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天庭诸事,太极真人留下一道清气化身坐镇离恨天,真身化作一道虹光,须臾间便回到了道教祖庭——三清玄极殿。
一声清越钟响震动寰宇,三脉道钟同时共鸣。
钟声悠远,直抵洪荒各处。
只见:
玉清钟声如龙吟,清越激昂
上清钟声似凤鸣,婉转悠扬
太清钟声若鹤唳,空灵透彻
不多时,玉清一脉众仙率先驾云而至。
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道行天尊、云中子众人皆着八卦仙衣,头顶庆云,周身道韵流转。
接着太清一脉陆续到来。
玄都大法师气息内敛,返璞归真,看似寻常却暗合天道。
最后抵达的是上清一脉,金灵本尊闭关参悟大道,上清一脉暂时由无当圣母主持,无当圣母带领毗芦仙,金箍仙等数十位仙真,众人周身清气如虹,道行深不可测。
看得玉清、太清一脉众人暗自心惊——没想到上清一脉经历封神大劫,仍有如此底蕴!
清音回荡,祖庭内紫气升腾,地涌金莲。
功德可是好东西,众仙闻言,皆露喜色。
太极无量天尊端坐三清玄极殿,周身道韵流转,殿内紫气升腾,金莲绽放。
下方玄都、广成子、无当等一众玄门大能肃立听训,
教主目光垂落,声音如大道纶音,回荡于诸天万界:
第一戒:不显圣惑世;
第二戒:不立祠受供;
第三戒:不神通解厄;
教主屈指一弹,殿外一株枯梅突然开花,却转眼凋零:&34;强求者,终是虚妄。
三戒既立,凝成三道戒律真符,烙印在所有玄门弟子元神深处。
但凡违背,即刻道心蒙尘,修为倒退。
后来世称此三戒为——
混形隐真戒(藏相于俗)
无祀清心戒(不争香火)
随缘点化戒(不逆因果)
有诗为证:
点化只随缘法走,何须雷鼓震九霄。
此中深意,非等闲可知。
自此,道教在人间大兴。
众仙化身行走红尘,
或青衫竹杖,行医济世;
或褐衣草履,采药炼丹;
或芒鞋破钵,教化众生;
或蓑衣斗笠,耕读传家;
在终南山深处,常有道士结茅而居。
清晨吐纳紫气,夜半观星悟道。
山民们发现,自从听了这些道理,家中果然日渐兴旺。
洛阳城中,一位行医道士声名远播。
达官显贵求见,他反倒更愿与贩夫走卒闲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奇怪的是,凡与其交往之人,家中灾病自然消减。
江南水乡,有渔翁道士驾一叶扁舟。
捕鱼时总将小鱼放生,遇落水者必救,却从不收谢礼。
久而久之,整条江上的渔民都学会了这歌谣。
在如此教化之下,人间风气为之一变:
商贾交易,童叟无欺
官吏断案,公正廉明
农夫耕作,互助互爱
学子读书,明德至善
积德行善者日众,有仙缘者也渐渐显现。
道士们暗中观察,遇到,孝感动天者,授以《黄庭经》,舍己为人者,教以导引术,大公无私者,指点金丹诀
如此不过百年光阴,天界便迎来无数新仙。
有生前积善的贤者,死后魂归天界,成为仙民。
他们居住在三十三重天的下层天境,每日听经闻法,其乐融融。
有修炼有成的修士,功德圆满时天门自开,接引仙官亲迎。
这些修士飞升后,多在离恨天授箓,被授予各殿执事天职。
转眼间,三十三重天宫,七十二座宝殿,处处可见道家中人。
或执拂尘清扫云阶
或捧丹书往来各殿
或驾祥云巡视三界
或坐莲台讲经说法
凌霄殿上,玉帝看着新编的仙籍名册,不禁感叹:&34;道门教化,果然玄妙。
只见名册上金光闪闪,新晋仙官竟有八成出自道教门下。
而在离恨天兜率宫中,太极真人望着源源不断飞升的仙真,拂尘轻摆:&34;三千大道,终归自然。佛门东传之局,未必没有变数。
炉中金丹正到火候,紫气氤氲间,隐约可见未来种种变化
自此,道教大兴于人间。
天界仙班焕然一新,人间道德蔚然成风。
而那些仍在红尘中度化的道士们,依旧默默行善,不问功名。
真正的道化,从来都是这般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