,这部书又被称为万经之首。
后续诸子百家都可以看作是它的分支,都从它这里吸收了大量基础理论。
为什么诸子百家最后能重新归一?
就是因为大家使用的是同一套底层逻辑。
所以张载说话道里道气很正常。
不只是他,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也都道里道气的。
这也正好方便了陈玄玉,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
直接把【民胞物与】思想搬过来,说这是属于道家的,也完全不违和。
周法的震惊完全可以理解。
他无法相信,这个困扰道教数百年的问题,竟然被一个八岁的孩童解决了。
许久之后,他才清醒过来,目光炽热的看着陈玄玉道:
“民胞物与,凭此一言,师弟当为我道门宗师矣。”
陈玄玉心中得意,嘴上谦虚道:
“偶尔所得罢了,岂敢与先贤并论。”
周法激动的道:“师弟过谦矣,现在为兄相信太极图是出自你之手了。”
“我道教能有师弟,实乃大幸也。”
“师弟之前说道教当兴,我以为你就是应命之人。”
陈玄玉连忙道:“师兄过誉了,实不敢当。”
“道教兴盛岂是一人之力所能为,需要吾辈共同努力方可。”
天命人这太敏感了,他可不敢当。
周法也渐渐恢复理智,歉意的道:
“是为兄太过激动,吓到师弟了。”
“但为兄还是认为,我道教若兴,必自贤弟起。”
这次陈玄玉没有在自谦,而是郑重的道:
“重铸道门荣光,吾辈义不容辞。”
周法高兴的道:“好,好一句吾辈义不容辞。”
“若我道门人人皆如师弟,何愁道门不兴,佛门不灭。”
花花轿子众人抬,陈玄玉反过来夸赞道:
“楼观道才是我道门脊梁啊,若无你们在前,我道门恐怕早就被佛教阐释殆尽了。”
这话正搔到了周法的痒处,脸上的笑容都多了三分。
之后两人互相吹捧了一番,才再次开始讨论。
周法又询问了另外两个发现,陈玄玉却并没有直接回答:
“这两点现在还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待我梳理之后再请师兄品鉴。”
周法很是遗撼,却也没有继续追问。
而是回过头和陈玄玉一起讨论【民胞物与】,并且很快就提出了不少建议。
陈玄玉心中暗暗佩服,不愧是楼观道下一任观主啊。
道学功底之深厚,当世排在前列。
这也是陈玄玉不愿意说更多的原因。
不能把饵料一次性放完是一个原因。
借助周法的力量,来完善民胞物与是主要原因。
他并没有研究过张载的思想。
还是前世在网络小圈子里,听其他人讨论过,就记住了一些。
所以他对民胞物与的了解也非常浅显。
只知道大致是怎么回事儿,若让他深入论证,短期内是无法做到的。
这也是为何他要找外援的原因。
对于周法来说,仅仅是太极图的发现,就已经让他不虚此行。
民胞物与思想,更是让他惊喜万分。
内心立即就做出决定,要在金仙观多待一段时间。
好好和陈师弟交流,帮他完善这个思想。
两人一直聊到晚上,直到四师兄李玄明几次催促才结束。
金仙观为周法五人,举办了简单却热闹的欢迎宴。
宴席上周法对众人的态度更加尊敬。
搞得好象他才是被帮扶的那一方,让他的四个师弟很是纳闷。
咱们是来帮人的,要不要这么谦卑啊。
吃过饭之后,周法本来想继续找陈玄玉讨论。
但陈玄玉却以旅途劳累为由,劝他好好歇息。
“师兄又不着急走,何必急在一时。”
“先休息好调整状态,明日再讨论也不迟。”
周法想了想,自己对民胞物与的很多想法,也并不是很清淅,需要时间来梳理。
于是就按捺住激动的情绪,去安排好的房间歇息了。
这时,他的四位师弟也找到他,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何至于如此卑微。
咱们楼道观不要面子的吗。
周法也没有隐瞒,就将民胞物与的理论告诉了他们。
四人道法虽不如周法精湛,却也远超常人,自然明白这个理论有多了不起。
同样被震撼到了。
心中那点傲气,也彻底消失。
甚至内心还有点庆幸,还好之前没有轻视金仙观众人,否则真成反派了。
对陈玄玉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敬畏。
然后师兄弟五人围在一起,开始探讨这个理论。
你一言我一语之下,很快就有了更多的收获。
接下来几天,周法师兄弟五人什么事情都没做,一直和陈玄玉讨论完善民胞物与理论。
随着大家的努力,这个思想的底层逻辑,被渐渐完善充实。
这期间自然会有分歧,毕竟楼观道发展几百年,有着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在部分地方,与陈玄玉的思想有分歧,是很正常的。
还好,大家都很默契的略过分歧部分,重点讨论能达成共识的地方。
-----------------
就在陈玄玉和周法几人讨论道法的时候,嵩阳观的潘师正也接到了自家师父的信。
“没想到师父也知道了金仙观的事情,还如此重视。”
嵩阳观和金仙观虽然不在一个山峰,但按照行政划分,都属于嵩阳县管辖。
潘师正和刘爱道自然知道那边发生的事情。
本来他们也想过要去拜访,但自己也有一大摊子事儿要处理,就给耽搁了。
没想到长安那边的师父,反倒先一步有了决定。
刘爱道说道:“宗主人在京城,又与秦王交好,金仙观也是效忠秦王。”
“他老人家知道金仙观的事情,并不奇怪。”
潘师正摇头道:“没有那么简单,师父在信里还说,楼观道派了周法真人亲自前往金仙观。”
刘爱道惊讶的道:“周法真人?那可是岐观主的大弟子,怎么会。”
潘师正将信递给他,说道:“计算一下日期,恐怕此时他们已经在金仙观了。”
刘爱道快速扫了几眼,郑重的道:
“看来楼观道很重视金仙观啊,咱们也不能落后,你就去一趟吧。”
“看看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潘师正点点头,说道:“师兄不随我一起去吗?”
刘爱道有些意动,但还是摇头道:
“我倒是想去,但嵩阳观这么一大摊子事儿,总得有人管着。”
“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潘师正说道:“也好,那我即日就出发,如果没有要事,几日后便能返回。”
“家里就先辛苦师兄了。”
之后他简单收拾了一下,带上两位弟子,就踏上了前往金仙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