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群孩子打打闹闹,靳允也忍不住笑出声。
“行了。”
“车的路况且过关了。”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实弹发射测试。”
这话一出,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学生们立马闭嘴站好。
连那群还在回味测试成绩的火箭炮专家,也都精神一振,目光齐刷刷盯了过来。
他们现在对这台神秘的电磁火箭炮系统,简直期待到不行!
靳允对柯东博和汪兴菊带队搞出的这台载具车,心里也挺满意。
虽然能看出,这车的很多设计理念,明显是参考了他早年搞的那款电磁轨道炮车。
比如动力架构和能源模块,多少有点影子。
但整体上,改动大得很。
不光从原先的小型越野平台,升级成重型轻卡底盘。
他们还整出了几个新玩意儿。
像什么悬浮减震底盘,还有车身液压平衡系统,都是独一份的创新。
这两项技术不止能用在这台车上。
稍加改进,还能装到别的军用车辆上,提升稳定性。
缪远山和火箭炮研究所的专家们,当然也看出了这价值。
所以他们现在更想看的,是接下来的实弹测试。
车子跑得再快再稳,终究是“腿”。
真正能打出威慑力的,是炮弹飞出去的那一瞬间。
“缪部长,我之前拜托你的事,办好了吗?”
靳允转向缪远山问道。
“办好了。”
“我跟海军那边已经通了气。”
“测试区外海已经封锁,不会有商船误入。”
缪远山点头回道。
当初靳允向陆军总装部申请场地时,就特别说明。
他们这型电磁火箭炮的射程,估计会甩开现役所有同类产品一大截。
所以得找个足够长的测试区域。
缪远山当时也不知道这“远”到底能远到哪去。
但一想到是飞翔军工厂的东西,背后是靳允在操刀,肯定不能按常理衡量。
最后他干脆拍板,把这片沿海试验基地批给了他们。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联系了驻防附近的海军。
调了一艘驱逐舰在附近巡航。
既负责监控空域海域,也随时驱赶闯入的船只。
更关键的是,那艘舰上还配了拦截导弹。
万一炮弹偏离轨道,能在空中直接打掉。
安全措施做到这份上,缪远山觉得万无一失了。
靳允听完,也轻轻点了点头,心里踏实了。
虽然他后来没再插手电磁助推火箭炮的具体设计。
但这项技术里最核心的那些突破点,全是他一手搭起来的框架。
这玩意儿不靠火药爆炸推动,而是用强大的电磁力把导弹或火箭弹像子弹一样甩出去。
光是给现在陆军用的普通火箭弹配上这套系统,射程就能翻好几倍。
更别提这次要试的型号——那是洛溪瑶专门为了这套电磁发射平台量身定做的新型号。
洛溪瑶这个人啊,可不像柯东博和汪兴菊那样稳扎稳打。
她脑子灵活得离谱,做事常常出人意料,虽然不至于疯到武鹏涛那种天外飞仙的程度,但也绝对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主儿。
凭她的本事,捣鼓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差。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儿:万一她搞得太猛,实际打得比靳允预估的还远,那周围要是还有船或者飞机,岂不是要出事?
所以,他提前让缪远山把测试区域的海域全都清空了,为的就是万无一失。
“既然都说没问题了,那就开始吧。”
靳允转过头,看向旁边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洛溪瑶。
“动手吧,你带的那个火箭弹准备好了就上。”
明白啦,校长大人~”洛溪瑶冲靳允俏皮地眨了下眼,又朝汪兴菊和柯东博挥了挥手。
下一秒,她就带着自己团队的几个同学,大步流星地走向那台闪着金属冷光的电磁火箭炮。
“你说溪瑶他们那款新弹到底行不行啊?
我有点紧张。”
“别瞎担心,洛女神的研发水平可是仅次于柯东博和汪兴菊的狠角色。”
“她做的东西怎么可能拉胯?”
“关键是性能咋样,我现在可好奇死了。”
一群飞翔技校的学生在后面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满脸期待。
但汪兴菊却微微拧着眉,脸色不太轻松。
“东博,不知道怎么的,我心里总觉得有点发毛。”
“我不是不信溪瑶的能力。”
“可她平时做事太跳脱了,我就怕她哪个细节漏了。”
柯东博听着,也轻轻皱起了眉头。
“别说你,我也有点不踏实。”
“不过算了,多想也没用。”
“刚才军方那边都说了,安全措施全到位了。”
“应该……不会出岔子。”
听他这么一说,汪兴菊才稍微松了口气。
海上已经封锁,还有海军战舰盯着,真要有意外也能第一时间反应。
……这时,洛溪瑶她们已经完成了装弹。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柯东博再次站了出来,充当现场解说。
“大家都清楚,传统火箭炮能打多远,主要看火箭弹自己带多少燃料、有多大推力。”
“一般来说,口径越大,飞得越远。”
“但我们这款不一样,它是全球头一个用电磁动力来加速发射的火箭炮系统。”
“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校长研发的‘通用载荷电磁驱动发射’。”
“简单说,就是不用炸药,靠电磁场把弹头发射出去。”
“这招不仅动静小、隐蔽性强,还能让射程猛增,载弹量更多,维护也便宜。”
“它不仅能直接提升战斗力。”
“甚至能改变整个武器发射方式的游戏规则。”
“换句话说,哪怕拿最普通的火箭弹,往我们这炮管里一塞,轻轻松松就能多飞几百公里。”
这才是这套系统最牛的地方。
也是缪远山和蔡齐云这些火箭炮专家眼睛发亮的原因。
毕竟,谁家的炮打得远,谁就在战场上占先机。
现在全世界都在拼远程火箭炮,从过去只能打几十公里,到现在普遍三四百公里起步。
如果再叠加电磁助推这一百多公里……那基本上快够着中程导弹的门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