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官职,九卿之一的宗正。
宗正就是管理刘氏皇室宗亲事务的。
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长乐身为宗正,代表着刘姓宗室,跟随在太子刘据身边,这传出去的信号太过明显了。
最直观也是最简单的,便是陛下驾崩的可信度提高了。
连宗正都认可了,大家是不是也该慎重慎重啊。
当然,这一点值得验证,但大家没有机会去,所以是将信将疑,不质疑也不完全相信,反正等着事件明朗。
因为有一点却是让大家闻到味了。
这似乎是老刘家在内斗,朝着太子与陛下在争权夺利的趋势发展。
所以,大家都别跟着掺和,就算要掺和,也应该站在太子这边。
因为道理很简单。
太子英年,陛下迟暮。
否则怎么可能闹出这等匪夷所思的起兵大事来?
要是以前的话,太子刘据还是那副性格,大家觉得可笑至极,甚至都不用想,就站在当今这边。
毕竟太子是仁德宽厚,但缺乏铁血强硬的手段,怎么可能斗得过陛下?
现在不一样了啊。
那个宅心仁厚的皇太子,破天荒的揭竿而起,直接起兵跟当今对着干了。
这就让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储君,用另外的慎重态度去对待。
刘彻是老了,但这么多年来的朝廷斗争,早就刻入他的骨子里。
安能看不到这些?
安能不知道长安的那些官员大臣的蠢蠢欲动?
无论是哪一点,都不是他所能接受,可以容忍的。
刘彻对权力极为敏感与警剔,这种无底线的挑战他的权力,已经让他极度愤怒,缺乏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宗正绝对不是太子能想到的,他没那个脑子。”
“刘长乐不重要,太子也没那个能力。”
“朕了解太子,也了解刘长乐。”
“刘长乐是朕提拔重用的,他为人忠心,怎么可能背叛朕,跟随太子谋反?”
刘彻神神叨叨的说着,不断的自我斗争,否认又质疑,质疑又否认。
这已经是小猪面对大事经常出现的征状了。
他要先自我问答,然后陷入矛盾之中,最后难以自拔。
本来皇帝生性多疑,老刘家的皇帝又是冷酷无情的政治机器,他们就没有感情可言,只要是有利于权力的,谁不可以牺牲啊。
他们在考虑国家大事的问题上,从来不从感性出发,都是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
越是这样,到了晚年后,物极必反,就越是倒反天罡,越是迷信鬼神长生,越是神神叨叨,怀疑这怀疑那的。
陛下这般状况,群臣不敢言,皆是沉默以对。
连人老的陛下都能想明白的道理,他们怎么会看不明白了。
只能说,这一次的太子身边,有绝对的高人指点。
也是正中了人性最脆弱地方。
陛下今年六十五了,老态龙钟,岁月迟暮。
反观太子突然果敢勇猛起来,还有皇后支持。
陛下真要驾崩了,那太子与皇后联手,一旦清算下来,谁都吃不起,必定活落个族诛的下场。
在多种角度,多个事件的影响下。
事件就变得复杂诡异起来。
这个突如其来的权力争斗旋涡,别说长安的,就是刘彻当前的群臣,心里也在犯嘀咕。
自己在陛下跟前,活生生的当今就在这里,都不得不考虑这事带来的后果。
那些没看到的呢?
只怕心头更加摇摆不坚定。
霍光心头暗自摇头,他见到上官桀,金日?等人都露出忧愁之色。
经过长安不断传来的消息,分析与判断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又必须面对一个事实。
事件彻底脱离掌控。
就连他们也身不由己,不得不陷入这场争斗的权力旋涡之中。
掌控朝局根深蒂固,威望如此了得的陛下,如今都感到棘手与难受。
长安方向可是定性‘陛下已驾崩’,北军更是左袒。
要是北军与丞相大军开战,还没开打,太子喊出为刘氏者左袒。
只怕大军要出事啊。
“是皇长孙。”
绣衣使者快速回答道:“皇长孙不仅建议太子与皇后,让少傅石德假丞相之前,更是要宗正刘长乐伴随太子……。”
他还没说完,刘彻目光吃人,咬牙道:“刘长乐就屈服就答应了?”
“宗正并无,甚至严词拒绝,只是皇长孙见了宗正后,宗正便温顺归附。”
这般解释。
不仅刘彻呆住,就连霍光等人也是一时错愕了。
什么意思?
不屈服的宗正,在见了皇长孙之后就屈服了,你还用温顺归附的话来形容?
这怎么听都觉得天方夜谭啊。
“好啊,好啊。”
“宗正都屈服了,假丞相之权也有了,那过两天他刘据就该登基称帝了。”
刘彻破口叱骂,唾沫横飞,如同一头受到创伤流血,从而愤怒的老龙,“朕还没死!”
“还没死啊。”
“他就想当皇帝了。”
“他怎么敢的,卫子夫,你教出来的好儿子。”
“好儿子啊,大逆不道的好儿子啊。”
“朕没怀疑错他,江充也没说错。”
“他就是在诅咒朕,苏文,你是对的,对的。”
苏文听到自己的名字,急忙以头抢地,浑身哆嗦。
当然,这是装的。
面对当今,不管他的目光是否看向你,你都要做出敬畏臣服的举动来。
“太子早就觊觎皇位,巴不得朕死……。”
刘彻还在念叨,他看着绣衣使者,气急而笑道:“还有什么,都说出来。”
“朕要看看,一个太子,一个长孙,他们父子俩要怎么违逆诅咒啊。”
“都是皇后生的好啊,生的好啊。”
听得出来,他对卫子夫有着莫明其妙的怨念。
爱屋及乌下,他是对卫子夫的一切都喜欢。
但也恨屋及乌,凡是不喜欢的,通通不喜欢。
“陛下,长孙向太子建议,派出太子身边的儒生士子,到处宣扬陛下驾崩,如今太子监国,皇后坐镇未央。”
“同时,长孙还说,要派出使者去地方,命令地方太守,诸候王起兵清除奸贼,迎回……。”
绣衣使者顿了顿,道:“迎回陛下梓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