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很快就将李安远带了进来。
见过礼之后,李世民道:“安远此行辛苦了。”
李安远笑道:“乃分内之事,岂敢言苦。”
李世民点点头,开玩笑似的道:“陈玄玉没有惹什么麻烦吧?”
哪知李安远顿了一下,才说道:“确实出了点意外。”
然后他从怀里取出一封信道:“这是小真人托我给您捎的信,请您过目。”
李世民有些惊讶,还真出事儿了?
不会是少林寺吧?
这样想着,他接过信当场打开翻阅起来。
越看表情越是凝重。
看到其中一页的时候,更是停顿了许久,脸上的表情也变幻不停。
李安远不知道信里的内容,也不敢有太多好奇心,只是默默的等待。
过了许久李世民才将信看完。
然后笑容重新回到脸上,手上轻描淡写的将信丢在一旁,似乎不值一提一般。
“他离开洛阳的时候就和我说过,会和少林寺发生一次碰撞,没想到还真让他说中了。”
李安远自然能听的出,李世民是倾向陈玄玉的,所以就说道:
“此事到也不能怪小真人,少林盲目扩张导致内部混乱才是主因,他也是被迫反击。”
李世民颔首道:“你处理的也不错,既敲打了少林寺,又没有让事情扩大。”
李安远回道:“多亏了薛县令努力,还要感谢小真人宽宏大量。”
“宽宏大量?”李世民不禁轻笑道:
“他在信里可是把少林寺骂了个狗头淋血,还发狠说早晚要给那群秃驴好看。”
“额……”李安远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但内心更加肯定了一件事情,秦王对陈玄玉果然宠爱,这种劳骚话都能说。
不过想到陈玄玉的年龄,他心中又释然了。
小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已经不错了,抱怨几句太正常了。
或许这也是秦王对他格外容忍的原因之一。
接着李安远就将此行发生的事情,详细给李世民说了一遍。
重点提了陈玄玉关于佛教大兴的解释。
李世民即便早就知道陈玄玉对历史很精通,却还是被震惊到了。
同时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
“之前他和我说要在道教另开一派,我还以为他是小孩子不知轻重,现在看来他是认真的。”
李安远回道:“小真人年龄虽小,但学识不凡,不象是在说笑。”
“我还真期待,他能创造奇迹呢。”
他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秦王没有否认,大唐将来会抬高道教的地位。
那么小真人推断的,未来几百年是属于道教的时代,很可能就是真的。
那么自己就要想办法与道教创建良好关系了。
李世民不知道,自己的部下已经从自己的态度,窥探到了一些朝廷的意向。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
只要政治嗅觉不是特别迟钝的人,都能猜到这一点。
更何况,抬高道家和道教的地位,是要采取一些行动的,也需要朝野的支持。
就算提前将消息传出去,也不影响什么。
两人接着聊了一会儿嵩阳县的事情,又将话题转到了朝堂。
李世民并没有泄露心中所想,很是高兴的表示大唐一统天下在即,他也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
“接下来我会营建一座文学馆,为朝廷广揽天下英才。”
“可惜安远你是武将,否则也可入文学馆,助我一臂之力。”
“不过,你朋友遍天下,若有合适的人才,可一定要举荐给本王。”
文学馆?
