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本厚实木札,封面为兽皮所制,题“青山手札”四字,字迹雄浑,威仪自生。
陈顺安上前取下手札,翻开主页,见其上以小篆工整书写,详载这位青山道人的一生见闻与修炼心得。
从手札中得知,大魏所处地域名唤“星月海”,与琉璃谷、紫霄宫、赤焰峰并列为四大板块,共同构成此方世界的修真版图。
此方世界名曰“玄皇界”,上古之时曾是修仙盛世,元婴、化神修士遍地,炼虚、合体大能坐镇,更有渡劫修士叩问仙途,尝试飞升。
然上古末期,一场席卷整个玄皇界的“神魔之战”骤然爆发,修仙者与域外魔族死战不休,战火蔓延四野,无数修士陨落,灵脉崩毁,天地灵气日渐稀薄,修真水平自此大幅衰退。
如今玄皇界修士最高仅至金丹期,已有万年无人能破境元婴。当年青山道人亦是得上古修士传承,方勉强突破金丹,却因灵气匮乏,难再精进,最终寿元耗尽,坐化于此洞府之中。
而灵植分类,远比陈顺安所想更为繁复。灵草本分凡品、地品、天品三品,每品再细分:下、中、高三阶。
下品灵草多生于寻常灵气浓郁之地,无需特殊环境滋养,生长周期较短,数百年便可成熟,功效单一,多用作炼制低阶丹药,或为高阶丹药辅材。
此前他以丹药兑换收集的凝气草、烈炎草等三四五六级灵草,不过是下品低阶之物,连中品灵草的门坎都未曾触及。
下品高阶灵草如“紫韵草”,需生于二阶灵脉之上,近千年方得成熟,
中品灵草需长于二阶及以上灵脉,生长周期逾千年,依属性与珍稀度分等,灵气精纯,功效强劲,可为中阶丹药主料。
譬如“凝神花”,需生于三阶灵脉阴寒之地,五千年方得成熟,能强识海、增灵慧,乃是金丹修士冲击元婴的必备灵草,一株中品低阶的凝神花,便价值数千上品灵石。
想来慕辰所言的凝神花,并非此等至宝,他约莫也不知真正的凝神花如此珍贵,大概率是相似的低阶灵草,仅能供练气修士突破筑基之用。
陈顺安继续翻阅,见手札所载:上品灵草多生于三阶及以上灵脉内核之地,需千年乃至上万年滋养,功效远胜中下品,一枚上品高阶灵草,足以令金丹修士疯狂争抢,甚至引发宗门大战。
灵草的等级越高需要生长的条件越苛刻,不是年份所能决定的,比如上品灵草如果生长在灵脉需要千年,那么生在灵气浓郁之地,便会不止万年,因为供养不上灵草的生长速度,所以年份只是按照最佳生长之地计算。
如“九转还魂草”,需长于四阶灵脉深处,万年方熟,能生死人肉白骨,纵使修士濒临殒命,服之亦可瞬间恢复生机,价值不可估量,堪称绝世至宝。
丹药分类亦甚繁复,自低至高分为凡丹、宝丹、灵丹、元丹四品,每品再细九品。
凡丹为最低阶,仅对凡人或引气期修士有效,炼制材料多为凡草或下品低阶灵草,如“补血丹”“健体丹”,流通于凡间或低阶修士聚集地,价值低廉,一枚凡丹九品的补血丹,仅值数块下品灵石。
宝丹为练气、筑基期修士常用之物,炼制材料多为下品中高阶灵草,需练气后期及以上丹师主持炼制。
陈顺安暗自思忖,自己从系统兑换的破镜丹、精气丹等,虽效果奇特,却仅属宝丹一品,胜在无副作用、见效迅捷,在同品阶丹药中堪称极品。
宝丹三品的“筑基丹”,乃是筑基期修士突破境界的关键,一枚便价值数千下品灵石,如今更是供不应求。
灵丹为金丹期修士所用,炼制难度极大,所需灵草皆为中品中阶及以上,且需金丹期丹师主持,辅以特殊丹炉与火焰,如“凝金丹”“炼金丹”,一枚灵丹一品的固金丹,便能令金丹修士的金丹愈发凝实,价值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下品灵石。
元丹则仅存于传说,据说能生死人肉白骨,助人瞬间破境,甚至可增寿元,却从未有人亲见,唯在上古古籍中留有零星记载。
手札中还录有诸多罕见灵草的特性与用途,诸如“幽冥草”生于阴寒之地,“赤阳花”长于火山之侧,乃是炼制火系丹药的内核材料;“冰心莲”藏于万年寒冰之下,能平复灵力暴动,是突破境界的绝佳辅材。这些知识,对陈顺安日后炼丹、寻觅资源,裨益无穷。
他还从手札中得知,古繁盛的玄皇界炼丹界等级森严,分为丹徒、丹师、丹宗、丹王、丹帝五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品。
丹徒仅能炼制凡丹,丹师可炼宝丹,丹师后期能炼灵丹,丹王擅炼灵丹,丹帝则是传说中的存在,能炼逆天元丹。
如今玄皇界灵气稀薄,丹师已属罕见,多数丹师仅能炼制中下品宝丹,能炼制灵丹者更是有价无市,望后世能重现前景。
陈顺安沉浸在手札所载内容中,心中震撼难言。
手札之下,尚有古时灵石等级详解:灵石分极、上、中、下四品,理论兑换比例为一比百。
然此这仅为市面之说,现实中以下品灵石为主流货币,其中绝无人以中品灵石兑换下品——纵使百块下品灵石,其灵气储量与纯度,亦远不及一块中品灵石,更遑论持传说中极品灵石的修士,岂会将其兑换为低阶灵石?
“好家伙!”陈顺安难得脱口一声惊叹,未料灵石之外,竟还有伪灵石之说。
目光扫过手札中对伪灵石的记载,他面上不禁一阵抽搐:“四品灵石之外,星月海更产‘伪灵石’。
此等灵石,多流通于低阶土着修士间,充作交易与修炼之用。
伪灵石与下品灵石兑换比例为一千比一,是以持有一块下品灵石者,断无可能换取千块伪灵石。
若以伪灵石修炼,这样的修炼灵力环境,注定突破筑基无望。”
陈顺安深知此前自身对修真界的认知浅薄,但不知竟如此浅薄,若非得此手札,不知还要在歧途上摸索多少时日。
将手札妥帖收好,他目光重落石台上的宝物,心中满是感激。
青山道人的这份遗泽,于他而言不啻于天大馈赠——系统虽能助他提升境界,可修真界的繁杂知识,若无师尊指引,着实难窥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