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挽月想尽可能的将自己知道的先进技术带到大齐这片土地上,开始疯狂基建。
把大齐建设成国富民强的大国。
这是她的愿望,也是她接下来几年要做的事。
其实如今大齐的国力早已比几年前慕容裕在位的时候强上不少,百姓过的也不再是民不聊生的日子,最起码能够丰衣足食。
开春之后顾挽月召集大臣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德育堂。
这德育堂有点类似于她当初在宁古塔所建造的收容所。
不同的是当初的收容所是用来收留全国各地的流民,而现在所建造的这处德育堂是用来收留无家可归的孤儿。
但凡是失去父母亲人,又或者是被抛弃的孩童都可以进入德育堂。
顾挽月在德育堂中聘请了夫子。
这些夫子多半来源于那些只能止步于童生或者秀才的学子,只要他们愿意去德育堂教书,便能够拿到报酬。
德育堂中的那些孩子们也有了免费读书习字的机会。
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大齐未来的希望,只有他们一个个学会读书写字,懂得做人的道理,大齐的未来才会兴盛。
等到他们成年之后,便可离开德育堂,去外面谋生。
或是参加科考考取功名,或是从国家处领得田地,耕作一生,都是他们的选择。
能参加科考入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将来还是要归于坊间集市中。
所以除了读书习字,顾挽月还在德育堂开设了其他几门课程,例如木工,水泥匠,纺织等等。
就算是他们将来不能考取功名,也能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只有百姓们都把日子过好了,社会才会安定下来。
让顾挽月头疼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她虽然每一年都会让朝廷定期给田间耕作的农民们派发现代改良过,更加高产的种子。
可是愿意种这些种子的人却寥寥无几。
大部分的庄家老把式更相信他们从前一年那些种子里面挑选出来的优种。
不愿意冒这个险。
倒不是他们不相信朝廷,只是他们更相信自己。
所以顾挽月派发的那些种子几乎没有人来领,就算是有人来领的,也是领来直接回家煮了吃的。
顾挽月已经跟底下的大臣商量了好几次此事,但却都没有结果。
别说顾挽月曾经吩咐过,地方官员不得逼迫百姓,就算是他们逼迫也没有用。
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田间劳作的百姓,到底种了什么种子?所以此事到如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现在这些高产的粮食,基本上都是军中的将士们种出来的。
天下太平将士们无仗可打。
顾挽月便让他们去垦荒种地。
正因为有他们国库中才一直不缺粮食,但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
“不如娘娘就下个死命令,让他们都不许种原来的种子,只能种朝廷派发下来的种子不就行了。”南王气势汹汹道。
“按我说,不如将此事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若是能够完成任务者便能升迁,若是完不成便算他们消极怠工,给予惩罚。”
话刚说出口,就被卫成白了一眼。
“不可,万一地方官员急于求成而引起百姓的反感,发生毁苗坑田的事就不好了。”
朝局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
这么做很容易再出乱子。
“说到底还是民间的百姓不相信我们。”
顾挽月叹着气,让大臣们都回去好好想想办法。
“今日且先这样吧,明日你们再来说说应该怎么办?”
众位大臣于是拿着皇后娘娘交代的任务回家思考。
次日,卫成早早的便来找了顾挽月。
顾挽月还以为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呢,没想到他转头就把王织推了上来。
“微臣惭愧,没有想出办法,但是王大人或许有个妙法子。”
“你是说上次那胆小懦弱的王织?”
顾挽月果然对他有印象。
卫成点点头,“娘娘不妨听他一言。”
王织于是被叫了进去。
他提出了三个办法。
“第一王室贵族在各地都有皇庄,可在这些皇庄中先试种新种子,在试种新种子的过程中,开放皇庄,邀请周围几个村庄的村长乡绅以及庄稼老把式都来参观。”
“只要他们看见了新作物,从播种到丰收的过程,便会知道朝廷发下来的新种子比他们手里的要好。”
村子里面耕作的农民都更相信他们的话,他们的一句话可要比朝廷的10句话还管用。
顾挽月点着头,的确有道理。
王织继续道,“娘娘可在每个县中设立一个示范村,要求这示范村只能播种新种子,并承诺他们倘若收成不及往年朝廷双倍补偿,且免除赋税。”
“等到秋天,示范村丰收时定会引起轰动。”
顾挽月的眼睛已经亮了,频频点头。
“你说的这两条都很好,那么第三条呢?”
王织微微一笑,“化繁为简。”
“哦?”
“朝廷张贴再多的告示都没有用,民间的百姓多半都不识字,也不会特地去看朝廷写了什么。”
对于他们而言,只管种好粮食,什么新种子,什么增加产量,他们都不会特别去关注。
“娘娘不妨尝试命令乐工坊编写歌谣和谚语让民间的孩童传唱。”
“只要这些歌谣和谚语朗朗上口,听多了也就被影响了。”
顾挽月高兴不已,王大人提出的三条法子的确可行。
她对王织另眼相看。
“没想到王大人还有如此经略。”
王织谦虚不已,“微臣这是卖弄了娘娘不嫌弃就好,若是能够替主上分忧,一二是微臣的荣幸啊。”
顾挽月听见他这些拍马屁的话就想笑,意味深长的看了卫成一眼,眼中也带着赞赏。
还好卫成发现了这个人才。
“你回去把你的三个办法写成折子,在朝堂上和众位大臣讨论讨论。”
王织深跪下,“微臣这就去!”
他大抵明白,他,还有王家的气运来了!
次日早朝,各个大臣商讨此事,多票通过。
顾挽月将此事交给王织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