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随口的一句话,差点给自己酿成大祸,
好在皇帝没有杀意,否则今日算是到头了。
“曹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袁绍厉害不假,可没有曹操,还有刘备和孙权呢,袁绍在这两人面前根本不够看的。”何青憋着笑,最后实在憋不住,笑出了声。
曹操顿时有些无地自容,只恨嘴巴太快。
“废话少说。”刘宏重重地冷哼一声。
何青收起笑容道:“许攸的计策伴随很大的风险,偷袭乌巢的军队必须是精锐,一旦失败,曹操集团承担不起这个后果,不少人反对许攸的计谋,认为许攸不可信,但荀攸和贾谢支持这个谋划,曹操最终下定决心。
曹操亲自率军奔袭乌巢,在路上遭遇到袁绍军的巡查士兵,曹操就派人说是袁绍担心乌巢被人偷袭,特意派他们来加强防守,有意思的是这些巡逻的将士并未察觉到曹军,这或许是荀攸给出了什么方法,亦或者荀攸透露了袁绍军的口令。
突袭乌巢的路上非常顺利,曹操率军抵达乌巢,命令将士在乌巢四周放火,焚烧存储的辐重粮草,驻守乌巢的守将是淳于琼,他见曹操兵力只有几千人,主动出击迎战,但他没想到这几千人马是曹军的精锐,而淳于琼魔下的士卒只是运送后勤的后勤兵,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淳于琼眼看挡不住曹军的攻势,重新退回乌巢防守,而乌巢受到袭击的消息也传到了袁绍那里,袁绍手下的将领张部建议袁绍亲自领兵支持乌巢,这样必定可以收下来。
然而谋土郭图却不认可张部的谋划,提出应当偷袭曹操的官渡大营,这样曹操势必回援官渡,
张部立刻说曹操的大营坚固无比,短期内肯定攻不下来。
袁绍听从了郭图的计谋,命令张邰、高览率军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又派遣一支军队支持乌巢,曹操见袁绍没有亲自来乌巢,全力进攻乌巢,很快就突破乌巢的防线,俘虏了淳于琼,过来支持的军队也被曹操击败。
曹操将淳于琼以及投降士卒的鼻子割下来送到了袁绍的大营,袁绍军的士气受到很大的影响,
曹操则问淳于琼今日怎么落到这个地步了?淳于琼很硬气,只说胜败为天意,曹操见他这般,打算放他离开,许攸立刻阻止,并说将来淳于琼照镜子,看到自己这副模样,肯定不会忘记今日的事情曹操当即斩杀了淳于琼,可怜淳于琼与曹操是旧识,跟错了君主导致被杀。”
淳于琼与曹操曾经皆是西园军的校尉,两人肯定认识的。
原本两人都跟着袁绍混,后来曹操选择自己单干,淳于琼依旧效忠袁绍,可见这人并非一事无成。
真要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废物,怎会被汉灵帝提拔为西园军的校尉?
“淳于琼::”曹操有些发杂的看看何青。
他与淳于琼不仅认识,甚至关系还很好,毕竟都围绕袁绍活动,
如今听闻老友死于自己手中,心中五味杂陈。
刘宏讥讽道:“你也会难过?你在逃亡的路上杀了你伯父吕伯奢一家,后续又屠徐州百姓,
致使生灵涂炭,你这样的人也会难过?”
曹操愣住了,迷茫的看着皇帝与何青。
把吕伯奢一家给杀了!?
刘宏很满意曹操的反应,转头看着何青道:“别管他,你继续说。”
何青微微摇头,叹了口气道:“进攻曹操官渡大营的张部与高览被曹洪等人击退,而曹操占领乌巢的消息传到了袁绍的军营,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郭图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居然对袁绍说张部、高览因为袁军的失败感到高兴。
谋士失利,却将罪责按在了攻城的先锋大将身上,等张部、高览听说了此事,立刻烧毁所有的攻城器械,选择投降曹洪,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此时凑齐。
张部与高览投降的消息传回袁绍大营,袁军的士气与军心彻底溃败,大量的士兵逃亡,袁绍和袁谭也逃离了此地,前往黄河北岸的黎阳,黎阳守将蒋义渠立即将袁绍平安到达黎阳的消息传出去,一些四散逃命的袁军士卒向黎阳聚龙。
一些没来得及逃跑的袁军士卒选择投降曹操,曹操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斩杀,差不多有七八万之多,官渡之战到这里就结束了,双方谁也没能更进一步,领土依然是开战前的领土,不过此战对袁绍军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曹操方面人心鼓舞。”
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人说曹操是真英雄,刘备为真小人,那何青也无话可说了。
单论屠杀投降的士卒和屠城,曹操就是汉末三国的人屠。
乱世之奸雄,说的一点没错刘宏并不在意投降的士卒被杀,反而记住了郭图,皱起眉头道:“这个郭图是干什么的?他的谋划失利,居然将责任甩到将领身上?”
“郭图多少有点谋略,但不多。”何青双手抱肩,显得很无语。
这个人怎么说呢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别人的谋士想尽办法坑外人,郭图倒好,专门坑自己人。
或许是因为派系斗争的缘故,郭图是颖川人,而袁绍魔下的河北士人与颖川士人之间肯定存在争斗。
只能说袁绍看错了人,也信错了人。
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偏偏听进去了,输的不亏,败的不冤。
刘宏冷着脸开口道:“赛硕,把这个郭图给朕找出来,朕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郭图是否坑了袁绍,皇帝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是大汉居然有此等小人。
小人不能留,否则迟早祸害大汉的百姓。
“是。”赛硕连忙应声。
又一个倒楣蛋要出现了:
郭图将成为继李催、郭以后,第三位被皇帝惦记的人。
何青继续讲道:“官渡之战开打之前,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之主,刚才我说过许多人不服孙权,其中以庐江太守李术、庐陵太守孙辅,江东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动乱,同时越人也不服孙权的统率。
当时一些叛军投奔了李术,李术收留了这些叛军,孙权得知后想要和平解决此事,写信给李术让他把叛军交出来,然而李术却拒绝了孙权的要求,此举等于公开反叛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