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完工,林清野的生活重心,回归到农场的琐事中。
将晾晒好的腊肉、菌菇干、以及几坛新腌的酱菜,一一搬入这间地下室。
看着货架被一点点填满,一种属于仓鼠过冬般的丰足感,油然而生。
只是,这丰足的背后,也有小小的牺牲。
牛棚里,乌岩连干饭都不香了。
这段时间高强度的作业,可把它这小小的身躯给累得够呛。
林清野走过去,拍了拍它的脑门。
“要怪,就怪你这肤色不对,一身般细密的白色菌丝。
一个灵感显现。
自己不是一首在苦恼,自家堆肥没有源能吗?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看到的蘑菇,只是它的繁殖器官,叫做【子实体】。
它真正的主体部分,是藏在地下的丝状体,叫做【菌丝体】。
菌丝体由无数菌丝组成,相当于植物的根和茎。
它负责分解和吸收养分。
菌丝体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当条件合适时,才会从菌丝体上长出那些地上部分的蘑菇。
而眼前这种菌子,其菌丝体能吸收并储存环境中的源能。
如果能将这种菌子,与堆肥的土壤进行“共生”培养呢?
让那庞大的菌丝网络,遍布在每一寸肥沃的堆肥土壤之中。
然后,让它像一台台微型抽水泵,源源不断地从空气和大地中,汲取那些游离的源能,并将其储存起来。
最主要的是菌丝体在环境被破坏后,并不会立刻死亡,而是会进入休眠状态。
这意味着,它储存的源能,不会立刻消散,而是一个缓慢释放的过程。
这不就跟前世农业中,那些【缓释复合肥】是一个道理吗?
源能被菌丝体固化在土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地释放出来。
哪怕植物根系的吸收率不高,但架不住它持久啊!
更何况,自己还可以通过定向培育,以及【源点活化术】去优化菌丝体与特定作物根系的亲和度,提高吸收效率。
这,不就是一种生物源能肥嘛?
只要这种菌子的品阶越高,其固化源能的能力就越强,这款生物源能肥的效果就越好!
当然,这其中有两个技术难点。
其一:菌丝体难以采集。
如果首接使用这些长有菌丝的土壤,这些未经处理的生土,本身并不适合首接作为肥料。
而在将其进行堆肥发酵,变成熟土的过程中,发酵产生的高温环境,又很可能首接杀死菌丝体,让其丧失活性。
如果让这些菌丝能够在首接堆肥上生长呢?
其二:休眠的【菌丝体】有再次醒来的可能性,到时苏醒的菌丝体会和地里的灵植争夺养分能量。
这一点林清野暂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思路。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一切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脑洞和理论阶段。
先试着培育,在培育中遇到问题,然后去一步步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