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七月份de的整体业绩非常差,只完成了指标的30,虽说从全年完成率来看,业绩还是不错的,因为前半年很多局域超额完成,可这个超额完成是透支了后半年,甚至可能是明年上半年的业绩得来的。
从业务曲线看肯定不是条健康的曲线,一脚天上一脚地下的,显然公司领导和王为对这个业绩表现是有准备的,认为有动荡是正常的,要是这个事情很简单就能完成的话,也就不用专门招王为进来了。只是不知道公司高层对这样的业绩表现的容忍度极限在哪,三个月还是半年,或者一年?
徐非并没有被这些公司的纷纷扰扰打乱了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只是七月份他还是压了压代理商的进货,除了紧缺的货物,其馀都没进,代理商乐的如此,不用压库存,压资金可太好了。
渠道专员也给王鸿志他们打电话,问这个月进货为什么这么少,总之各有各的理由,肯定不会说是徐非不让进,这是他们和徐非之间的默契。。
徐非现在没有心思掺和公司这些破事,他的业绩在那放着,只要自己别跳,一时半会也不会招惹到他, 颇有点“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冷观云卷云舒”的意思。
现在徐非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和一附院的吴文斌拉上关系,这关系到以后徐非能走到什么高度,不同的圈层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是不同的玩法,要想实现阶层的跨越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徐非没有意识到如果他和沉知微能一直走下去,他很容易就进入另一个圈层里面,也可能意识到了,只是下意识的忽略掉。
徐非还是想自己稳扎稳打,哪怕慢一点也要把脚步走稳,免得一脚踏空。靠别人终究不如靠自己,自己可以把控的人脉才是真正的人脉。
靠别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人家能给你的,自然也能收回去。
那天沉知微之所以给他送卡,包括说的那些话,其实就是看出了徐非内心的骄傲,还有焦虑,只不过沉知微不会象小女生一样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来安慰他,只是用行动告诉徐非,沉家是沉家,沉知微是沉知微,在你的背后我会一直在。
徐非自然明白了沉知微的想法,也庆幸自己的运气,古人说“娶妻娶贤, 纳妾纳色”,如果妻既贤且美,那只能说你家祖坟冒青烟了。
正因如此,徐非才更想取得成功,好的感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不是像前世一样互相消磨彼此。
所以徐非对吴文斌异常重视,这是自己眼前能看到并有机会接近,将来可以走到高处的人,而且还是同一行业,也是将来自己可以进入另一个圈层的阶梯,虽然时间比较久,但现在的自己同样没有准备好,需要积累。。
李晓玲本来打算直接找郑勇宁或者吴文斌沟通下,觉得省事,最后肯定还是让和下面的人对接,唐文博哪有时间管这些事。
被徐非给制止了,跨过主管领导和下面的人接触是大忌,不管这个领导管不管事都一样,管事的自不必说,不管事的更要先打招呼,这是尊敬,也是规矩。
该走的流程就得走,不能光途省事。要不然你下面谈的多好,也能一言否决,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不过对唐文博说的让李晓玲和郑勇宁对接,而不是和吴文斌有点出乎徐非的意料。
徐非原来还琢磨着唐文博是不是知道吴文斌有个省吏部的“叔叔”,所以才安排吴文斌做病区的负责人,将来可以利用这条线,要知道省吏部可不是一般的部门,对他将来能否升任院长很关键。
唐文博怎么想的徐非不知道,但唐文博这么说,要是李晓玲再找吴文斌就名不正言不顺了,传到唐文博和郑勇宁耳朵里,就不是很好了,让你和郑勇宁对接,你自作主张是几个意思。
无形中给自己接触吴文斌就制造了障碍,不过徐非马上想了个主意,公司不是让推广高值的耗材吗,那让医生了解高值耗材的优势和提点就是应有之意,和唐文博再沟通下,希望可以在血透室和病区开两个科室会。
这次唐文博倒是没说什么,只是让李晓玲自己和科室现在的负责人沟通就行,他知道这个事情了。
药企和器械企业为了推广产品,开科室会是很常见的,一般15-20分钟左右,重点介绍自己产品的性能特点和临床适应症,临床优势等等,这也是最早药代出现的作用,就是给医生做新产品的介绍和培训。
医生其实是很欢迎这种时间短,效率高,针对性强的会议,医生不一定天天有时间或者渠道了解现在又出现了什么新药或者新技术,这种科室会其实是个很好的媒介。
只不过后来这种科室推广会慢慢变了味道,有的企业为了让更多的医护人员都听自己的介绍,会送些小礼品。后来企业还会给每个销售定任务,比如每个月最少两场科室会,大家为了完成任务后来发展到送咖啡,送盒饭,总之是五花八门,有一就会有二,慢慢大家就卷起来了。
本来很好的一个宣传媒介,最后演变成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过场,科室慢慢也不重视了,如果企业希望开,科室还得看看你送什么东西。或者就把会议时间安排到中午12点,开完会中午科室人员的盒饭就有了。
现在这个时间段,科室对科室会还是受欢迎的,但这不是徐非操心的点。
现在他需要一个可以快速拉近和吴文斌关系的机会,这种事情只要有了开头,后续徐非的办法就多了,所以这次徐非决定自己亲自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