李安远马上就知道,秦王在弥补自己的短板。
李世民的势力大多都在军中,文臣方面可用的人并不多。
尤其是在京城各个关键位置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人。
这对他夺嫡是非常不利的。
这个文学馆明显是用来招揽文人的地方。
而且通过此举,他也敏锐的察觉到,朝堂局势恐怕会变得复杂起来。
自己以后要小心了。
他倒是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但想当从龙之臣,必须得活下来才行。
夺嫡之争历来是最残酷的,会有很多人死在这个过程中。
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在半途倒下。
这时,他猛然想起陈玄玉拒绝来长安的事情。
莫非这位小真人也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愿意来京城蹚浑水?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位小真人比自己想的还要聪明的多啊。
自己交好他果然是个正确的选择。
又聊了一会儿,李安远就起身告退。
-----------------
等他离开,李世民再次拿起那封信仔细阅读起来。
就在这时,一位挺着大肚子,雍容华贵的美少妇,带着两名侍女走了进来。
正是秦王妃长孙氏。
“大王,天气炎热,我熬了一碗绿豆汤,您尝尝看味道如何。”
李世民见到少妇,连忙放下手中的信,起身搀扶她坐下,心疼的道:
“你身子不便,这些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便好。”
长孙王妃笑道:“煮一碗汤不累的,况且御医也吩咐了,要适当运动才好生产。”
“我还有两个月就要临盆,可不能偷懒。”
李世民满眼宠溺,无奈的道:“你呀,就是道理多。”
长孙王妃吩咐侍女将绿豆汤放在桌子上,才笑道:
“因为我本来就有道理吗。”
李世民大笑道:“好好好,观音婢永远都有道理。”
说着端起绿豆汤大口喝了起来:“恩,香甜美味,不愧是观音婢你的手艺啊。”
长孙王妃心下莞尔,陪着他闲聊了一会儿。
等他将绿豆汤喝完,就起身道:
“我就不防碍您处理政务了……”
李世民看了看桌子上的信,尤豫了一下,对周围内侍道:
“你们先出去,没有吩咐任何人都不能进来。”
内侍们连忙退下。
长孙王妃马上就知道,丈夫这是有事要和自己商议。
所以又重新坐了下来。
等内侍都离开,李世民就将桌子上的信递给她,说道:
“你先看看这封信。”
长孙王妃也没废话,接过信就看了起来。
开头是例行问好,然后话锋一转就开始各种吐槽抱怨。
什么刚回家就被少林寺的人给打上门了云云。
然后就是道歉,为了获得李安远和薛世显的支持,他用出了龙形玉佩。
她心中顿时就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了。
那位神仙子弟陈玄玉。
让她诧异的是,别人给李世民写信,用词不说多恭谨,但起码非常的谦虚严谨。
陈玄玉这封信则不然,用词半文不白,语气相当的随意。
有时候一个意思还反复说两三遍。
提起少林寺那是各种吐槽。
还抱怨要不是害怕影响了朝廷大局,他这次肯定会让少林寺吃不了兜着走。
这话怎么看都象是在邀功。
后面发狠,说且等着瞧。
他会先积蓄实力,等将来时局变化,再和少林寺算总帐。
看到这里,她眉头不禁蹙起。
之前李世民和她讲过陈玄玉的事情,她对那个小道童也是充满了好奇。
然而看到这封信,却让她大失所望。
更为自己的那块玉佩感到不值。
看到这里,她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
却发现他面带笑容,丝毫没有懊恼不开心的样子。
不对……
她马上就从丈夫的态度里察觉到了异常。
如果陈玄玉真如自己所想的那般不堪,那他就算不至于后悔不迭,也不应该是这种态度。
再联想到,他先让侍从都退出去,才让自己看这封信。
很可能这封信有自己没看出来的奥秘。
想到这里,她重新翻看起来。
当再次读到陈玄玉发狠,表示要积蓄力量,将来和少林寺算总帐那一段的时候。
她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即视感。
陈玄玉面对的情况是什么?
强大的少林寺,还有朝廷的压制。
所以他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局变化。
如果将少林寺比作李建成,将朝廷比作皇帝……
这个念头尤如一道闪电,披散了脑海中的迷雾。
是了,那位小真人在以此为暗喻,给自家丈夫出谋划策呢。
如此一来,就不怕信的内容被泄露出去。
看懂这一切之后,她心中对陈玄玉的观感彻底扭转,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
“难怪大王如此夸赞那位小真人,确实机智过人。”
李世民笑道:“是吧,我就知道你一定也会喜欢他的。”
长孙王妃看了一眼外面,才小声说道:
“情况真的恶劣至此了吗?”
