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石达开疯了,天大的祸事
这三篇文章,一篇清算历史旧账,激发民族仇恨。
一篇打开全球视野,破除天朝上国迷梦。
一篇剖析现实危机,指明清廷卖国求存的本质,阐述华夏未来的奋斗方向。
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犀利且极具煽动力的思想体系。
其立意之高远、观点之新颖、论述之深刻,完全超越了当时所有的民间舆论乃至官方文书!
放在这个信息闭塞、思想禁锢的时代,更是石破天惊,前所未见!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一位穿着长衫的落魄秀才,在茶摊上捧着报纸,双手微微颤斗,喃喃自语,“这石石统帅,竟有如此见识!这哪里是流寇草莽,分明是是一代”
他不敢将“雄主”二字说出口,但眼中的震撼与钦佩却难以掩饰。
文章里提及的许多历史细节,他这读圣贤书的都未必清楚,而关于洋人的剖析,更是闻所未闻。
“怪不得敢叫‘光复军’,这是要光复汉家衣冠,更要振兴华夏,与泰西列强争雄啊!”旁边一个略识字的布商也跟着感慨。
他更关注《列强为什么要打中国?》那篇。
里面关于市场、利润的浅显道理,让他这做小本生意的都恍然大悟,原来洋人来打仗,根子在这里!
在市井街巷,凡是识文断字、能读懂报纸内容的商人、塾师、小吏之流,无不被这份《光复新报》惊得目定口呆,冷汗涔涔。
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淅地意识到,头顶的“金钱鼠尾”承载着怎样的血泪。
第一次如此清淅地了解到“洋人”背后的强大与贪婪。
第一次意识到神州之外的世界竟是如此广阔而残酷。
第一次被如此直白地告知:大清这座破屋子,早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而在人群聚集的茶楼酒肆,更是议论鼎沸。
有人拍案而起,大声叫好:“痛快!早就该把这些黑心肝的事掀开来让天下人看看!”
也有人面色苍白,忧心忡忡地四下张望,压低声音:“如此直言犯忌,将朝廷将清廷和洋人都得罪死了,这光复军,岂不是要惹来滔天大祸?我们在这建宁府,会不会被牵连?”
更有激进的年轻人,眼神发亮,低声交换着看法:“我看这光复军有点意思,不比那搞神仙下凡的太平天国,说的都是在理的!”
整个建宁府城,似乎都被这一张薄薄的报纸搅动得躁动不安。
各种议论、猜测、恐慌、兴奋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碰撞。
大户人家派出来采买的下人,听到这些风声,个个心惊肉跳。
有机灵的,赶紧自掏腰包买上一份报纸,揣在怀里,急匆匆赶回府中向主人禀报。
林府,内宅书房。
管家老刘几乎是小跑着进来,手里紧紧攥着一份报纸,神色慌张:“老爷,大事不好了,您快看看这个!”
林黎川正在核对账目,闻言心头一跳,以为是光复军又来催粮派款,皱起眉头:“光复军的‘协饷粮’我们不是已经按数缴纳了吗?收据都开好了,怎么还有什么事?”
原来向各地征税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浙江到福建,石达开从安徽带来的粮食都已经吃光了。
所以在不进行抢掠的前提下,秦远临时性的向府城及各县镇商户,按其经营规模,借征一笔‘光复饷’,言明此为暂借,等到新税制施行后,可凭此抵税。
并且还向境内所有拥有田产百亩以上之大户,按其田亩多寡,劝募‘协饷粮’,同样开具借据,许以未来优免。
对于那些抗拒不交、隐匿田亩者,自然是严惩不贷。
至于普通农户,今年夏粮,只需缴纳旧制应交漕粮数额的五成,其馀一概免征!
并宣布,自明年起,将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之新制!
等于是将征税提前征收,并且主要就是征收这些有钱人的税。
林家作为建宁府的一等大户,不光是在城内有着多间商铺产业。
而且在乡下,还有着几百亩好田,自然是重点征收对象。
虽然对方态度还算客气,也打了借据,但终究是割肉,让他心疼不已。
想当初,要不是舍不下这偌大家业,他早就学一些亲友跑去福州避祸了。
“老爷,不是征粮,是报纸!光复军办的报纸!”
管家急忙将手里的《光复新报》递到陈黎川面前。
林黎川这才注意到这份新奇物事,带着疑惑接过来。
展开报纸,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光复军安民、招贤、优抚军属等告示,这些早有宣讲队敲锣打鼓宣传过,他并不觉意外。
他疑惑地看向管家:“老刘,这些算得上什么大事?让你这么慌慌张张的。”
“老爷,不是这个,是中间,您看中间那几篇大文章!”管家焦急地指着报纸的内核版面。
“中间?”林黎川依言将目光移到中间板块,抬眼瞬间,瞳孔骤然收缩,心脏猛地一沉!
《满清血债,罄竹难书》
八个黑色的大字,如同八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头。
他强忍住骤然加速的心跳和一丝莫名的寒意,深吸一口气,逐字看了下去。
【第一篇:衣冠之劫:剃发令下的血泪山河】
【自甲申年(1644年)清虏入关,神州震荡。
彼时,李闯祸乱京师,明室倾颓,天下无主。清虏假借“替明讨逆”之名,行窃据华夏之实。
然其立国根基,非以仁德,全仗屠刀!首当其冲者,便是强推“剃发易服”之令。】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下严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勒令所有汉人男子,依从满俗,剃去四周头发,仅留顶心一钱之地,结辫垂后,谓之“金钱鼠尾”。
同时,废弃延续千年的汉家衣冠,改穿满族服饰。
此令一出,举国哗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衣冠文物,乃文明之象征,礼仪之载体!
