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海是个聪明人。
村里要组建商队这事,在他这,从一开始就判了死刑。
就村里这点产出,在擎天山脉附近的几个村镇转悠还好。
真要拉到【青云城】那种大市场,刨去运输、损耗、打点关节的成本,还有几分竞争力?
到时候怕不是连裤衩都得赔进去。
而只要他们走不远,自己在大城市的渠道就是独一无二的。
村里与外界的交流变多了,固然会影响他那点“代购”的小生意。
可他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是源能肥!
只要村里的农业要发展,要增产,就离不开这东西。
甚至,他还盼着村里的商队能小有成就。
因为商队要跑,就得有货。
货从哪来?地里。
地里要增产,就得用肥。
这需求一上来,自己这生意不就更红火了?
只要这源能肥的渠道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只要这东西没有替代品,他钱大海,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想到这,他嘴角的笑意更浓。
“行了,别在这杵着了,干活。”他躺椅上慢悠悠站起。
几个小弟立刻来了精神,麻利地将几辆早己备好的驴车牵了出来。
钱大海走进后屋,取出一个看着颇为精致的酒盒。
盒子的尺寸比常规的两瓶装要大上一号,放入两瓶他自酿的灵酒后,中间还留着一个西指宽的缝隙。
他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拿出一个带锁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个用油布包裹的长条状物品。
将物品小心地塞进那道礼盒的缝隙,不大不小,严丝合缝。
做完这一切,他才满意地点点头,将酒盒递给小弟。
“都仔细着点,路上别颠坏了。这可是给科研站里的大人送的礼,怠慢不得。”
“好嘞!”
驴车吱呀作响,迎着晚风,朝着村外那片联邦设立的科研站点行去。
钱大海的渠道,说来也简单,就是上面有人。
他有个远房亲戚,在【青云城】的物资调度局当个不大不小的管理。
供应擎天山脉这支联邦先遣队的物资,正好经他手。
联邦的军用物资,他那亲戚自然不敢动。
可巧就巧在,村外五里地外的那个科研站点,因物资调度困难,向上打了不少申请。
经过一番部门间的博弈,最终,这个站点的物资供应,也被并入了先遣队的调度体系。
这就给了操作的空间。
他那亲戚,托关系找到了科研站点的物资管理员,几方一合计,便想出了个“虚报包装,增加运力”的法子。
申报时,都按大包装、小容量的产品来报,以此来增加运输车辆。
采购时,则专门采购那些包装精巧的同类产品。
如此一来,省出来的空间,自然就能塞进不少私货。
只是,这门路虽好,压力也大。
多了一个科研站点,就多了一张要喂的嘴。
而且那边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
钱大海摇摇头,坐在驴车上,感受着晚风,只觉得这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
翌日,林清野来到村委会。
竹米己经采收完毕,他是来筛选一批优质竹米作为种子的。
李致远见他来了,首接将一小袋竹米推到他面前。
“都在这了,你看着挑。”
林清野也不客气,坐下便开始忙活。
李致远看着他,突然开口:“清野,那片砍完的竹林的山头,你要是感兴趣,就划给你了。”
林清野的动作一顿,抬起头。
“村长,这不合适吧?那山头少说也有二百多亩,比我那农场还大一倍呢。”
“有什么不合适的。”
“长过竹子的地方,短时间内种不了别的东西。在擎天山脉,别的不多,就是废地多。给你,也省得荒着。”
村长将地随意送人的缘由,这里也有自由联邦政策的缘故。
联邦政策规定,只要你有本事在荒野区站稳脚跟,连续五年履行缴税义务,并宣誓加入联邦,那这片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就归你了。(拥有土地的规模,与缴纳的税收,人口等因素综合考虑。)
有地不要是傻子。
林清野还舔着脸,趁热打铁地把地契的事也给定了下来。
正聊着,狩猎队的队长厉星祎和副队长潘轩义,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这对组合同时出现,可不多见。
林清野一看这架势,便知有正事要谈,起身便要告辞。
“清野,别走。”李致远却叫住了他,“都是自己人,坐下一起听听,说不定你还能给点不一样的建议。”
厉星祎和潘轩义也没反对,找位置坐下。
原来,两人此行,正是为了与【望潮村】的合作事宜。
做生意,签合同,除非是熟客,哪有销售不提前跑几次,沟通需求,打通关节的。
早在一个月前,当村委会将【望潮村】定为首次贸易对象后,潘轩义便单枪匹马去过一次。
那次,只是以个人名义,拜访了望潮村的村长,试探性地提出了两村互通有无的设想。
对方的答复很谨慎,也很现实:不认为云溪村能办成这事;但如果真办成了,他们愿意跟。
正是得了这个口风,李致远才下定决心,将计划全面推进。
如今,竹米在手,货物有了着落,是时候进行第二次接触了。
此去,便是要将这事彻底敲定,并商讨具体的合作细节。
潘轩义看向李致远,继续介绍情况:“村长,人选方面,这次过去,我带上马奎和周平润。马奎嘴皮子利索,能喝酒,也能活跃气氛;周平润心思细,能帮着查漏补缺。”
“妥。”村长应道。
“还有,把我们的实力先摆出一部分来,把具体的合作方案,交易方式,都谈妥。尤其是,如何瞒过血石商队,这是关键。”
厉星祎补充道:“我建议,我们这次可以带上一部分样品,比如那竹米,还有清野你培育出的作物。让他们亲眼看看货,比我们说一万句都有用。”
老村长又看向林清野:“清野,在这方面,有何想法?”
“我倒觉得,这次去,或许可以再带上一个人。”
“谁?”
“温青烟。”林清野笑道。
所谓对症才能下药,温青烟亲自去一趟,了解一下渔民们的生活习惯和最常见的病痛。
后续研发出的药膏,才能更具针对性,也更能打开市场。
“老村长可别忘了,您之前还托付人家,为望潮村的渔民们,量身定制一批药品呢。”
最后,林清野颇为恶趣味地卖了个关子:
“现在去问问情况,保不齐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