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这个东西,不能百分百保证。越到后世越容易出现失真,但是走到了今日,大家其实都明白了。只能是旁敲推断,但是大事件能保证就足以了。
始皇帝身边的章邯、李斯、包括扶苏,甚至年幼的吕雉,都帮着提了不少东西。当然王晨也看了一眼,她提的是两大瓶的饮料。这吕雉…打小都精明啊?
别说她还真的看了这边一眼,然后又偷看了远处的吕雉一眼。她总觉得那个女人,似乎和她有关系。
始皇帝看着薄薄的秦史,他也看到了一边其馀的书籍,似乎都比他们的厚重:“今日得了店家不少东西,改日再来若能与明皇论证,想来也是妙事。”
朱元璋立刻说道:“能与始皇帝论政,必然有趣,那就改日见…”这两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还臭味相投了?
说着始皇帝等人搬着东西就准备离开了,吕雉上前想要说什么,可最终还是看着对方离去。反倒是张良上前拦住了萧何:“始皇…可否给韩国贵族一个体面。”
可以说后来的韩国复辟,反而是被项羽杀害了。项羽因为忌惮张良投靠了刘邦,而将韩成带到了彭城,随后就被杀害了。可以说成也张良,败也算是张良,最后韩国王室一脉绝嗣,张良也有一点责任。
至于后来项羽立下的傀儡,以及刘邦安排过去的韩襄王的庶孙韩信(不是兵家的韩信),这已经不算是王室一脉了。
始皇帝看着张良淡淡的说道:“六国王室一脉,朕何曾杀戮过?当年降了朕不曾杀过,何至于现在杀他们?”
说完始皇帝这一行人带着东西离开了,他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六国融合的问题。这个不解决,其馀都是镜花水月。
张良叹了一口气,看着身边的萧何说道:“相国…如若始皇帝改变了秦之暴政,恐怕这天下再无人与之抗衡了。”
“还有店家相助,扶苏公子更有…”张良只觉得头皮发麻,这秦朝得到了汉初的那群人相助,这简直就是如狼似虎一般。
王晨在一侧说道:“郡县制并不代表不能封王,封王也不代表不能执行郡县制。汉初那一帮人都是人才,如若能收百家为之所用,岂不是妙哉?”
汉武帝心中一动:“店家,如何百家都为所用?他们理念不和,如何能都用?”
“法家有法律,就专门根据民情和社会制定法律,儒家则是治民培养德行。墨家和道家乃是天然的科学家,这些人如若能为你所用,科技就会提升的飞快。农家自然不必多说,有他们在你们的种植技术会提升的飞快。”
“百家虽然理念不同,可都是你们的子民?为何不能为你们所用?正如六部各行其事…”
汉武帝眼神亮了一下:“六部?这是如何?”
“在隋朝之前一直都是丞相、三公九卿制度,到了隋朝之后变成了宰相,丞相的权利被削弱了。三省六部便是…”
投屏,投屏,自己解释个毛啊,图片只要列出来,把职权写出来。这些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可是中央集权大成的制度,当然缺陷也有好处也有。不过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在场的几个人,都是政治制度高度敏感的人物。这个列表出来,职权进行划分之后。他们就更加理解了…
随后王晨继续解释:“在明太祖之后,因为皇帝不是人人都身体好,也不是人人都精力十足,就出现了内阁…”
“在到了清朝…军机处…”
视频把这些东西介绍的很详细,详细到汉武帝都有了几分想要再次改动的念头。但是他又压下了这种念头,这种东西在现在是不能随便动的。他本身已经掌握了大权,更何况现在还在打仗。
所以说…六部可以划分,但是整体不能改。亦或者等战争结束,趋于稳定的时候在改革,至于吕雉和萧何、张良却开始思索了起来。吕雉觉得自己改动有点难,毕竟现在虽然掌握大权…
“盈儿…这个事情你们思虑吧。你做了…最起码也能有一代明君的称呼了。此事还需拜托相国、留侯相助…”
张良点点头:“太后,此事需要缓缓,届时可以让陛下和太傅商议,再由太傅提出…”
吕雉点点头说道:“这样…”
“母后…我和皇兄已经学会了汉字,可以看看后面的人才…母后可以提拔新的人才。”刘恒突然插嘴了一句。
吕雉心里一下就炸开了,张良和萧何都是老臣了,如若在用旧臣,那的确是不太合适。如若是新臣不仅仅是辅佐刘盈这几年,主要还是以后给汉文帝留下足够的人才。
萧何一愣,看着汉文帝不由得苦笑:“代王有远见…”
王晨看着刘恒说道:“人才既要发现,又要不断地培养,不然中间断代就会很麻烦。有眼光是好事,更利用改革提拔一批人形成制衡。”
