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陈玄玉思考新教派思想框架,想的头昏脑胀,于是就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可大脑却总是不受控制的陷入思考。
这时他终于明白,为何很多搞研究的人,都会保持一些看似简单的爱好。
比如某学者的爱好是锯木头,就是简单的把大木头锯成小木头。
原来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大脑获得休息。
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三生有幸啊。
不过他的情况,比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要好多了,并不需要用锯木头之类的方法实现休息。
只要离开房间,随便找别的事情去做,很快就能转移注意力。
比如去工地看看进度,比如随便找个人闲聊。
今天他没去那些地方,而是去了经堂。
经堂是平日里大家读书习字的地方,其实就是学堂。
金仙观之前招收了三十名道童。
一半是孤儿,一半是普通百姓子弟。
年龄在六岁到十四岁之间,目前正在学习阶段。
宋玄虚亲自担任院长,道观内几位老道长轮流担任教师。
足见他对这批道童的重视。
陈玄玉还未走到经堂,远远就听到朗朗读书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听到这个声音,他内心仿佛有一股暖流涌出。
这就是一个族群的未来啊。
然后他自失一笑,自己这辈子才八岁,怎么想事情老气横秋的。
他并没有去经堂,怕那样会打扰到大家读书。
孩子们的读书声音清脆,节奏感强烈,听起来十分舒服。
目前他们还处在蒙学阶段。
教材有两部,一是识字用的千字文,二是背诵用的道德经。
目前他们自然无法理解道德经的意思,但读书没有捷径,先背诵然后再慢慢理解其意。
况且背书的过程,也是对脑力的锻炼。
即便是二十一世纪,虽然很多人高喊素质教育,但背书依然是必不可缺的部分。
本来他来这里是为了休息,可大脑不受控制的开始运转。
听到里面背诵道德经的声音,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自己一直忽略的问题。
那就是蒙学教育。
道德经并不适合作为蒙学教材,或者说道家的典籍就没有适合作为蒙学教材的。
太过意识流,门坎太高了。
在学生没有创建初步世界观之前,很难理解不说,还容易把人给教歪了。
这一点儒家做的就很好。
有专门的蒙学教材,也就是诗经和尚书。
前者将儒家的道理融入诗歌,非常的唯美,学起来朗朗上口。
还可以培养人的美感和律感。
后者是上古史书,把儒家的思想和历史融合在一起。
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把历史观给树立了起来。
再辅佐以孝经、论语等经典,可以帮孩童树立起完整的三观。
从战国以来,大多数华夏人的启蒙教材就是这两部书。
这也是儒家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三字经之类的,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当年李斯上书秦始皇,要求焚书坑儒,焚的就是诗经和尚书。
他的目的就是挖儒家的根基。
并且他还编写了法家版本的蒙学教材,也就是《仓颉篇》。
试图与儒家争夺蒙学教育权。
只是可惜,没多久秦就亡了。
到了汉朝,大家重新用诗经和尚书当启蒙教材。
后来苍颉篇也失传了。
直到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发现了苍颉篇的残篇。
后人才得以窥探到这一着作的魅力。
只是可惜,它再也没机会和儒家相争了。
儒家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每一个华夏人。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课本上,依然有大量儒家典籍的节选篇章。
道教想要兴盛,尤其是想要摆脱儒家的限制独立发展,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蒙学教材。
但蒙学教材岂是那么好编写的。
要有韵律,要将本派的思想融入其中,还要浅显易懂……
算了,等外援来了再讨论此事吧。
就是不知道李世民许诺的道家人才,什么时候能送来。
不知道孙真人在哪个犄角旮旯隐居,有没有听到我散布出去的消息。
就在陈玄玉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忽然见到李玄明风风火火的跑过来:
“小五你站在这里做什么,有道友来访,快去迎接。”
道友来访?还让我迎接?
陈玄玉精神不禁一震,好奇的道:“何方道友来访?”
