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兴,从神学角度来说,是因为它具有大气运。
从唯物主义客观角度来看,是努力、天时、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佛教传入中原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
“但白马寺的创建,是无可争议的关键节点。”
汉明帝时期创建白马寺,代表着佛教正式被朝廷承认,成为华夏合法宗教。
但此时的佛教还非常小众,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尤其是读书人,对其多是不屑态度。
佛教就开始默默吸收华夏文明的优点,学习用华夏风格进行叙事。
说白了,它在自我华夏化。
“在佛教自我华夏化的同时,华夏本土宗教也在吸收他们的长处。”
“佛教传入中原以前,华夏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
“只有一些原始宗教,比如巫蛊等教派。”
“这些原始宗教没有统一的纲领,没有完整的教义,斋醮仪式也非常简单原始。”
“佛教传入后,华夏本土宗教才明白,原来宗教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纷纷开始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的教派。”
“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张道陵。”
“其借鉴佛教的模式,以道家思想为根本,吸收了阴阳、方士等学派思想。”
“最终创建了华夏本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也就是道教。”
松峰道人、宋玄虚几人恍然大悟,原来道教是这么来的。
李安远颔首表示受教了。
实际上这些知识,大多他都知道。
比如汉明帝下旨创建白马寺,比如张道陵创建道教。
只不过,他从未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过。
此时听陈玄玉的讲解,让他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陈玄玉继续讲解道:“但一人之力终究有限,张道陵也只是搭建了道教的框架。”
“后续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直到南北朝时期。”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完善斋醮仪式。”
“陆修静编篡《三洞经书目录》,创建道教经典分类体系。”
“陶弘景集成上清派经典编撰《真灵位业图》,构建神灵信仰体系。”
“至此道教才算彻底成型。”
“可即便如此,在宗教特性上,道教依然远不如佛教。”
“关键是,道教在完善自己的时候,佛教也没有闲着。”
时间回到魏晋时期,当时的人抛弃了儒家,重新选择了黄老自学,并演化出了玄学。
可黄老之学毕竟被放下了数百年,不是想拾就能拾起来的。
在这一段时间,思想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混乱。
混乱就给了佛教可趁之机,已经初步完成华夏化的他们,迅速在中原传播。
这就是天时。
“在这个关键节点,九品中正制又使劲推了佛教一把。”
李安远不解的问道:“九品中正制乃选官制度,与佛教大兴有何关系?”
陈玄玉说道:“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选拔官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士族子弟不需要努力,生来就能做高官。”
“慢慢的,他们就真的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整日空谈,沾沾自喜,自诩为清流。”
“并鄙视负责实务的官员,称之为浊官。”
“在这种风潮下,玄学就被他们带偏了,成了空谈之学。”
“这就为佛教思想进入中枢,创造了条件。”
你玄学务虚,可治国总是需要务实的学问的。
佛教更务实,那他们的思想自然而然就被很多人采纳。
“寒门士子空有一身才华,却苦无施展之处。”
“于是就有一大批底层读书人投身宗教。”
“其中一部分添加了道教,这也是道教能在南北朝时期,快速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部分读书人,添加了佛教。”
“用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对抗九品中正制。”
“他们的添加,帮助佛教思想完成了最终的华夏化,也将佛教思想彻底在中原普及开来。”
“这就是人和。”
“所以,对佛教来说,魏晋南北朝也是一个关键节点。”
“在此之前,中原佛教和外面的佛教区别不大。”
“在此之后,佛教就分为中原佛教和外部佛教。”
李安远思索良久,才颔首道:
“佛教大兴,确实正当其时。”
“其在传入华夏后蛰伏两百年,默默的吸收华夏思想的长处。”
“最终等到了大兴的机会。”
陈玄玉也颔首表示认同。
很多人说佛教大兴是钻了空子。
但这种观点太主观了,陈玄玉更愿意认为,他们抓住了那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然了,佛教思想压倒华夏本土思想,还有个原因是它逻辑性更强,更有说服力。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都认为,和尚善辩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是学术方面的问题,就没必要和李安远说了。
一旁的李玄明听的很是憋屈,堂堂华夏文化,竟然被佛教后来居上了?
