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地球交响曲 > 第226章 延安:窑洞之上,信仰之火穿越黄土的时代回响

第226章 延安:窑洞之上,信仰之火穿越黄土的时代回响(1 / 1)

我是吴阿蒙。

当我踏入延安,一种无法言说的肃穆便悄然升起。

这里不是一座城市,它是一面旗帜。

它不是一块地名,它是一种信念。

从铜川出发,我沿着黄土高原北上。一路上,风吹过沟壑与山梁,车轮滚动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初入延安,看到那熟悉却从未亲眼见过的宝塔山伫立在黄河以北的丘陵间时,我的心跳似乎慢了下来。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走,这是一次致敬。

致敬那些曾在此咳嗽、写作、争辩、饥饿却依然点灯的人。

致敬那段用黄土与信仰垒成的历史。

我第一站是宝塔山。

晨光照在山顶,那座宝塔仿佛一支高举的手指,指向更远的天。

我站在山脚,遇到一位老先生。他穿着旧式中山装,拄着拐杖,正仰头望塔。

他看出我是外地人,问我来做什么。

我说:“来听听黄土说了什么。”

他轻轻一笑:“那你得先闭嘴一会儿。”

我跟他一同登山,一步步踩在青石阶上。他说:“这塔,不是给你看的,是给你想的。”

山顶风大,我站在塔下,望着延河流淌、青山环绕,忽然懂得——这片土地虽沉默,但每一寸都刻满脚印,每一刻都燃烧过希望。

让理想爬上山顶。”

二、杨家岭窑洞:墙上的照片与空中的呼吸

第二日,我走进杨家岭。

窑洞依山而建,一排排土黄,低矮却干净,像是时间亲手挖出来的穴居,又像是理想借来的庇护所。

我站在一间保留完好的窑洞前,抚摸那粗糙的墙面。桌上摆着煤油灯、棉被、一本翻旧的书,还有那张经典的照片——几位领袖在寒冬中微笑合影。

讲解员是位二十出头的女生,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这不是纪念馆,这是当时的作战室、夜校、编辑部、厨房。”

我问她:“你觉得当年的他们怕吗?”

她说:“他们怕。但比起怕,他们更懂得相信。”

我看向那空荡的窑顶,仿佛听见笔尖刮纸的声音、纸灯跳动的微光。

却能靠信仰保暖。”

三、枣园旧居:一棵老树下的光影回响

午后,我来到枣园。

这里比杨家岭更加僻静,房屋间种着一排排枣树,叶子已泛黄。风吹过,枣落满地。

我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院子里扫落叶。他是管理人员,祖上就住在附近。他告诉我:“这棵枣树是从延安最苦那年起种的,说是再苦,也要吃到果。”

我站在树下仰望,那枝干盘虬交错,如今已有数十年。

他递我一颗枣,脆而涩,嚼得久,回甘绵长。

“延安人吃枣,不为甜,为它结得稳。”他说。

只要能站住黄土,便是奇迹。”

我独自沿着延河步行。

河水不算湍急,却足够坚韧,从延安城中穿流而过。两岸是居民楼与山坡,红旗随风轻舞,一切安静,却从不萎靡。

我遇到一位写生的少年。他说他常画延河,因为这条河“从未说话,却总流着”。

我坐下和他一起看河。他问我:“你觉得信仰是什么?”

我思索许久,说:“是不问代价地坚持。”

他点点头,继续画。他说他父亲是快递员,爷爷是修铁路的,家族没有辉煌的历史,但他依旧爱延安。

她洗去泥泞,却留下了名字。”

晚上,我住进了一间真正的窑洞民宿。

窑洞不大,却温暖。屋中炉火跳动,墙上挂着一张用旧的军被。主人是一对返乡青年夫妇,开这家民宿,是为了让人“住一晚,理解一次”。

夜里,我躺在土炕上,听风穿洞,听柴火噼啪响起,听远处小广场上传来老年合唱团的歌声——依旧是《黄河大合唱》。

忽然,我有些热泪盈眶。那些歌声穿过时代,被一代又一代人用最朴素的声音唱出,像是在说:我们从未遗忘,我们继续前行。

她在现在人的肩上,在未来人的脚步里。”

五日延安,我走过的是红色的黄土,听见的是沉默的信仰,触碰的是几代人从无到有的精神原野。

在这里,我真正明白,信仰不是雕塑,不是口号,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是困顿中的不退,是黑夜里不灭的灯火,是一碗咸菜下的清白,是一棵结着苦枣的老树。

我翻开《》的地图,在黄土高原深处,在信仰之火燃起与传递之地,郑重落笔:

下一站,是榆林。

我要继续向北,走入更深的风沙中,去听那黄河与毛乌素沙漠交汇处,吹出怎样的时代低语。

“理想已燃,风声正紧——榆林,我来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东京问题少女治愈游戏 相思策 北翼之盟 朱门春闺 谍战:暗夜 大小姐携崽回京,奸夫竟是摄政王 重生后,我在恋综嗑cp 你在山海经哪一页 全球异能大战,我的变身太过无敌 灯塔求生:我的岛屿不是女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