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鲁褒(1 / 1)

光和七年的深秋,常山郡真定县的枫叶红透了太行山脉的余脉。

城南的赵氏宅院里,十六岁的赵嫣正跪在织机前,将最后一缕丝线穿过经纱。

案上的青铜镜映出她素色的襦裙,也映出窗外渐紧的秋风——那风里带着乱世的气息,像极了父亲临终前说的\"山雨欲来\"。

赵家原是真定望族,祖上曾追随汉武帝征战匈奴,传至赵嫣父亲这辈,虽已不复往日荣光,却仍保留着武将世家的风骨。

父亲赵昂是郡里的议曹从事,平日里教女儿读兵法、练骑射,常说:\"女子未必不如男,乱世之中,技多不压身。

这日午后,赵嫣正在后院练习枪法,忽闻前院喧哗。

她收枪回屋,见父亲正与几个戴头巾的汉子低声交谈,案上摊着一幅残破的舆图,上面用朱砂圈着\"巨鹿\"二字。

赵嫣应声而去,心里却已明白了七八分。

夜里,她听见父亲在书房叹气。腐败,民不聊生,黄巾之乱也是被逼出来的。

赵嫣躲在门外,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她想起父亲教她的《孙子兵法》,想起自己能拉开三石弓的臂力,忽然推门而入:\"爹,我不走。真定是赵家的根,女儿要留下来与您共守。

父亲看着女儿眼中的倔强,恍惚间想起亡妻临终的嘱托:\"这孩子有股韧劲儿,将来必成大器。

他沉默半晌,从墙上摘下一柄短剑——剑鞘上刻着\"保家\"二字,是祖上传下的遗物。

这柄'青萍'剑,你带着。将剑塞进女儿手中,\"记住,乱世之中,保全自身不是怯懦,能忍辱负重才是真勇。

三日后,黄巾军果然兵临真定城下。

城楼上,赵嫣穿着父亲改小的皮甲,与士兵们一同搬运滚石。

她看见城下的黄巾贼头裹黄巾,手持简陋的兵器,里面竟有不少面黄肌瘦的百姓,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

赵嫣张弓搭箭,却迟迟没有松开手指——那些人虽为贼寇,也是被逼无奈的可怜人。

赵嫣闭眼射出一箭,正中一个黄巾小头目的肩窝。

那人惨叫着倒下,周围的贼众顿时骚动起来。

她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手,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忍辱负重\"——有些时候,慈悲只会成为致命的软肋。

真定保卫战打了七日,黄巾军终因粮草不济退去。

城破的前夜,父亲为了掩护百姓转移,身中数箭,死在城门下。

弥留之际,他攥着赵嫣的手,只说了三个字:\"活下去。

安葬父亲后,赵嫣变卖了家产,带着十几个愿意追随的家丁,踏上了前往幽州的路。

临行前,她站在父亲的坟前,将青萍剑拔出半截,寒光映着她含泪却坚毅的脸:\"爹,女儿不仅要活下去,还要让赵家的名字,在这乱世中重新光耀。

中平五年的幽州,朔风卷着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

赵嫣牵着瘦马站在蓟县的城门前,看着\"渔阳突骑\"的骑兵呼啸而过,甲胄上的霜花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这是她抵达幽州的第三个月,姑母家已被公孙瓒征为军属,她则凭着一手好箭法,成了公孙瓒麾下\"白马义从\"的随营女眷,负责传递军情文书。

赵嫣整理好衣襟,快步走向中军大帐。

帐内灯火通明,公孙瓒正与诸将商议军情,案上的舆图标注着鲜卑与乌桓的部落分布。,公孙瓒指了指舆图:\"听闻你父亲曾在常山郡绘制过山川图,可知如何从渔阳奇袭乌桓的柳城?

这一问出乎赵嫣意料,却也正中她下怀。

她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的一处山谷:\"此处名为'断云谷',夏季山洪频发,乌桓人必不设防。若从这里出奇兵,三日便可抵达柳城。

帐内诸将哗然。女子懂得什么军事?严纲嗤笑道,\"断云谷根本无路可走!

她取过笔墨,在舆图上勾勒出具体路线,\"只需避开汛期,用羊皮筏渡过溪流,便能直插柳城后方。

公孙瓒看着她清晰的思路,又想起她父亲赵昂曾是北疆有名的地理学家,不禁点头:\"说得有理。严纲,你带三千骑兵,按赵姑娘说的路线行进。

严纲虽不服气,却不敢违令。

断云谷的行军比预想中更艰难。

谷内荆棘丛生,溪流湍急,有士兵抱怨不该听信女子之言。

赵嫣却沉默着拔出青萍剑,斩除挡路的藤蔓,甚至亲自试水深浅。

行至一处悬崖,她见士兵们畏缩不前,竟第一个攀着岩石爬了上去,在崖顶放下绳索。

严纲看在眼里,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娘,你这身手,比许多汉子都强。

三日后,大军果然抵达柳城近郊。

乌桓人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仅带着少数亲卫逃脱。

缴获的牛羊马匹堆积如山,严纲在庆功宴上,亲自为赵嫣斟酒:\"姑娘的智谋,严纲佩服。

公孙瓒得知此事,对赵嫣愈发器重,不仅上奏朝廷为赵家平反,还让她担任\"记室令史\",负责整理军中文书。

在白马义从的营地里,这个穿皮甲、配短剑的女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她能在帐中草拟檄文,也能在演武场弯弓射雕,连公孙瓒都常说:\"我麾下诸将,论心细如发,无人能及赵嫣。