李玄明说道:“楼观道主的大弟子周法真人,你可不能怠慢了啊。”
陈玄玉先是惊讶,然后露出释然之色。
他虽然不知道周法是谁,但他知道楼观道以及岐晖。
作为岐晖的大弟子,几乎就是下一任楼观道主。
这是妥妥的大人物啊。
至于楼观道为什么会派人过来,大概率是金仙观和少林寺的事情传开了。
以他们对佛教的态度,那肯定会派人来帮帮场子。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岐晖竟然会将自己的大弟子派来。
不知道是李世民推波助澜,还是楼观道单纯看少林寺不爽,想和禅宗祖庭掰掰腕子。
他可没有自大到,认为岐晖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才派大弟子过来的。
不过不管是哪种原因,周法的到来都是一件好事。
金仙观虽然今非昔比,可在道家依然是小卡拉米。
想吸引人才,缩短发育周期,就得借势。
当前时期,就道教而言,没有比楼观道更响亮的招牌了。
周法的这张虎皮我借定了。
天尊来了也没用,我说的。
如果能将周法留下来……
算了,这个太不切实际。
况且真要是把周法给留下来了,楼观道主岐晖估计会提刀杀上门来。
一边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一边跟随李玄明去了三清殿的偏殿。
此时松峰真人正亲自接待周法,宋玄虚则在一旁陪侍。
虽然松峰真人拥有朝廷封号,但单论在道教的实际地位,是无法与周法相比的。
可是两人交谈时,每到松峰真人说话,周法都会微微侧身,目光平和专注地倾听。
在门外看到这一幕,陈玄玉不禁心生好感。
再仔细打量,只见他约莫四十许岁,面容饱满目光沉静。
身量颀长,一袭深青色的云锦道袍,袍上暗绣着精致的云鹤纹路。
一根青色发簪,将头发稳稳束起,一丝不乱。
不愧是道门高法,这份气度和雅量,端的不凡。
看到这里,他也郑重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才迈步进入大殿。
“弟子拜见师尊。”
众人登时向他看来,周法更是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眼睛里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讶。
虽然知道这位小真人很年幼,可真正见面依然觉得震惊。
松峰真人见到弟子到来,心中也松了口气。
实话说,虽然周法处处执礼,对他也很躬敬。
可越是如此他内心的压力就越大。
生怕自己一个回答不好,折损了自己和金仙观的颜面。
不过还好,周法应该是调查过他们的情况,与他谈论的基本都是医学知识。
是的,周法本人也同样精通医术,甚至水平还要在松峰道人之上。
不过还好,松峰真人接受过陈玄玉的熏陶,这些天又钻研伤寒杂病论,才没有让话掉在地上。
即便如此,他心中也是始终捏着一把汗。
见到陈玄玉到来,尤如见到了救星,连忙接话道:
“玄玉,这位是楼观道岐真人的高足周法真人,快来见礼。”
陈玄玉顺势行礼道:“晚辈陈玄玉见过周真人。”
周法起身还礼,然后含笑道:“前辈不敢当。”
“家师与大法师乃同辈道友,你我当为同辈,称呼我一声师兄亦或是道友即可。”
他说大法师,是对松峰道人的尊称。
毕竟李渊亲自册封的金阳大法师吗。
这也意味着,他执的是弟子礼,与陈玄玉自然也就是同辈了。
陈玄玉也没有矫情,马上就改了称呼:
“周师兄。”
周法不禁露出欣赏之意:“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小真人果我辈中人也。”
这是赞他率真,不拘泥于俗礼。
陈玄玉谦虚的道:“师兄过奖了。”
两人都不是俗人,寒喧了几句就迅速进入正题。
周法简单的讲了自己来这里的原因:
“家师从正平县公那里,得知金仙观与少林寺的恩怨,特派我及四位师弟前来听从差遣。”
明明是来扶贫的,却说自己是来打杂的。
这话说的,实在太有水平了。
陈玄玉心中佩服,嘴上再次道谢。
又聊了几句,周法就从袖子里拿出了那枚太极吊坠,道:
“在来的路上得遇此物,惊为天人之作。”
“不知此太极图乃哪位前辈所作,可否代为引荐。”
陈玄玉笑而不语,朝宋玄虚使了个眼色。
宋玄虚秒懂,开口说道:“不瞒真人,此图乃我家五师弟所创。”
“什么?”
