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重天外,混沌之中。
地风水火激荡,恐怖撕扯力量,足以将大罗金仙湮灭。
而此时此刻,镇元子负手而立,所过之处,混沌气流荡开,开辟出一条路来,周围万丈,化作了一片真空地带。
“这便是圣人,掌控无上伟力。吾在大地之道的掌控,比之此前,强了何止亿万倍?
稍稍逸散出去的法力,便可抵挡住以前足以要了不少大能小命的混沌气流。”
镇元子环顾四周,扫过这一片无序的虚空,淡淡的道,“便在此处吧。”
旋即,镇元子头顶之上,地书悬浮而出,亿万玄黄之气垂落。
方圆亿万里内,如同沸水一般的混沌气流,顿时定住。
旋即,凭借对于大地之道的感悟,混沌之中,演化成一座座虚影。
同时,翻手之间,将麒麟印祭出,此宝号令万土,扩展开来,竟是化作了一方地基。
随后,镇元子周身圣人伟力勃发,引动大道共鸣。
以自身对于地道的感悟为根基,结合地书权柄,如同造物主一般,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定义规则。
这一方地界之中,他便是至高无上的造物主。
“此地!当有天地!”
旋即,玄黄之气汇聚。
清者上升,浊者下沉。
一座座宫殿,拔地而起。
“此地,当有山河!”
浩瀚混沌灵气奔涌而来,在镇元子眼前,演化出连绵神山,万蜒河流。
“此地,当蕴玄黄!”
地书之力,引动无尽玄黄气流,融入眼前这一方天地。
玄黄既来,使得眼前的道场,拥有厚重无比,晚发不亲的特性。
短短时光,一方道场,已然演化完成。
这一方道场,尤如一方世界一般,比之女娲宫更为稳固。
这道场中央,连绵不断的宫殿群。
最中间的宫殿之上,牌匾之上,书写大道神文—玄黄宫。
“成了!”
“哈哈哈,恭喜道兄,开辟道场成功。大地之道对于开辟道场之事,果然手到擒来,短短时间,便做成此事。”
红云感知到此事,化作流光而来。
“道场既成,日后道兄定要时常前来。否则——吾一人岂不寂聊?你我先庆贺一番!”镇元子热情邀约,与红云同入玄黄宫。
与此同时,妖族天庭。
一众妖族大能,凌霄殿中,无不激动,躬敬地看向一个小娃娃。
女娲娘娘成圣以来,首次派遣门人前来妖庭。
灵珠子手持女娲法旨,直面帝俊、太一,不卑不亢道:“女娲娘娘法旨,令妖族,立刻停止屠戮人族,不得有误。妖族、人族,乃是兄弟种族,应当携手共进。”
此言一出,天帝宝座之上,帝俊眉头一拧。
一众妖族大能,亦是如此。
尤其是帝俊,斩钉截铁回答道:“灵珠子,你且回禀娲皇。屠戮人族,取人族之血,抽人族之魂,是为炼制屠巫剑。
日后巫妖大战,若无此剑,又无娲皇相助,妖族必败无疑。此乃事关妖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乃大势所趋。
还恕帝俊,不可同意。还望娲皇,为妖族生死着想。”
“圣人旨意!岂敢不从?帝俊,你想造反不成?”灵珠子手持火尖枪,遥指帝俊。
东皇太一一怒,准圣后期威压瞬间将这小小灵珠子压的面色发白。
伏羲见此,向灵珠子道:“灵珠子,此事吾往女娲宫,给娘娘一个交代。”
随后,伏羲也不顾其他,带上灵珠子,去了女娲宫。
伏羲见女娲,叙旧之后,提起正事。
“妹妹,帝俊所言极是,你我恐怕无法令帝俊停手。为今之计,只能保护人族而已。
而且,你我添加妖族,借妖族气运修炼,欠下妖族大因果。即便是保护人族,也要假借他人之手。
再加之,你如今贵为圣人,受天道制约,更无法强行出手干预。”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女娲皱眉,随后目光看向玄黄宫方向,“镇元子师兄不久前立下地仙教,与人族气运相连。
再加之,西方大势,已成气候。我去请师兄帮忙,想来他必会答应。”
伏羲又道:“自然,不过此事需要双管齐下。地祖成圣,亦受天道制约。
无法亲力亲为,摩下做事,恐有难以领会之处。吾亦前往崐仑山,请三清帮忙,想来三清亦不会放过此事。
至于——你我在妖族欠下的因果,便由为兄一人来还吧。”
话落,伏羲没有多留,径直往崐仑山而去。
女娲心念一动,身影从女娲宫消失,再来之时,已然到了玄黄宫外。
镇元子感知到宫外来人,当即热情相邀:“稀客稀客!我这道场刚刚开辟成功,女娲师妹便到了。快快饮下这杯灵茶!”
女娲摆手拒绝,叹息一声:“实在无心饮茶。”
随后,她将妖族与人族之事,细细道来,说道:“此乃人族大劫,师兄立下地仙教,传地仙大道,享人族气运。与人族之间,因果颇深。
人族遭此大劫,气运大大受损,对于传播地仙教不利,亦会损伤地仙教气运。
须弥山已成大势,还请师兄派遣门下,护佑人族。”
镇元子闻言,点头应下:“师妹所言极是,即便师妹不言语,贫道亦会命西方护佑人族。
但正如帝俊所言,事关妖族生死存亡。西方虽有一定实力,但若是与妖族发生冲突,我又隐居混沌,妖族恐怕不会忌惮西方。
此事,吾等也只能尽力而为,无法强求。”
此言一出,女娲银牙紧咬:“此乃人族大劫,大劫啊!师兄——女娲所求不多,只需保住人族火种便可。”
“师妹相求,镇元子自当尽力而为!”镇元子应下。
女娲躬身郑重一拜。
旋即,女娲身影缓缓消失。
红云本就喜行善事,听闻此事,当即道:“道兄,吾这就回须弥山,安排门下之人。”
“善!道兄命吾等门下尽力而为便可。”镇元子话落,红云便消失不见。
另一边,崐仑山上,伏羲化作流光离去。
三清之中,太清老子紧跟其后,往首阳山而去。
三清只有太清老子模模糊糊,应下了伏羲。
至于元始、通天,以参悟大道为由,拒绝了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