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日本 韩国不是炸了?
百亿人民币,其实也就20亿美元不到,算不得多。
但放在2011年,实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资金了。
举个例子,去年吉利全资收购了“沃尔沃”,也不过才18亿美元,虽然还有连带债务,但毕竟是100收购。
商标、品牌、工厂全都纳入囊中,还获得了底盘、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这在当时已经可以称之为“天价”了,上新闻的那种,也被认为是中国企业里程碑的一次,而其实在前年,也就是2009,吉利还并购了澳洲的dsi,获得了变速箱技术,只花了5000万澳刀。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海尔收购日本三洋、潍柴收购意大利法拉帝集团等。
此时是上一场金融危机馀韵刚刚结束,全球资产价值还未注水的时期,钱还是很值钱的。
而研究院恰好特别有钱。
许多国内企业,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启了海外并购之路:国内经济腾飞的同时,海外资产性价比高,什么专利不专利的,买回来就完事儿了。
国家政策也在支持这一方向,外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支持下,补齐了部分企业的短板,为之后更大的产业爆发提供了助力。
不过好日子也就几年时间,等到17年前后,因为核动力印钞机源源不断,资产价值注水严重,如果收购沃尔沃是在17年,翻个5-10倍翟达毫不意外。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一轮贸易战导致全球化开始崩解,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也越来越不划算。
嗯被封死的路还有很多。
所以,早出手早好!
翟达看看手上的清单,其中甚至包括意大利某杂毛公司,在光学领域一个不起眼的专利。
片刻后沉吟道:“这份清单,我会单独研判一下,不过大方向没有问题,谈股权投资部分吧。”
他要利用后世的一些认知,和这一世的跨学科经验,进行一些深度思考。
“股权投资部分,其实同样是以技术专利为目标,收购一些小型且有独特技术的海外公司,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如果价格合适,全资收购也可以。”
ppt换了一个页面,内容包括一些公司和所拥有的技术,基本集中在法、德、日、意,还有一家韩国公司。
标的都不贵,在900万美元-8000万美元不等。
至于目前市场上头部企业,比如英伟达、ad、阿斯麦、卡尔蔡司等,有标注,但太贵了,而且这种大型企业都有“投票权保护”,花费巨资进去,并不能获得什么。
但有一家公司格外显眼,以至于所有人都一愣。
那就是“英飞凌”。
曾经的供应商,理论上日后的“路边一条”。
制裁风波过后,因为衬底生成正式投产,英飞凌遭受重创,市场预期极度缩水。
原本研究院做功率器,英飞凌供衬底,这个领域还是有他们一席之地的,甚至还小火了一把,因为冷门的碳化硅领域,是研究院的出现才有了商业级的市场。
之后,两边各自朝着对方的领域进发:现在结果是显然的。
功率器件路线被研究院提前截断,哪怕绕开了诸多专利制造成本也不可同日而语,而衬底老家又被掏掉。
股票一泻千里,甚至接近腰斩,而且找不到谷底在哪。
毕竟碳化硅是他们营收最大的业务之一,也是唯一有技术潜力的方向。
这时唐晓峰举手道:“程总,英飞凌有必要么?他们都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吧?已经完全被我们碾压了。”
而且挺贵的再不济也是老牌半导体,几十亿欧是要的。
都已经被干碎了:花这钱干嘛?
程墨微微一笑,他就是等着人问呢,这捧喂到位。
“这就是看思路了各位,硅基半导体生产的工艺复杂程度,是要超过碳化硅的,毕竟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这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可以独立生产芯片,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
“我们的目的是挤进去这场游戏,让他们无法将我们排除在外,所以通过其他手段也是可以的,我发现硅基半导体生产过程中,其电力功率系统,无外乎三种路径:igbt、
osfet、碳化硅。”
“碳化硅就不说了,目前我们是独家,甚至相当长时间会是独占,而igbt和osfet正是英飞凌的传统业务。”
“这么说吧,在这两个领域,英飞凌就相当于cpu界的‘英特尔”的独家专利,只不过因为市场规模小,估值不高罢了。”
“如果能有合适的方法插手‘英飞凌”,不但可以稳固我们自身在碳化硅领域的绝对优势,形成铜墙铁壁,还能在复杂电力模块中成为绕不过的高山。”
“无论duv,还是euv,无论光刻机还是晶圆制造电力模块总归是绕不过的不是么?当有厂商向我们申请专利授权的时候,我们对等要求交叉授权,不是很合理么?”
