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精密加工车间灯火通明。
秦思源和那三位从上海来的机械工程师,正围着一台刚刚组装好的样机。
这台样机的外形象一个厚重的铁箱子,和普通录像机相比,它的体积足足增加了三、
四倍。
它的正面没有寻常的带仓,而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转盘,上面均匀分布着十个卡槽,象一个装满了子弹的左轮枪弹巢。
“都检查一遍,确认无误。”
秦思源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她的双眼布满血丝。
“秦工,尺寸没问题。”
一位姓周的老师傅,是三位工程师里年纪最大的,他用游标卡尺最后一次测量了拾取臂和卡槽之间的间隙,然后郑重的点了点头。
秦思源深吸一口气,将十盘崭新的空白录像带依次装入卡槽。
她走到控制台前,按下了激活按钮。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停止了。
只听见样机内部传来一阵轻微的电机激活声。
那个巨大的圆形转盘开始缓缓转动,查找着一号带仓的位置。
当一号带仓对准内部的机芯时,转盘稳稳停下。
紧接着,一只精巧的机械臂从机芯内部探出,准确无误的夹住录像带,平稳的将其送入机芯内部。
“咔哒。”
一声轻响,压带臂落下,磁鼓开始旋转。
连接着样机的示波器上,代表着记录信号的波形稳定的跳动起来。
“成功了!”
年轻一些的工程师小李忍不住低声欢呼。
“别急。”
周师傅的表情依然严肃。
“这才第一盘,关键是切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按照缺省程序,每盘录像带只录制五分钟,然后自动切换到下一盘。
当倒计时结束,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机械臂再次激活,将一号录像带平稳的取出,放回卡槽。
几乎在同时,圆形转盘再次转动,将二号带仓对准机芯。
就在机械臂准备抓取第二盘录像带的瞬间,意外发生了。
“嘎吱!”
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从样机内部传来。
整个转盘猛的一震,象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
机械臂发出一声不堪重负的呻吟,负责夹取录像带的两个金属指,其中一个竟被硬生生别断,掉落在机器内部。
秦思源第一时间冲上去拍下了紧急停止按钮。
刺耳的警报声消失了,车间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失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样机的外壳还带着温热,但此刻却象一块冰冷的墓碑。
林涛走进车间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三个工程师正围着拆开的样机,检查着损坏的部件,脸上满是沮丧和不解。
秦思源独自站在一旁,手里捏着那根断掉的金属指,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问题出在哪?”
林涛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
“初步判断是转盘的定位精度有偏差。”
周师傅抬起头,脸上写着疲惫。
“转动停止的瞬间,产生了零点几毫米的位移,导致机械臂的抓取位置不对,硬生生别断了。”
“我们用的已经是最好的电机了,理论上不该出现这种问题。”
小李在一旁补充道,语气里满是委屈,林涛没有说话,他走到样机前,蹲下身,目光扫过内部复杂的机械结构。
他的眼神没有焦点,仿佛在看一台完全透明的机器。
“红星,加载多带仓样机模型,与现实损坏情况进行比对,反向推演故障原因。”
林涛的意识中,一个三维的虚拟模型瞬间构建完成。
红星系统将现实中损坏的部件数据输入模型,时间开始倒流。
虚拟的机械臂恢复原状,转盘开始反向旋转。
“推演开始。仿真次数:一万次。”
无数的数据流在林涛眼前闪过,比最快的计算机屏幕刷新还要快上千倍。
他看到虚拟的转盘在一次次激活和停止中,累积看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小动量。
“推演完成。故障原因分析:内核问题并非定位精度,而是转盘的动量惯性。”
红星的结论清淅的呈现在林涛的意识里。
“步进电机虽然能保证定位准确,但在驱动重达十五公斤的转盘时,每一次急停,都会产生一个反向的冲击力。”
“这个力会传递到整个机身结构,造成零点零二秒的瞬时共振。在共振发生时,机械臂恰好进行抓取动作,微小的结构形变被放大,最终导致金属疲劳断裂。”
“解决方案推演中—-方案一:更换更坚固的机械臂材料。成功率百分之六十二。方案二:增加机身结构强度。成功率百分之七十一。方案三:优化运动控制算法,在转盘停止前添加缓冲减速程序。”
“执行方案三。仿真运行。”
虚拟模型中,转盘在接近目标位置时,速度开始平缓下降,象一辆缓缓驶入站台的火车。当它最终停下时,几乎没有任何冲击。机械臂平稳的探出,抓取,送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仿真成功!此方案可百分之九十九解决故障。”
林涛站起身,从的上捡起一块干净的棉纱,擦了擦手上的灰尘。
他走到控制台前,指看上面一排复杂的电路板,“问题不在机械,而在于程序。”
秦思源和三位工程师都愣住了,不明白他的意思。
林涛没有过多解释,他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空白的图纸背面,画了一个简单的速度曲线图。
“转盘停止前,需要一个减速的过程,一定不能急刹。”
他指着图上那条平滑的曲线。
“在程序里加一个缓冲,让它停得更‘温柔”一点。”
周师傅看着那张简单的曲线图,程序和机械的有机结合,确实是一个新的思路。
“还有。”
林涛又走到样机旁,指着那个巨大的圆形转盘。
“在转盘的背面,对称的位置,加之同样重量的配重块,抵消它的不平衡力矩。”
两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却直指问题的内核。
秦思源看着林涛,眼神复杂。
她知道,这绝不是简单的灵光一闪,这背后必然是海量而精密的计算。
接下来的两天,精密加工车间再次忙碌起来。
工程师们按照林涛的指示,修改了控制程序,并在转盘背面加装了配重块。
损坏的机械臂也用更坚固的合金材料重新制作了一根。
第三天夜里,第二次测试正式开始。
还是那个车间,还是那些人。
当秦思源再次按下激活按钮时,所有人的心跳都慢了半拍。
样机内部,转盘再次激活。
这一次,它的转动和停止都显得异常平稳柔和。
第一盘录像带,成功录入。
切换。
转盘缓缓减速,稳稳停下。
机械臂探出,取出,放入。
第二盘,成功。
第三盘,成功。
第十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