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何青早早来到秘书监,刚进门便看到贾翊和曹操坐在里面交谈,他没有着急进去,而是在外面听了一下。
贾谢正在为曹操讲述官渡之战前的历史,曹操听得很认真,时不时问上一些问题。
何青笑了笑,假装咳嗽了一声,走进阁房。
“何祭酒。”
两人见顶头上司到来,纷纷起身行礼,
何青随意的摆了摆手道:“你们继续,别管我。”
曹操与贾翊对视一眼,重新坐下讲述。
目前基本讲到了公元196年,贾翊并未将一些事情讲的特别详细,毕竟许多事情与曹操无关,
只是略微提了一句。
好比李催、郭祸乱长安,这与曹操没什么关系。
曹操又不是汉家的天子,没必要把所有的历史都了解的特别详细,况且曹老板本身更感兴趣的是历史上的曹操。
“这么说我的崛起是因为与袁绍分道扬?”曹操听了一阵子,认为历史上的自己离开袁绍是正确的决定。
何青直接开口道:“可以这么说,但也不全对。”
“这是为何?”曹操不解的看着何青。
何青笑了笑道:“你是谁啊?曹孟德,乱世之奸雄,我这么说吧,就算你一直跟着袁绍,在后续也绝对不会规规矩矩的呆在袁绍手下,一定会象刘备背叛你那样的背叛袁绍,你的性格就不允许你寄人篱下,况且袁绍并非明君。”
“何祭酒此言有理。”贾翊非常认同这个评价。
通过历史来看,曹操最初胸有大志,后来与袁绍的志向背道而驰。
但不管怎么样,曹操内心的理想从未改变,哪怕后面野心不断增长。
那么曹操想要的是什么?
自然是平定乱世,终结混乱的局面。
可惜曹操只做到了平定中原和北方的乱世。
曹操沉思片刻,问道:“何祭酒,文和说你说过,徜若大将军何进不死,乱世是不会发生的?
北“不错。”何青点了点头。
曹操不太认同何青的观点,反驳道:“在下并不这么认为,东汉末的乱世始于太平道谋反,而不是大将军的死。”
何青异的看了眼曹操,没有觉得很不爽,反而来了兴趣。
难得啊!
终于有人愿意与他辩论一二了。
皇帝一直以来是以“主角”的视角倾听历史事件,因为他要对整个大汉进行改善,所以先入为主的认为何青的言论大部分是正确的,导致两人很难出现争论。
贾翊性格使然,得罪人的事情基本不会去做。
旁人尚且如此,更别提皇帝宠信的何青了。
至于赛硕,纯粹就是个哑巴,人贾翊偶尔好歹说一些看法和评价,赛硕是根本不说。
没办法,身份摆在那里,算有自知之明。
如今来了个曹操,上来就产生质疑。
好事!
何青笑容更甚道:“你又为何认为乱世始于黄巾起义?”
广义的三国的确是从张角的黄巾起义开始算起,但黄巾起义到汉灵帝驾崩,中间有五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的大汉还在运转,起码汉灵帝能够掌控各地。
废史立牧就是这期间的制度,也就是说从公元188年开始,汉灵帝才将军政大权下放给地方。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权在此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没有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要说大汉的气运衰落,这倒是事实,主要皇帝后面这五年没干太多的人事,纯粹自己做的。
曹操想了想道:“太平道的谋反是自下而上的,正因为张角谋反,使得地方的人获取了兵权,
虽然还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却已经出现了群雄割据的苗头。”
“你这么说的话也没错,但皇帝不死,谁也不敢公开谋反,顶多暗地里搞点小动作。”何青觉得曹操说的没错,是一方面原因。
当然了,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
其实所为的土地兼并、天灾爆发等等,都是一个王朝在某个时间领域的最终阶段。
自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土地兼并等因素一直存在,这是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的情况,再加之各类天子的袭扰,帝制的王朝很难活过四百岁,甚至于两百年就是一道坎。
汉朝属于特例,古人认为两汉是一体的,可后世人们几乎有一个统一的意识,两汉看似一体,
实则各自为朝代。
相当于西汉与东汉从血缘上讲确实一体,但也仅仅是血缘角度。
由于古代的科技生产力不足,王朝的周期往往就是两三百年这个样子。
这与哪个朝代无关,若是出了一个暴君、昏君,那会加速复灭的过程。
曹操认为黄巾之乱后有了群雄割据的雏形,这点说得没错,朝廷为了平定黄巾,除了派遣皇甫嵩、朱伪、卢植等人镇压外,各地的太守、县令也会自行镇压黄币军。
孙坚就在这一时期收获了大量的部曲以及将领,也包括刘备。
但还是那句话,汉灵帝或许荒淫,可他并非无能之人。
有汉灵帝站在众人的面前,那就能压的众人抬不起头。
董卓在188年的时候明显有了反常之心,汉灵帝数次征召董卓,董卓不敢进入阳。
一旦去了阳,那就要凉凉。
董卓反了么,从始至终没有反,甚至最后死的时候,那都是大汉的臣子。
回归曹操最开始的提问,何进的死究竟是不是推到大汉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就要看看当时的局面了,何氏外戚手握军政大权,作为大将军的何进掌握着阳的兵马。
在何进死了以后,董卓吸收了何进的兵马,袁绍等人出逃。
试想一下,何进如果没有死,董卓入京了又怎样?
真以为何进是个没脑子的人啊?
何青口上说何进没脑子,可人家混到了大将军,皇帝和太后之下第一人,傻子可做不到这个位置。
何进还是有点东西的,不然袁绍蛊惑他诛杀宦官,他为何一直不动手,而是反手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
这个举动就说明何进意识到袁绍的意图,但他为何还要与袁绍走的近?
因为他需要世家和士人的支持!
董卓在军中的威望高于何进,可何进在朝野的声望能把董卓压的死死的。
何进千不该、万不该的是过于相信何太后了,
汉灵帝继位之初,窦太后与大将军窦武,两人为父女关系,却也因为宦官发生了争执。
不吸取教训,反而重蹈复辙,何进的死不怨。
这也说明了大汉的气运真的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