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士气高涨(1 / 1)

林涛转过身,面对着这群急切的面孔。

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他的答案。

“这样,我给大家一个准话儿,我们保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所有订单。”

送走了这些“财神爷”之后,林涛回到座位上,拿起钢笔在纸上快速写着什么。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兴奋。

“三班倒?”

“林厂长,工人们愿意吗?”

“愿意干的有加班费,不愿意干的我们也不强求。”

林涛合上钢笔盖,语气很坚定。

人群中传出一阵窃窃私语声。

在这个年代,三班倒制度并不常见,大部分工厂还是传统的两班制。

“那加班费怎么算?”

厂里的女同志代表问道。

“按照正常工时的一点五倍计算,而且每天供应夜宵。”

“红星,分析实施三班倒后的成本增加和收益情况。”

林涛在心里无声询问。

“老王,你去统计一下,愿意加班的工人有多少。”

林涛对王红林说道。

“涛哥,这事儿好办,现在工人们的干劲都很足,听说能多挣钱,肯定都愿意。”

王红林掐灭了烟头。

下午时分,车间里传来了阵阵议论声。

组装车间的王师傅正在和几个工友聊着天,手上的活却没有停下。

“听说厂里要搞三班倒,夜班还有津贴。”

“真的假的?夜班能多挣多少?”

“王师傅,你算算,如果每天都上夜班,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年轻的小李眼睛里闪着光。

王师傅放下手中的烙铁,掰着手指头算了算。

“按照林厂长说的标准,夜班工资是白班的一点五倍,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七十二块,如果天天上夜班,那就是一百零八块。”

车间里瞬间安静了,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1979年的春天,108块钱的月工资,那可是做梦都不敢这么做的。

“我报名上夜班!”

“我也报名!”

“王师傅,您年纪大了,夜班让给我们年轻人吧。”

车间里热闹起来,工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求上夜班。

那些平时话不多的老师傅,此时也都露出了笑容。

傍晚时分,统计结果出来了。

全厂312名工人,有239人报名参加夜班工作。

这个比例让林涛都有些意外。

“涛哥,看来咱们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啊。”

王红林拿着统计表,脸上满是兴奋。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林涛抬头一看,竟然是人事科的马科长。

他低着头,脸色有些难看,手里拎着一个公文包。

“林厂长,我能进来吗?”

马科长的声音很小,和之前的趾高气扬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科长,请坐。”

林涛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但语气很平淡。

马科长坐下后,在椅子上扭了扭身子,似乎在尤豫要说什么。

办公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林厂长,我听说厂里现在生意很好?”

马科长终于开口了。

“还行。”

林涛继续翻阅着手中的文档,没有抬头。

“我能不能撤回调离申请?”

马科长的声音更小了,几乎象是在自言自语。

林涛这才抬起头,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眼角爬满了皱纹,手上青筋暴起。

几天前还在会议室里拍桌子的人,此刻却象个做错事的孩子。

“马科长,你不是已经到调味品厂报到了吗?”

林涛的语气依然很平静。

“我我那是一时冲动。”

马科长的脸涨得通红。

“林厂长,我知道错了。”

办公室里又陷入了沉默。

夕阳通过百叶窗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传来工人们下班的声音,脚步声渐渐远去。

“马科长,机会我已经给过你了。”

林涛合上文档夹,站起身来。

“现在厂里不需要不能统一战线的人。”

“林厂长,求您了。”

马科长竟然站起身,弯下了腰。

“我真的知道错了,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红星,分析马科长回归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林涛在心里询问。

“分析结果:该员工此前表现出强烈抵制情绪,回归后很可能成为改革的不稳定因素。建议坚持原则,不予接受,以确保改革措施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林涛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

车间里的灯火通明,机器声此起彼伏。

工人们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干劲,整个厂子都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马科长,改革不是儿戏。”

林涛转过身。

“当初你选择对抗,现在就要承担后果。”

马科长的脸色彻底变了,他象霜打的茄子一样,整个人都瘫软下来。

拎着公文包的手都在轻微颤斗。

马科长最后还是灰头土脸的离开了办公室。

走廊里传来他沉重的脚步声,一步步远去,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敲响丧钟。

夜幕降临,厂区里第一次亮起了夜班的灯火。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食堂里师傅们正在准备夜宵,白面馒头和小菜的香味飘散在夜空中。

林涛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这个灯火通明的厂区。

远处的街道上偶尔有汽车驶过,车灯在黑暗中划出两道光带。

整个海峰市都在夜色中沉睡,只有新阳收音机厂依然醒着,象一颗明亮的星星。

“红星,预测三个月后的经营状况。”

“预测结果:按当前发展趋势,三个月后月产值可达15万元,净利润约4万元。现金流将彻底改善,企业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建议适时考虑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

林涛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场改革的成功,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理念的胜利。

在这个春天里,新阳收音机厂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什么叫做“多劳多得”,什么叫做“改革创新”。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震惊!团宠神豪宿主是什么邪操作 乡野医仙 (柯南同人)卧底反诈APP 东北往事:江湖人生 女配快穿后,她风情万种 神女降世,仇敌升天 空境镜空 致我的少年 挖我灵根?重生后新师门待我如宝 不败神婿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