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1)

这三箱珍贵典籍跟随他辗转南北,如今几乎每册都被他翻得卷边破损。

作为刺史之子,许衡能使唤士兵张罗饮食,甚至强抢民女也不费吹灰之力。

但若想让他们帮忙搜集珍贵书卷还不如直接处置他们来得痛快。

这世道「贩卖」与「书籍」根本不能搭配使用,宛如文法谬误。

许衡舒展双臂仰卧榻上,喃喃自语:「真想读些新鲜典籍啊。」

门外忽然传来通报:「公子,末将张允请见。」

是表兄来了。

许衡腰腹发力腾身而起,扬声道:「门未落闩,进来吧。」

张允推门阔步而入。

「伯瑜,董卓遣使前来谈判,距此已不足二十里。我们该如何应对?」

董卓的使者?

许衡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霍然起身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问道:「兄长可知使者身份?」

张允答道:「先锋通报正使是接替胡轸的凉州大都护李傕,副使乃左中郎蔡邕。」

「蔡邕?」许衡轻搓双手笑道:「竟是他亲自前来,倒省去我不少工夫。」

张允对蔡邕兴致缺缺,反倒更关注李傕。

「伯瑜不解,李傕乃凉州豪强名将,威名堪比吕布、胡轸;蔡邕却是天下闻名的经学大家,士林声望极高。董卓派这文武二人为使,有何深意?」

许衡认真解释道:「此事不难揣度。董卓正遭天下士人敌视,可信之人有限,最倚重的莫过于麾下西凉将领,故派李傕为正使。」

「那蔡邕呢?听闻他与卢植交好,士人敬仰,董卓为何任他为副使?」

许衡轻叹一声:“我也只是略知一二蔡邕虽为经学泰斗,名满天下,但在董卓招揽的士人中,唯有他对董卓忠心耿耿,被视作左膀右臂。此次董卓与我等议和,除了要稳住护君联盟,更要向天下士族展示姿态。若派蔡邕担任副使谈判,便可堵住各州士人之口,给董贼在朝堂争取喘息之机。”

张允顿时明了:“照此说来,这是董卓对咱们和士族的让步?”

许衡点头道:“正是。这场谈判颇有意思,你我须得精心谋划。”

张允早已知晓许衡要在谈判中动手脚——尤其蒯越与蔡勋先前拟定的那份讨封名单。若依此向董卓索取爵位,荆州大权必将落入蔡蒯二族之手。

而许衡真正想要的,仅是三爵:许表的荆州牧、自己的南郡太守、许磐的长沙太守。只要坐实这三个位置,荆州南北便彻底归许氏掌控。

二人当即在屋内密谋起来。

数日后,洛阳使节李傕与副使蔡邕率西凉军抵达阳人县。蹊跷的是,李傕未先见许衡,反倒奉董卓之命拜访同驻阳人的孙坚。

原来临行前,董卓突发奇想,交给李傕一桩棘手差事——要与孙坚联姻。

孙坚虽憎恶董卓,仍依礼接见。帐内无酒无肉,唯有森然列阵的甲士。李傕直言来意:董卓愿与孙家结亲,并承诺孙氏子弟皆可任刺史、郡守。

谁知孙坚厉声拒绝:“董卓祸国乱政,若不灭其三族,我死不瞑目!”随即怒斥李傕,将其逐出军营。

李傕身为一方枭雄,倘若孙坚只是孤身一人,他定会毫不迟疑地冲上去与其搏命。

然而眼下情形却是——他形单影只,而孙坚坐拥千军万马。

今日这顿辱骂,李傕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当李傕灰头土脸地踏出孙坚军帐时,发现有个四十出头、面容枯槁的文弱书生正恹恹地候在帐外。这人两颊凹陷,眼神涣散,活像三天没吃过饱饭。

书生慢吞吞捻着稀稀疏疏的胡须,眼皮都懒得完全睁开:\"探个口风罢了挨几句训斥,无伤大雅。\"

这番绕口令般的话让李傕更糊涂了。

被称为贾文和的书生认命般垂下肩膀。

这李傕当真烦人得紧——就像溺水者总要拽个陪葬的。

当洛阳使团踏入荆州军议帐时,许衡与麾下众将已严阵以待。

军中谈判向来如此:驻守方总要刻意展示军威,借着刀光剑影先声夺人,好教来使未开口便矮三分。

恰如方才孙坚帐内,两排铁甲森然而立,压得李傕喘不过气那般。

李傕本是西凉大族子弟,久经沙场的猛将,在凉州地界威名远播,向来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这般虚张声势的做派,对寻常文士或许有效,却唬不住李傕。

