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
刘表渴望着与刘升结束这拉拉扯扯的不正当关系,然而真当刘升提出和解条件,他却不乐意了。
两百万石粮草对于荆州来说不算什么,不能说不算什么吧,那也是小意思吧:::当然前提是分期付款
刘升根本没有给这两百万石粮草加之一个期限,你有就给,没有可以慢慢给。
所以对刘表来说这不是个苛刻的要求。
他之所以发愁,在于主动向刘升低头,显得自已很卑微,简单说就是丢面。
更是觉得,若就这样与刘升和解,此后再继续联盟,那么将来很有可能荆州会以和平方式拱手让人。
荆州人惧怕刘升,又敬仰刘升,刘升对荆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刘表能不担心身后事吗?
可问题是!是你刘表本来就想着低头,怎么低下头来了,反而不乐意呢?有情绪了?
难道你向刘升求饶的时候,会没有这个觉悟?会没有这些顾虑?
或许是刘升对刘表太好了,太快答应他的和解了..以至于他竟然还有后悔之意?
“容我三思::::”
刘表暂缓与刘升的和解之议,只说先让我考虑考虑。
明明是你求着赶紧和刘升和解,现在你倒是考虑上了?
“刘景升好谋无断,当断不断:::竟还有侥幸心理?”
对此诸葛亮如此评价道。
刘表背刺南阳,意图观中原局势而谋大局,自然是好谋的体现,可面对刘升的反击,他步步皆尤豫无断以至于落得今日境地。
现在刘升都主动原谅他,他却还在尤豫?
这样的人成就不了大事呀!
“孔明士元元直觉得袁曹谁能胜出?”
刘升倒也不着急追着刘表要答复,而是邀诸葛亮庞统徐庶坐而谈论天下大势。
这就跟刘表抱有侥幸心理有关。
若袁绍击败曹操,则必威震天下,立马就能南下南阳,解刘表之危,刘表不就不用向刘升低头?
若曹操击退袁绍,其也必是伤筋动骨,无暇顾及南阳,则刘表只能坚决向刘升低头。
事实也正是如此,要是袁绍击败曹操,刘升必然得抓紧时间勒索刘表,然后赶紧回关中。
这也体现出刘升早期谋略关中的重要性,万一历史有变,袁绍成为中原霸主,那请问谁能抵挡?
几乎就是势如破竹,传而定天下!
真是一点也不夸张!非袁绍武力所向披靡,而是他必成为天下士族之人心所向,所以才说是传而定天下。
而关中却还能苟延残喘,保留一丝希望。
因为关中地理位置险要,在军事层面上来讲,能以一地而抗住天下之力。
更关键的是::::关西人不鸟袁绍。
刘备军的内部成分很纯洁,都是边僻武人,和失去政治地位的关西人以及流寓土人组成。
天然是与主导天下大势的关东大族有利益冲突。
这就是刘升的独到远见与悉细认知,世人只以为刘升是脑袋发昏,好好的徐州不要,淮南不要,南阳也不要
却偏偏要一个鸟不拉屎的关中?
殊不知刘升早就剖析清楚大世之争的基础逻辑,那就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你死我活。
明确自己该争取的集体,团结可团结的力量,还怕没有资本争霸天下?
就这说吧万一真让袁绍逐鹿中原,或许世人才知道刘升究竟有多了不起。
而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或也已经感受到了刘升的了不起,就在刘升问他们袁绍曹操谁能胜出的时候
三人恍然发现,早在四五年前,刘升弱冠之际,就已经料到今日之局。
恐怖如斯!
“我闻郭奉孝曾言袁曹十胜十败论,当时是不以为然的::
1
诸葛亮率先发表自己的内心看法,朴素而又真实。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流传的很广。
其目的不仅仅是策论本身具有一定独到见解,更多的也是,将此论宣扬而深入人心,提振曹操内部士气
正所谓成王败寇,正是因为历史上曹操赢了,所以才显得十胜十败论妙到毫癫。
要是袁绍赢了,那陈琳的为袁绍豫州文,恐怕都得写上中学课本
实则此时舆论风向,就是袁绍必定击败曹操,不管是从哪方面分析都是如此。
就算是从袁绍本人最不擅自的军事能力上,单看战绩也不一定比曹操弱。
袁绍不是没有打过胜战呀!能击败强敌公孙瓒,剿灭太行山诸贼就足以体现他的整体水平。
他也是有过临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经历,也抛妻弃子过,也不要命过!并非真是好谋无断,只不过比起曹操显得有些做大事而惜身而已。
人家袁绍现在真有大业能不惜身嘛不象你曹操刘备都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所以诸葛亮才说对郭嘉之论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不是看不起的意思,而是不置可否的意思。
你说的是有道理,但袁绍也能扯出属于自己的十胜十败论。
“不过鸿起能水淹樊城,曹公未必不能击退袁公?至少曹公决心是够的:
南阳刘升也在时刻关注着中原官渡局势,在座四人皆知,曹操已经算是非常顽强了。
八月相持官渡至今,今已十月。
曹操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可谓是如履薄冰,不断承受着袁绍花样百出的猛攻,如筑土山射箭,挖地道偷袭
袁绍甚至派韩猛深入敌后在汝南兴风作浪,一度打到许都附近。
曹操疲于应对,他多次写信给许都荀或,想要退出官渡回许都,我怕我挡不住袁本初呀!
荀或却严辞拒绝,让曹操不能后退,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
但其实曹操并不是真怕了而是故意向袁绍示弱,众所周知.许都朝廷官员多与袁绍暗通曲款曹操写信回家袁绍能不知道?
都走到这一步了,曹操还能怕的话,那真是毫无枭雄之气。
“孔明所言甚是,曹公实力不如袁公,却也能维持平手,一旦给他一个机会,必击溃袁公!”
庞统看问题的角度果然清淅。
“我观曹公,不是坐以待毙之人呀!”
曹操虽然抵挡得十分艰难,可不也让袁绍寸步难进?
正如诸葛亮庞统所言,曹操的决心绝对坚定,不坚定早就被袁绍吓得退回许都,再者观其履历,他也从来不是坐以待毙之人,必会主动尝试打破僵局逆转形势。
“袁绍兵多将广,但在关键时刻,这反而会成为麻烦。”
徐庶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袁绍是实实在在的有十万大军呀!
并不是谁都能指挥的了这么庞大的军队,人数过多也意味着军令不畅,将领太多也意味着意见不和·
一旦陷入持久僵局,这反而是不利因素。
曹操要是东拼西凑也能拼出个近十万兵马,但没必要::
其实在座者说的见解也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一样:因为他们也希望曹操能击败袁绍。
这样才能避免被袁绍一家独大,刘升灰溜溜跑回关中,从此以后缩在关中苟活
于大势上有利。
再者针对眼下,要是被袁绍赢了,刘升还怎么勒索刘表?
“我想胜负很快就会揭晓了:
刘升抬眼北望,似已看见乌巢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