程墨微微一笑:“股权投资、收购,花费必然比单纯购买专利要多,加之之前的部分,这部分可能总计会花费百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此前会长安排的花‘五百亿人民币”的任务。”
“各位,每年全球在硅基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并购总额,也不过才320亿美元,我们将成为一个超级买家~”
“若成功,我们在硅基半导体将能掌握上千项专利,而且是关键专利我们可以不以‘直接盈利”为目标,而是换取‘交叉授权”撬动数倍于此的体量,那硅基半导体领域的专利壁垒,将不再能限制我们。”
“而后,研究院自己的研发能力,就能够大刀阔斧的在这片红海中施展了,我相信无论是芯片设计、还是半导体制造,我们都能够做出自己的风采,在这场竞赛中,我们不可能如碳化硅一样吃下全球,但假以时日,引领全球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虽然本身并非并购方面的专家,甚至这个计划鸿图0s只是相关而非主导,但程墨为今天的汇报可谓做足了准备,自己也为这个规划感到兴奋。
那是制定庞大规划时,天然的心潮澎湃。
但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疑虑。
周墨举手道:“这个思路前期可能还可以,但当我们逐渐动作越来越多,各种阻挠也会陡然增加。”
程墨:“多种方法规避,比如成立一些隐蔽控股的海外小公司,最后统合进入研究院磨下。”
孙婷发言道:“100亿美元,只是入场券的价格,还要考虑研发和投产的需要,以现在硅基半导体工厂就比如后道封装测试厂需要15亿美元,前道芯片厂和晶圆厂则各需要50亿美元以上这又是100亿以上的投入。”
程墨并未生气,开会的目的就是沟通,有疑虑是正常的,正要说什么,翟达抬手道:“我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见会长发话,程墨就大概知道这位的倾向了。
孙婷作为“机核半导体”的首席技术官,其实对建厂投产的弯弯绕绕,理解还不够在座的人里,应该是翟达和唐晓峰最为熟悉。
翟达一手创办和投产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链,只有在最后“衬底投产”的环境,因为可用人手太多了,交给了周墨。
而唐晓峰作为厂长,显然有自己的视角,不过此时自然以会长为准。
翟达手指点了点桌面:
“首先这笔钱并非一次性投入,并购、买断专利这些操作,最乐观估计,也要花费一年时间逐渐布局,并不是超市里付款就能拿货,另外关于建厂成本,你报的数字应该是根据已有国外工厂推算,国内目前尚无这种先进半导体制造工厂,但我相信非设备项的支出,国内会低很多。”
“我们在碳化硅领域的积累可以共用的还是不少的,如空气系统、物料系统、切割、
高温炉等非关键设备,我们实力还是很强的:同样可以压低成本不过:”
翟达看向会议室的众人:“当我们考虑这件事做不做的时候,不要光看投入巨大,也要看是否值得我个人认为芯片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只会越来越大、迭代越来越快,如果放弃:往后每一年成本和难度都在增加。”
中国是芯片第一大市场,是的,从2009年就已经如此了。
庞大的人口规模,在“现代化”
翟达认为亏是不可能亏的,无非就是成长速度问题能否后来居上很关键。
而在这个方面他对π成员,以及整个研究院有绝对的信心,这都是各个领域的天才,研究院人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只要有入场的契机,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绝对能占据一席之地。
窗口期就那么几年,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的,就和房价火热时买房一样。
尤豫一个月,说不得就亏几十万。
即便彻底失败,以研究院现在的增长速度,无非就是“几个月白干”,算不得伤筋动骨。
他们本就处于一个,急需将“金钱”转化为“实力”的特殊阶段,投入到其他领域,无非就是方法不同,诉求是一致的。
硅基半导体产业分量足够大、位置足够高、未来足够光明,是个合适的选择。
“程墨,硅基半导体行业从业人数全球有多少?”
“如果是直接相关,比如设计、制造、封装三大块,大概是200万人左右,间接相关可能达到500万人。”
翟达点点头,500万高新技术岗位。
切三分之一带回国内,不过分吧。
美国本身就没啥本土制造业了,捏着专利都是外面代工的。
但日本、韩国这些不是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