孙坚这番排场非但没让李傕放在心上,反而惹得他满心厌恶,对孙坚更为不屑。

此刻转道来荆州议和,李傕胸中正憋着闷气。

暗自发狠道:若那许衡也敢效仿孙坚这般摆谱,即便血溅当场,也要撕下对方这层虚伪面皮。

武将出身的李傕本就性情暴烈,使节这等差事,倒不如让他带兵劫掠来得痛快。

然而眼前景象却出乎李傕预料。

议帐内既无持刀侍卫,也无怒目相向,只见案几上摆着酒食,那位刺史公子正含笑相迎。

李傕本欲发作,却遭这番恭维打了个措手不及,胸中郁气竟消散大半。

李傕心知这是场面话,但刚刚在孙坚处受的气,此刻得这般礼遇,心头舒坦自不必说。好印象已在不觉间油然而生。

许衡微微欠身,目光转向李傕身侧的二人:\"不知这二位是?\"

那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目光微动,拱手道:\"老朽蔡邕。\"

听到这个名字,许衡心头一震。前些日子向王谦借阅典籍的信件杳无回音,没想到竟在此遇见正主。他暗自盘算着要寻机与这位大儒单独详谈。

仔细打量间,只见蔡邕身形清癯,儒袍素净,自有一派名士风骨。学生许衡,拜见蔡中郎。\"

许衡会意一笑。张俭虽名义上是他的授业恩师,实则不过是世族间互相提携的惯例。这些年来,他早熟知名门之间的相处之道。

许衡在汉朝生活这些年,对于先知先觉、超前思想、人性洞察的心理学,或是当时没有的经济政治理论他作为穿越者,都自信超越东汉之人,即便是那些学贯古今的名士才子,他也自认不落下风。

唯独学生时代最基础的两门学科——数学和语文,如果前世没有达到专业水准,千万别在精通行文算术的古代学者面前显摆。

为什么这两门学科在后世是小学必修课?因为自古以来,它们本就是孩童的入门学问。

至于数学

许表送给许衡的《周髀算经》抄本,虽然成书年代已不可考,但至少有数百年历史。

开篇记载着周公与商高的对话,阐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后面章节还涵盖了复杂的分数运算这还只是汉代数百年前的水平

绝对不要轻易与古人较量这些基础学科,这是许衡给自己的忠告。

许衡注意到李傕身后那个不起眼的中年文士,那人始终默默站在阴影处,若非特别留心,很容易被忽略。

这般谦逊有礼的态度,反倒让贾诩感到些许不适。

对于许衡这样的东州士人,贾诩向来保持距离。这些年的经历让他不愿与东州士人深交。

事实上,他也确实无法深交。

贾诩现为西凉军中郎将牛辅麾下谋士,但他在凉州集团中地位颇为特殊。若要探究其中缘由,需从董卓麾下将领的出身背景说起。

董卓凭借边关战功平步青云,其麾下多为凉州豪强。这些人虽坐拥土地、财富与私兵,却缺乏经学世家入仕为官的途径。

作为武威郡儒学世家的子弟,贾诩向来视这些人为寒门末流,自认与这些靠军功起家的武夫格格不入。他虽以孝廉身份入仕郎署,却因凉州出身而备受排挤。

这种地域歧视根深蒂固,即便在两千余名郎官中,凉州士子也始终处于权力边缘。贾诩年近不惑方得外放机会,却突发疾病被迫辞官——这彻底断送了他的仕途。

与曹操等中原世家不同,贾诩这类边塞士子一旦失去官职便再难起复。经历此番变故,年过四十的贾诩做出了背离儒生准则的抉择:投效董卓。

董卓待其不薄,入京后立即任命他为太尉掾属。但贾诩始终保持着距离,仅谨慎处理公务,从不多言。即便需要献策,也必假牛辅、李傕之口转达。

董卓心里清楚,贾诩并未完全效忠于他,便将此人调到牛辅帐下担任军职。

渐渐地,这位谋士的身影从董卓眼前消失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蛊道版三国,朕乃蛊仙当光复大汉 重生华娱,但绑定了罪犯系统 开局欠债二十万,我靠风水逆袭 武道登神 被师娘骗去修炼后,傻子无敌了! 恶役领主正得发邪 凤啼霜华录 谁把修仙做成了游戏 蓝蝶茶殇:死神在人间的八种形态 青山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