于是他闷闷不乐的道:“总不能一直让番邦异教一直压我们一头吧?”
“将来九泉之下,如何面见列祖列宗。”
陈玄玉心下莞尔,没想到四师兄竟然还是个华夏主义者。
不过也正常,道教和佛教的斗争可是最激烈的。
尤其是楼观道,更是坚定不移的反佛教。
金仙观虽然是小道观,没资格参与佛道之争,但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对佛教没有什么好感。
反倒是陈玄玉这个穿越者,对佛教偏见是最小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坐视佛教继续大兴。
我不排斥你佛教,但你得认清自己的定位,只能作为华夏思想的辅助存在。
不能喧宾夺主。
面对李玄明的抱怨,他笑道:
“四师兄别急,接下来几百年,是属于道教的。”
众人都很是惊喜:“真的?为什么?”
李安远若有所思,朝廷认了老子当祖宗,振兴道教是政治需要。
陈玄玉说道:“首先,南北朝时期道教已经基本成熟,有了大兴的基础。”
“其次,华夏人在文化上向来是自信的。”
“虽然佛教大兴,可读书人都有一个共识,我们的思想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
“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本土文化重新崛起的机会。”
“再次,老子乃大唐皇室之祖,道家和道教就是大唐的国教。”
“虽然现在朝廷还没有正式宣布,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相应的旨意传下来。”
“由此可推断,接下来数百年,将会是道教的时代。”
众人皆大喜,李安远内心也大为惊诧。
他知道朝廷必然会抬高道家和道教的地位,但没想到影响会如此之大。
如果道教真的要大兴,那为了家族计,他要有所动作了。
不过就在这时,陈玄玉却浇冷水道:
“但道教想要大兴,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要看我等如何去做了。”
这句话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热情,佛教能做到的事情,我道教肯定能做到。
还会做的更好。
只是可惜,作为过来人,陈玄玉知道,道教做的相当拉垮。
在李唐皇室的全力扶持下,依然被佛教打的节节败退。
最后还是儒家完成了自我革新,重新夺回了主导地位。
不过现在他穿越了,自然不会坐视这种情况重演。
否则他不是白穿越了吗。
李安远深深的看了陈玄玉一眼,他终于感受到了陈玄玉的‘野心’。
这小真人人不大,心不小。
竟要重振华夏文化的声威,要大兴道教,要当新的圣人。
即便陈玄玉的表现已经非常妖孽,可他还是觉得这个理想貌似有点太大了。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就嘲讽陈玄玉。
八岁的小孩子,再早熟又能早熟到哪去。
更何况他学识如此不凡,理想远大一些是正常的。
而且李安远也确实想看看,陈玄玉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万一创造了奇迹呢。
就如当年他败光家业的时候,谁又能想到,他不但浪子回头,还将家族推向了更高的地位。
陈玄玉说这么多,一方面是为了给师父师兄普及一些知识。
另一方面就是故意说给李安远听的。
回到长安后,他肯定会把这段时间经历的事情,告诉身边的人。
到时候消息自然而然就会传开。
想扛旗,想吸引人才添加,就不可能猥琐发育。
必须要早早的,就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或许会引来很多嘲笑,但也定然能吸引很多志同道合者添加。
而且有了前期的宣传,等他的新思想问世,也能更快的传播出去。
当然,不排除木秀于林的可能。
但有了李世民的保护,只要他不主动去长安,就没人能动的了他。
至于些许的毁谤嘲讽,对他来说完全无所谓。
此时被嘲讽的越狠,将来打脸的时候就越爽。
所以……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
李安远又在金仙观住了两天,终于决定启程回京。
陈玄玉足足将他送出十里才依依惜别。
回来后,他立即投入到对金仙观的改造之中。
“首先,把秦王赏赐的土地,全部置换到会仙峰脚下来。”
李玄明不乐意的道:“秦王赏赐的可都是良田,山脚下的田虽然离我们近,可大多都是下田啊。”
陈玄玉耐心的道:“大的寺庙和道观,都不是靠土地活着的,信徒的供奉才是大头。”