清虏此举,非但要亡我国家,更要灭我文化,绝我族类之认同!】
【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剃发令所至,反抗烽火遍及全国。
苏州、南昌、广州处处皆有不屈之魂。
清廷竟以“不从者治以军法”,公然宣称“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
【为了一根辫子,一套衣冠,满清竟不惜屠戮我千万同胞!
今日我光复军重拾汉家衣冠,全军束发,正是要昭告天下:
清虏强加于我之耻辱,必须洗刷!先烈以血守护之文明,必将光复!】
看到文末“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江南血雨:扬州十日与南昌之殇》”的字样,林黎川已是汗出如浆,后背的丝绸衫子紧紧贴在了身上。
他猛地抬头,声音都有些变调:“你刚刚说,这份报纸全城都在叫卖?”
“何止是全城啊老爷!”
管家语气急促,“我听说,光复军还通过驿传和专门的信使,将这份报纸送往了他们控制下的各个县城、重要集镇!”
“就连乡间地头,都会有宣讲队拿着报纸去给那些泥腿子诵读讲解!”
“疯了这石达开不,这光复军,简直是疯了!”林黎川拿着报纸,手抖得如同风中落叶。
如此公然、系统地评击清廷,翻两百多年的旧账,这是彻底撕破脸,不留一丝馀地了啊!
这已不是简单的造反,这是要从根本上否定清廷统治的合法性!
“老爷,您再看第二篇、第三篇!”
管家提醒道:“听茶楼里的人议论,今天这是《光复新报》的创刊号,上面一下子刊登了石达开本人亲自所写的三篇文章!”
“石达开本人亲自所写?还是三篇?!”林黎川心头巨震,连忙看向下方。
第二篇《开眼看世界》。
标题尚算平和,他匆匆扫过,满眼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法兰西”等西洋国名。
还有“殖民地”、“掠夺”等陌生词汇,一时难以完全理解。
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世界剧变的气息,已让他感到莫名的窒息。
他迫不及待地跳到了第三篇,标题瞬间抓住了他全部的心神——
《列强为什么要打中国?》
这篇文章,不再纠缠于遥远的历史恩怨,而是直指当下最尖锐、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林黎川屏住呼吸,仔细阅读起来。
文章开篇便质问,为何英、法等远隔重洋的“西夷”,屡屡犯我海疆,逼签城下之盟?
它毫不留情地指出,根源不在夷狄凶顽,而在清廷自身的腐朽与虚弱!
文章将清廷比作一头“肥硕却病弱不堪的巨牛”,而列强则是嗅到血腥味的“群狼”。
正是清廷的闭关锁国、吏治腐败、军备废弛,才引来了贪婪的侵略者。
文章更进一步剖析,清廷面对外侮,并非不想抵抗,而是无力抵抗。
其统治基础创建在愚民和压榨之上,财政枯竭,军队腐化,如何能与船坚炮利的列强抗衡?
文章更是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天朝礼仪”的遮羞布,直指列强入侵的内核是“市场、原料、利润”。
剖析了鸦片战争的根源在于英国扭转贸易逆差,点明英法此次再来,目的是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特权,让中国永远沦为他们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彼等要的不是朝贡,是要打断我华夏自强之脊梁!清廷畏敌如虎,割地赔款,实乃引狼入室,与虎谋皮!”
“这这”林黎川读到此处,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作为商人,他太明白“市场”、“利润”意味着什么了。
这篇文章,将他潜意识里感觉到却说不清的危机,用最直白、最残酷的方式摊开在他面前。
光复军不仅反清,还对洋人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他们看的比清廷还要长远。
更可怕的是,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内容。
直接指出,清廷为维持其统治,甚至不惜“割地赔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企图通过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列强对其统治地位的支持!
这等诛心之论,简直是将朝廷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扯得粉碎!
将清廷“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卑劣心态揭露无遗!
文章最后,还将光复军的崛起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起来。
指出只有推翻这个卖国求存、阻碍进步的腐朽朝廷,革故鼎新,师夷长技,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看完这三篇文章,陈黎川瘫坐在太师椅上,手中的报纸飘落在地。
他感到一阵眩晕。
这光复军,绝非等闲之辈。
石达开,更非池中之物。
他终于明白,光复军要的,不仅仅是钱粮,不仅仅是地盘。
他们是要改、天、换、地!
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现在这个朝廷,这个秩序!
这建宁府的天,恐怕真的要变了。
而他陈家,乃至所有象他一样的大户,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局中,又该如何自处?
“祸事天大的祸事要来了”
林黎川望着窗外,喃喃自语。
他意识到,建宁府,乃至整个福建,恐怕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
一场远比军事征服更深刻、更彻底的风暴,已经随着这份报纸,降临了。
“快,立刻将这份报纸誊抄一遍,送到福州。”
林黎川反应过来,赶紧道:“如果我所料不差,光复军旬月之间,必然兵发福州,让大房那边早做准备。”
他们林家大房一脉出过一位大人物,他的名字叫——林则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