周法及四个师弟,都不敢置信的看向陈玄玉。
“宋道友莫不是在说笑?”
不过话才出口,他就想到了关于陈玄玉的种种传闻。
神仙弟子,游说秦王结交李世绩单雄信,关于儒释道三教兴衰的讲解……
有这种见识,貌似也不是没有可能创造出太极图。
可他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如果太极图真是陈玄玉所创造,那意味着他对经文道法,也有着极为高深的理解。
他才多大,就算从娘胎里就开始读书,也做不到这些啊。
宋玄虚很满意他的反应,他在太多人身上见到过了。
但每一次见到,都非常的得意。
这就是我家小五啊。
“我知周道友疑虑,但事实就是如此。”
周法目光炯炯的盯着陈玄玉,道:
“非是我不信,实在此事太过不可思议。”
“请恕我失礼,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道友。”
陈玄玉正想回答,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
没一会儿刘玄清来报,说是有一群居士从三十几里外到金仙观上香。
有两位病人也希望能获得松峰真人医治。
松峰真人心道来的正是时候,先是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一眼陈玄玉。
当看到陈玄玉回以无事的目光后,才歉意的道:
“俗事缠身,贫道需要出去一趟,就有小徒来代我招待周道友。”
“失礼之处还望道友勿怪。”
周法起身道:“大法师哪里的话,是晚辈叼扰了才是。”
“您无需理会我,接待居士要紧,况且我也有些经意想向小道友请教。”
之后松峰真人就带刘玄清离开。
殿内只剩下宋玄虚、陈玄玉以及周法师兄弟五个。
这时陈玄玉主动开口道:“此地非谈话之所,请师兄移步书房一叙。”
周法欣然道:“悉听尊便。”
然后陈玄玉又请宋玄虚招待周法的四位师弟。
周法也交代四位师弟暂去歇息,不可失了礼数。
之后两人一起来到陈玄玉的书房。
一间并不算大的小屋,里面摆设非常简单。
墙上挂着一张三清画象。
几张桌椅,一个书橱,里面摆了十几套书籍。
两人分主宾落座后,正式开始论法。
陈玄玉先是解释了创造太极图的思路:
“佛教有卍字标识,在传教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而我道教却并无属于自己的标识,吃了很多亏。”
“于是我就想创造一个独属于道教的图形标识。”
周法再次点头,这个初衷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这也表明,陈玄玉在处处针对佛教,确实是吾辈中人。
“我道教的标识,自然不能和佛教那般,随便弄个字符。”
“必须得有深刻内函,能体现我华夏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内核思想。”
“在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我发现传说伏羲推演太极八卦图,然世上只有八卦图却无太极图。”
“那我是不是可以创造太极图,将其作为标识?”
“于是我翻阅易经与道德经,深入了解先贤关于太极阴阳的理论,于梦中画下此图。”
周法微微颔首,前半部分解释,并未出乎他的意料。
易经又称阴阳书,道德经也有许多关于阴阳的论述。
创造太极图,必然对这两部书有过研究。
让他惊讶的是,梦中作图。
陈玄玉似是猜到了他的疑惑,解释道:
“但想用一张图,完美诠释太极阴阳之道谈何容易。”
“我想了许久都不得要领。”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一天晚上在梦中,我看到了两条鱼。”
“一条是黑眼白鱼,一条是白眼黑鱼。”
“两条鱼在虚空游动,最后首尾相衔。”
“醒来之后就做出了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