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1:23,即蔚蓝小组刚刚给精神震荡器做完实验,(见106章)
地点: site--19 蔚蓝小组研究室
实验成功的兴奋感如同短暂的电流,在四人之间流转片刻后,很快被接下来的重任所取代。
冰喻四人带着那份来之不易的“187hz”珍贵数据回到了研究室,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紧张的氛围。
冰喻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将存储数据的终端连接至主控电脑,动作熟练而沉稳。
屏幕上瞬间铺满了复杂的参数和波形图,那些跳动的曲线和数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只有他们才能理解的秘密。
冰喻的目光在屏幕上来回扫视,继续说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根据这个最终阈值,反向修改精神震荡器的硬件和输出模块,让它自己能稳定发出这个频率的声波。
艾米丽一进门便迅速投入工作,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将关键参数整理成清晰的对照表。她的眉头微蹙,全神贯注的模样让人不忍打扰。
与此同时,李鸣正在清理实验台上那台被拆解过的震荡器,满桌子的零件被他小心翼翼地扫进一个不知从哪里掏出来的纸箱中。个纸箱,后面要考)
柒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向一旁的架子,取下一个精致的投影设备。
他将原始设计图纸投影在墙上,复杂的线路和模块标注顿时让整面墙变成了一张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地图。
柒霖用激光笔精准地点向图纸的声波生成模块,红色的光点在某个复杂的电路区域画着圈,\"精神振荡器发射模块的原始代码设计为了安全,刻意限制了这个声波发射模块的输出上限。
研究室内剩余的三人将目光齐齐转向墙上的设计图,空气中弥漫着专注的气息。
而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解锁,还要精准地定位到声波生成模块中控制频率和强度的具体元件。
说罢,柒霖看向艾米丽“艾米丽,精神振荡器的代码的分析工作由你负责。”
李鸣…算了吧,把工作交给他,还不如交给一条狗来干。
冰喻…他对代码略有涉及,但像精神振荡器这种复杂的代码他应该搞不定吧。
柒霖…把工作丢给顶头上司,是不想干了吗?
艾米丽思来想去,发现这会儿好像真的只有自己能胜任。毕竟作为小组的生物频率工程师,敲代码这种事是基本技能。
她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谁说生物频率工程师只能分析生物频率的?搞个精神振荡器频率对她来说也是信手拈来。
艾米丽看着朝她走来的李鸣,立刻警惕地伸出手掌:
工作迅速展开,冰喻与柒霖配合默契,就像经过无数次演练一般。
他们从装满了精神振荡器零件的纸箱中精准地翻出了几个看起来比较像声波生成模块的部件。
“谁把放在桌子上的精神震荡器零件全扫进纸箱里了呀?”冰喻说道“我一个一个翻差点没给我累死。”
“确实,我不记得我有发布将零件扫入纸箱中的工作安排”,柒霖开口。
“呃哈…对啊,是谁呢?”挠头,尴尬的笑了两声,内心:
谁知道那堆零件还要用啊?都在那摆两天了,真的没有人觉得那堆零件很占位置吗?
几人的动作流畅而高效,不一会儿就成功定位到了控制声波频率和强度的具体元件。
现在那几个关键元件正被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在灯光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光。
因为艾米丽明令禁止靠近,李鸣只能无聊地盯着桌子上的元件发呆,偶尔用手指虚空中比划着,似乎在想象着自己参与其中的样子。
她的电脑已经被各种数据线包围,那些线缆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电脑与那台完整的精神振荡器连接在一起。
冰喻他们使用被拆解的精神震荡器零件是为了更方便地找出声波生成模块中的元件,而艾米丽则需要往完整的精神振荡器中输入代码,因此必须使用完整的设备。
第一个困难很快出现:当艾米丽尝试将新的频率参数写入控制芯片时,系统报出了权限冲突错误。
接下来的操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稳定的手法。
艾米丽深吸一口气,从一旁的工具箱中取出一套精密的探针和调节器。她的手指微微颤抖,但很快就被强大的意志力控制住。
冰喻紧张地注视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流,随时准备报告任何异常。好了,达到临界点!
艾米丽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不敢分心去擦。
她的右手稳稳地持着探针,左手在控制板上微调着参数。准备就绪,321释放!
一道细微的蓝色电弧在接口处闪过,伴随着一声几乎听不见的电容充电声。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主显示屏。
错误提示消失了。
她的手指再次在键盘上飞舞,很快将187hz的参数组录入系统。识别了新数据!
冰喻刚开口解释,但看着李鸣那副模样,又补充道,\"但如果你要这么理解的话,那也没问题。
短暂的欢呼后,四人带着完成初步升级的精神震荡器再次返回实验室。
这一次,没有双鱼玉佩的加持,纯粹靠振荡器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检验设备自身的性能。
同样的位置,同样的人形标靶,同样的传感器布置。
一切就绪后,艾米丽的手指悬在启动键上方,看了一眼同伴们,得到肯定的点头后,按下了按钮。
震荡器发出了熟悉的低沉嗡鸣,但声音似乎比之前更加不稳定,带着细微的颤动。
观察区屏幕上的数值开始跳动,然而结果却让所有人的心沉了下去。
声波频率在142hz附近剧烈波动,强度甚至无法突破50大关,连稳定都做不到,更别提逼近187的致命阈值了。
屏幕上站点aic跳出的评估结果更是令人沮丧:
【当前输出强度】:判定为'轻微不适'
实验室里一片沉寂,只有设备运转的低鸣声在空间中回荡。
经过改进后的精神振荡器效果却不升反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之前的热情。
冰喻注意到李鸣的肩膀微微下垂,显然对这个结果感到失望。
柒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他调出刚才写入数据时的系统日志,\"你们看,虽然数据写进去了,但核心元件的响应速度和承载能力完全跟不上。
他放大了一处波形图,指着上面的异常波动说:
冰喻没有说话,他双手撑在控制台上,眉头紧锁。
失败了,但并非毫无收获。他们知道了此路不通,也验证了问题所在。这种认知让他很快从失望中恢复过来。
四人抱着再次沉寂下去的震荡器返回研究室,气氛虽然凝重,却无人气馁。
他们围坐在一起,借着图纸和实物,开始深入研究震荡器核心——次声波发生器的部分原理。
冰喻坐在电脑面前,不断滑动着鼠标滚轮,仔细查看着次声波发射器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
艾米丽翻阅着控制芯片的代码,寻找着代码与硬件之间的临界值。
柒霖与站点aic沟通查阅相关资料,而李鸣则俯下身仔细观察着桌上的各类元件。
“其实已经说出来了…”艾米丽白了他一眼。
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冰喻最终拍板:
思路一旦打开,后续的工作便变得清晰起来。
结合已有的数据和原始设计,他们专注于优化能量转换效率和频率稳定性。
键盘敲击声、绘图笔的沙沙声、以及低声的讨论再次充满了研究室,仿佛一首科技交响曲。
数小时后,当窗外天色开始染上黄昏的色彩时,一份全新的硬件设计图纸终于完成。
它并非彻底颠覆,却针对几个关键瓶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新型换能材料、优化的共振腔结构、以及新增的实时反馈模块。
冰喻将图纸文件打包,通过内部系统发送至站点工程部,\"剩下的,就看工程部同志们的手艺了。
站点内的照明系统柔和地亮起,预示着晚餐时间的到来。
研究室的灯被逐一关闭,四人说着话,脚步声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
窗外,夜幕终于彻底降临,但站点内依旧灯火通明,仿佛一座永不停歇的堡垒。
而他们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新的挑战和希望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