如若是王晨,大概率也会用旧臣,毕竟顺手的事情。发掘人才培养人才这个过程很麻烦,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刘恒这么说大概率在提醒吕雉,新的人会忠于她和刘盈这一边。
如此在制衡原本的勋贵,以及其馀刘氏王族,这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手段。其次因为有史书这个过程会简单,其次刚才那些制度,以及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这让刘恒心中有了许多想法,但是有许多东西不明,他还是打算看看史书。
汉武帝看着远处的刘恒,这就是汉文帝的含金量吗?朱元璋看着汉文帝,在看一眼朱标。在想法上不得不说刘恒的确是年少聪慧。
“皇兄如若顺势开始小规模实验科举制,几年后人们熟识了之后,再开大规模推行…皇兄也会有贤明之名。先把下面举孝廉的人聚在一起,然后行科举分辨人才…”
吕雉点点头说道:“汉史你们带回去看…店家,留侯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可有办法?”张良还很年轻,以后还有许多事要做。
王晨看了一眼说道:“那留侯今日留在这里,下午我们去私人医院多花点钱去检查一下。”
吕雉点点头说道:“那我们带着东西回去吧。”
樊哙虽然只有一个人,可别说他可以拿很多东西。吕雉和刘盈也可以拿不少,萧何虽然年老可也可以扛一袋子种子。带不走的只能是下一次…
王晨看了一眼,提起一边的饮料,让最小的刘恒带回去。这玩意小孩子是没有抵抗力的,他看了一眼吕雉,然后就和王晨道谢,这才费力的跟了上去。毕竟刚才吕雉只是提了两小瓶…
可是王晨左右给他挂了两瓶,这对于八岁的孩子还是有点沉的。
看着刘恒歪歪扭扭的,王晨就觉得挺开心的。这孩子腹黑的很,但是那又如何呢?只希望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后可以过得好一点吧。
汉武帝已经扭头,在一边和朱元璋讨论起来了。对于王晨捉弄他祖父的事情,他只能是当做看不到。
“外戚在汉朝一直都是危害,且权利过大…但是那又如何?只要是人才就要敢用,科举自然是有科举的好处,但是你们那个时代书籍太贵了,后续需要大量印刷书籍。其次外戚要用,但是制度也需要防范。”
朱元璋也用外戚,在汉朝之后外戚的危害已经无限缩小了。汉武帝已经在一边听着了,卫、霍、以后的外戚也会很强大,所以有必要防范于未然。
看着吕雉也走了,朱元璋也起身说道:“店家,咱看了那本书,土木堡之变…真的如同书中所写?咱总觉得不对劲,但是又说不上来那里不对劲。”
朱元璋虽然暴怒于朱祁镇葬送了那么多明军,可是他更是懂得战争的人,也懂得土木堡和顺天府的距离,更懂得这其中的关系。也先能击败精锐的明军,最后却败给了残兵?
其次就是这个距离问题,总之这其中疑点重重。这差不多等于明朝由盛转衰的决定点了,其因素非常之大。
王晨想了一下说道:“我们后世的伟人曾经说过…明朝的前两位皇帝搞得还不错,剩馀的只有明武宗、明英宗做的还稍好以外,其馀的都不好,算是缺了大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很差劲,但是算不上昏庸。观其后来,算的上不错。但是因为我们后来网络发达,调戏居多,调侃的人多了,也就变成现在这个口碑了。”
“看一个皇帝的角度太多了,比如说从百姓们的角度看,从国家层面看,从大臣的角度来看,从敌人的角度来看、从皇帝做了什么事的角度来看。”
“真正看一个皇帝,就是看他做了什么。明朝从你开始,文臣和皇帝的关系就没有和谐过,到了仁宗时期稍显和谐,这也就导致朱棣不那么喜欢仁宗。”
“后来到了朱瞻基时期,本来他可以理好一切,但是时间太短了。兴许到了明英宗时期就爆发了呢?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他太败家了更是糟塌了大明。”
“但是也从他开始,明朝的文臣彻底放飞了…”
“不可否认啊,有些人是忠臣是擎天之柱…这种人很多很有魄力,这种人更应该看他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带来了什么后果…”
“不能只看高光时期,更应该看后续带来的影响。”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单单从文臣眼中看到的好坏,就过于片面了。当然百姓们闲聊乐呵一下,也无关紧要。”
“我这里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