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之后,沉言参加过酒局,
见识过不少能喝酒的女艺人。
其中最能喝的应该是李莲花!
一在某次由茅台赞助的活动中,成龙分享了一个关于李莲花的小秘密:她曾在一分钟以内,
拍《建筑学概论》的时候,她自己也说过“拍《风声》时承受的压力过大,有一场戏,实在有点难过,为了尽快找回感觉,她拿起旁边的白酒,一口蒙了一半,然后在微的状态下完成了拍摄一瓶白酒一口蒙了一半,居然还只是微!
好吧,莲花是东北人!
不过,热芭居然也这么能喝“你怎么不喝完?养鱼呢?”
“这是拉菲古堡的97年的酒,很稀少的,当然那要慢慢品!”
“拉菲?82年的拉菲?”
热芭道:“我不懂但这个酒好甜啊!”
“我不爱喝干红这个属于半干型的!”
“那为啥我以前喝的都很酸?”
“酒厂傻逼!
一开始中国普罗大众刚接触葡萄酒的时候,尤其是干红,干白,嫌它酸涩,很多人都干过红酒兑雪碧等操作。
葡萄酒从业人士一看那怎么行,我们的洋大人辛辛苦苦特地把葡萄酒里的糖分给剔除了才有了这么好的酒,你给我兑雪碧?必须批倒批臭,从民族到文化到人性批评一遍”
“啊?民族?文化?”
“你没看过类似的通稿?以前批评中国人不会喝红酒,一堆从文化劣根性这个角度出发的,比如什么中国人爱喝的白酒就是单纯地买醉啥的;或者中国人酒桌上拿红酒当啤酒来灌,也一样被批评劣根性,糟塌好东西。
与此同时呢,“普及红酒文化”呗,告诉你们为啥干红干白的好,越是旧世界的酒,才越高级,什么澳大利亚智利那些新世界的酒工艺都没那么好,就是便宜,入口偏甜,顺滑,然而好的葡萄酒就应该是酸的涩的,这样才有回甘云云但就是不肯改进工艺!”
说到这,沉言耸肩:“我是真不理解,正常的商业逻辑难道不是应该反过来嘛:中国消费者喜欢容易入口的、偏甜的餐酒,商家就想办法生产、销售消费者喜欢的,挣钱嘛,不寒。
但人家偏不,就是要念经:葡萄酒就得酸的、涩的才高档,容易入口、偏甜的都没品味巴拉巴拉你要是法国人这样念经是情有可原的,人家是正儿八经需要维持红酒的逼格,掌握话语权维持自己在整个行业的江湖地位。你们就一群二道贩子非要念经跟市场作对到底图个啥?喝个破酒不知道还以为是继承皇位呢这规矩那规矩的“那你怎幺喝了?”
“这又不是干红!”沉言接着道:“我前年去希腊旅游,顺便去了趟波尔多,他们根据我的口味推荐了这款—”
热芭端起酒杯,忽然想起了什么:“矣,你说,我要是把酒倒在这里,你会怎么办?”
“—倒在哪里?”
沉言抬头,然后看到热芭把酒杯放在胸前“”-听话,咱不弄那些,聊聊天可以不?”
热芭了看了看时间:“可现在已经快十点了—”
十点我靠,怎么才十点?
按照这半个月的规律,一般吃完晚饭八点,然后回到房间开始第一轮论战·
九点左右洗漱一番,然后忙各自的事情,十点半开启第二轮再然后是十一点半,再来一轮。
一日三餐!
必须要躲过去,沉言立刻想到了话题:“你没看热搜吗?”
热芭果然来了兴趣八卦比肉体带来的欢愉更让人痴迷!
“啥热搜?”
“冯晓刚讽刺王建林啊!”
很正常的事情,《东北民俗往事》这个题材已经不够刺激观众了。
放在星火工作室串行,最好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导演,顺便稳定跟院线的关系一一《东北民俗往事》这个ip,星火工作室负责制作,只投资20,剩下的都是各大院线掏钱。
至于《捉迷藏》,属于翻拍同名韩国电影投资方是自由鲸,导演叫陈舒,陆洋的编剧,这部戏也是陆洋监制猫眼给了不少宣传资源。
对比6000万的成本,《捉迷藏》最多只能算小有盈利一一新媒体版权+电视版权然后《我不是潘金莲》上映。。
嗯,发了个微博‘《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
确实排片低了对比一下耀莱的排片:
不过万达的黄金场次给了《潘金莲》37的排片!
比万达自己的亲儿子《勇士之门》还高,经常看电影的应该都会知道黄金场的重要性吧?
说实话,冯导这种碰瓷手段有点低劣!
然后一堆自媒体开始炒作‘派拉蒙法案”“
万达院线致力于打通电影的全产业链,形成拢断局面,如此,完全有可能导致影业业务倒逼院线排片沉言接着道:“我听说《我不是潘金莲》这部戏原本是万达的是杜杨买下的刘振云的影视改编权,杜杨、宋哥之前在万达,负责项目开发,后来,他俩离开,这个项目也被带走。不过当时的《我不是潘金莲》还没有形成剧本,大部分业内人士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文艺片”对待,
所以,万达也就没有管—”
“后来,随着冯晓刚接手,华宜兄弟入局,范小胖成为主演,《我不是潘金莲》显露出了文艺大片的卖相”
热芭疑惑:“大片?”
“一群明星加盟了!”
“那你说《我不是潘金莲》不好看?”
“确实不好看,女主角不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