“而且我们把土地都放在山脚下,也便于管理。”
“还能背靠这些土地,创建一座属于金仙观的小镇。”
“道观师兄弟的家眷,可以住在小镇里。”
“大家可以按照排班,隔三差五下山去陪伴家人。”
“而且等金仙观壮大,往来烧香的人变多,小镇的生意也会变好。”
“靠着做信徒的生意,也能赚取巨额利润。”
一番分析成功将众人说服。
且不说经商赚钱,仅仅是就近安置家眷这一条,就可以获得大家的支持。
这会儿全真道还没有出现,道士是可以娶妻生子的。
虽然很多道士为表心诚,克制自己的生理欲望,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但很多道士还是希望过普通人生活的。
他们师兄弟五个,也就只有大师兄宋玄虚向道之心最诚,已经决定不会娶亲。
二师兄刘玄清是最矛盾的,想向大师兄学习,又羡慕凡俗生活。
至于三师兄成玄真、四师兄李玄明,是肯定会娶亲生子继承家族香火的。
他们师兄弟尚且如此,普信道士自然也希望能娶亲。
有个属于自己的小镇,来安置大家的家眷,那可太方便了。
所以,大家全票通过了陈玄玉的这条建议。
非但是这四千亩地,后续朝廷的赏赐,也都照此办理。
这种事情金仙观来办,会很麻烦。
别看金仙观用上田换别人的下田,某些喜欢占便宜的人,依然会提出种种要求。
所以他们就找了薛世显出面。
薛世显自然不会拒绝,派了几名差役到山下的大柳树村游说。
衙门薛县令有感于此地贫瘠,特意将他们的土地置换成上田,位置就在十来里外。
下田换上田,还是一比一。
而且还不是迁徙到几百几千里外,也就是十里出头的距离,并未远离本乡本土。
不答应就是傻子。
当然,他们答应的这么爽快,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惧怕差役。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生意百姓并没有赔,相反还大赚了一笔。
金仙观和百姓算是各取所需。
成功拿到一个村的土地后,金仙观终于开始了大建设。
由衙门出面,找来了全县技术最精湛的工匠,又从山下两个乡招募了大批民工。
风风火火的开始了新道观营建工作。
根据工匠们推测,四到五个月可以完工,不眈误金仙观众人过年前入住新道观。
除此之外,金仙观还在做另外两件事情。
其一是招募新道士,暂定三十名。
由大师兄宋玄虚亲自培训。
其二,招募佃户来耕种这些土地。
陈玄玉对佃户提出了要求,必须懂手艺。
厨艺、铁匠、木工、石匠等等都可以。
不需要技术多精湛,起码得懂。
他是如此对大家解释的:“以后我们需要做的工程非常多,有一批自己的工匠,会非常方便。”
不过此时大家已经对他无条件信任,他的解释完全多馀。
二师兄刘玄清亲自去招募的佃户,全部入住大柳树村空出来的房屋里。
后续等金仙观扩建完毕,会对村庄进行重建。
渡过初期的忙碌,一切步入正轨之后,陈玄玉就闲了下来。
不过他并没有歇着,开始构思新道教的框架。
-----------------
且说李安远,回到长安后他第一时间就去了秦王府。
他是领秦王令去表彰金仙观的,并非是领朝廷的命令。
所以是向秦王复命,而不是朝廷。
此时的李世民在所有人看来,都可谓是荣耀至极。
一战擒双王,皇帝给他封了无以复加的荣誉。
地位仅次于皇帝和太子,为大唐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
然而他自己却并没有多少喜悦,心情反而愈加沉重。
因为他感受到了一双大手,在背后操控平衡局势。
比如,他正式获得了对洛阳的掌控权。
然而窦建德麾下的能臣干将,却被一道旨意全部归了东宫。
要知道,窦建德的旧部基本都是河北人。
只要太子将这些人收服,就可以足不出户获得对河北的掌控权。
这种刻意平衡局势的大手,以前他从未感受到过。
他天真的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事实却浇了他一盆冷水。
这时,他不禁想起了陈玄玉对他说的话:
放弃幻想,面对现实。
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不如一个八岁的孩子看的透彻。
他想要和人述说自己心中的烦闷。
只是长孙无忌不在身边,其馀人他又信不过,只能憋在心里。
当内侍禀报,说正平县公回京复命。
他当即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迫不及待的道:
“马上带他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