李世民的表情也凝重起来,神色里还闪过一丝痛苦与憋屈:
“王世充的旧部归我,窦建德旧部基本都落入东宫之手。”
看起来兄弟俩不偏不向,然而窦建德麾下能臣干将如云,王世充麾下都是什么歪瓜裂枣?
表面看,李世民享受了最高荣誉,拥有了名。
但李建成却获得了更多更实际的好处。
这就是平衡。
长孙王妃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思索片刻却眉头一挑道:
“这是不是意味着,陛下支持您与太子竞争?”
李世民深吸口气,说道:“阿耶只是想让我制衡太子。”
长孙王妃说道:“但这也是您的机会不是吗。”
“您可以利用陛下的这个心理,公开招揽人才。”
“陈玄玉劝您积蓄实力,静待局势变化,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这比之前我们预想的局面,要好了无数倍不是吗。”
李世民点点头,略带痛苦的道:
“天家无父子,我以为阿耶会不一样,没想到……”
长孙王妃能理解他的痛苦,伸出双手抓住他的手,柔声道:
“您还有我们,我们永远都支持您。”
李世民强自振作道:“是啊,我还有你,还有承乾、青雀。”
夫妻俩温存了好一会儿,长孙王妃转移话题道:
“陈玄玉果如您所说,料事如神,远在河南就知道了长安的情况。”
李世民说道:“何止啊,恐怕在洛阳的时候,他就已经预料到今日了。”
“只是他怕我不信,所以没有明说罢了。”
接着他就将陈玄玉劝他的那十二个字说了出来:
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直面斗争。
“当时我还觉得他危言耸听,现在才知道,是我没有认识到夺嫡的残酷啊。”
长孙王妃说道:“既如此,何不将他招到长安,也好就近为您出谋划策。”
李世民苦笑道:“你以为我不想啊,但那小子滑不溜秋,不愿意来长安啊。”
“况且他的顾虑也不无道理。”
“现在的局势,我尚能应付的来,也没必要让他来长安。”
接着他又将陈玄玉分析佛教大兴的话,以及要另开一派振兴道教的抱负讲了一遍。
“以前我只以为他在说笑,现在想来,怕是真的有所依仗。”
“我也想看看,他能折腾出什么浪花来。”
长孙王妃惊讶的道:“这见识着实不凡,我现在越来越好奇他了。”
李世民笑道:“要不我让他来长安一趟?”
长孙王妃有些意动,但最终还是摇头道:
“不好,这样太不尊重人了,还是随缘吧。”
“对了,他们不是献上了一部医书吗?陛下给了他们什么样的赏赐?”
李世民说道:“赏金钱粮,布帛百匹,度牒十张,田六十顷,又册封松峰真人为金阳大法师。”
长孙王妃颔首道:“这个封赏,已经远超少林寺了。”
李世民理所应当的道:“他们的功劳也比少林寺大的多了。”
要知道,少林寺也只是赏了一些金银和土地,并允许他们习武,别的就没了。
金仙观这一次光度牒就给了十张。
要知道度牒是很宝贵的,为了限制僧道规模,朝廷每年发出去不过一百多张。
极端时候甚至只有几十张。
以少林寺为例,他们实际有七百多人,拥有度牒的也就百十来个。
金仙观更夸张,十七个人就只有松峰真人一个有度牒。
那些多出来的人,严格来说都是黑户。
不过好在度牒也算是可以传承的,父传子、师传徒。
否则金仙观下一代可能就全员黑户了。
现在李渊一口气给了金仙观十张度牒,可谓是很大的手笔了。
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钱粮布帛。
更何况还有个金阳大法师的封号,这可是皇帝亲封的,是地位的直接体现。
就连少林住持都没有这个待遇。
“算算时间,宣读旨意的天使,也该到嵩阳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