初平二年,袁绍与公孙瓒在界桥大战。

战前,赵嫣根据俘虏的供词,绘制出袁绍军的布防图,指出其左翼是麴义的先登死士,战力最强,右翼则是新招募的流民,防备薄弱。

公孙瓒依计行事,果然大胜。

战后清点战利品时,士兵从袁绍的辎重营里搜出一箱书信,全是朝中大臣与袁绍的密函。

诸将都主张公开这些信件以打击袁绍声望,赵嫣却道:\"乱世之中,人心易变。不如将信件全部烧毁,示以宽容,或许能让那些摇摆不定者归附。

公孙瓒起初犹豫,最终还是采纳了她的建议。

消息传开,果然有不少郡县倒戈归顺。

这年深秋,赵嫣收到常山传来的消息:姑母已带着族人重返真定,重建家园。

她站在幽州的城楼上,望着南飞的雁群,忽然想起父亲教她的《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她想,这乱世的风雨再大,只要人心不散,总有云开月明的一天。

兴平元年,公孙瓒在易京修筑高楼,囤积粮草,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意进取。

赵嫣看着帐中堆积如山的文书,许多郡县的求援信都被搁置,心里渐渐生出忧虑。

公孙瓒却抚摸着新得的美人,不耐烦地挥手:\"我有易京楼,楼高十丈,粮可支三年,袁绍奈我何?

赵嫣还想再劝,却被严纲拉住。别再说了,将军近来只信卜筮之言。昨日他还让道士作法,说能让袁绍的军队不战自溃。

这年冬天,袁绍果然围攻易京。

赵嫣冒着箭雨登上城楼,见袁绍军在城外筑起土山,架设云梯,急得对守城将士大喊:\"放火箭!用滚石砸!

士兵们被她的气势感染,纷纷拿起武器抵抗。

激战中,一支流矢射中赵嫣的左臂,她咬牙拔出箭簇,用布条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

严纲带人赶来支援,见她血染征袍,急道:\"姑娘快下去休息!这里有我!

这是她们在界桥之战中用过的战术,严纲立刻领会,带着亲卫消失在地道入口。

赵嫣则登上望楼,用红旗指挥调度:红旗指东,箭雨便向东射;黄旗挥西,滚石便向西砸。袁绍的攻势竟真的被暂时遏制。

然而大势已去。

三日后,易京的地道被袁军挖通,高楼最终陷落。

公孙瓒自焚而死,死前望着火光中的赵嫣,忽然喊道:\"悔不听汝言!

城破的混乱中,严纲带着赵嫣和数百残兵杀开一条血路,逃往常山。

回到真定,赵嫣发现家乡已非昔日模样。

袁绍的部将吕旷在郡中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

她召集乡勇,又联络附近的黑山军余部,决定驱逐吕旷,重建秩序。

到了吕旷生辰那日,赵嫣让人扮成送贺礼的百姓,将兵器藏在礼盒中混入府衙。

夜半时分,她亲自带着五十名死士,攀墙而入,直扑吕旷的卧房。

赵嫣的青萍剑快如闪电,三招便挑落他的佩剑,剑尖直指咽喉:\"吕旷,你搜刮的民脂民膏,该还了!

府衙外的士兵见主将被擒,顿时溃散。

赵嫣下令开仓放粮,又张贴告示,宣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真定百姓奔走相告,都说\"赵家的女儿回来了,好日子要来了\"。

建安三年,曹操击败吕布,势力扩展到冀州。

他听闻赵嫣在常山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特意派使者前来招抚。

使者带来一封曹操的亲笔信,信中说:\"闻卿智勇双全,保全一方百姓,孤甚嘉之。若肯归顺,当表为常山太守。

她加强城防,训练乡勇,又与幽州的鲜于辅、渔阳的田豫联络,形成犄角之势。

曹操见招抚不成,果然派夏侯渊率军来攻。

赵嫣却不与他正面交锋,只是坚壁清野,派小股部队袭扰粮道。

夏侯渊性急,下令强攻。

赵嫣登上城楼,见曹军在城外列阵,忽然对身边的弓手们说:\"瞄准他们的鼓手!

鼓声一停,曹军的阵脚顿时有些混乱。

赵嫣趁机下令开城门,让严纲带骑兵冲杀。

如此反复几次,夏侯渊损兵折将,只得退兵。

他不再派兵征讨,反而送来粮草和布匹,说\"愿与卿共守北疆\"。

赵嫣明白,这是曹操的怀柔之术,却也乐得暂时相安无事。

她用曹操送来的物资重修水利,开垦荒地,还在真定设立学堂,教百姓读书识字。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人来常山求援,曹操也遣使希望她袭扰袁绍后方。

赵嫣召集诸将商议,最终决定按兵不动:\"袁曹相争,胜负未分,咱们守好常山,让百姓远离战火,便是最大的功劳。

她命人在边境设立关卡,严禁双方军队入境劫掠,又开放粮仓,接济因战乱流离失所的流民。

这年秋天,赵嫣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一本未完成的《治边策》,里面详细记载了如何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屯田、如何训练乡勇。

她捧着泛黄的纸页,忽然明白父亲的期望——所谓将门之后,不仅要能上阵杀敌,更要懂得守护一方安宁。

写完后,她望向窗外,真定的田野里稻浪翻滚,孩子们在阳光下追逐嬉戏,忽然觉得,父亲和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路过常山。

他特意召见赵嫣,见这位传说中的女杰虽已年过三十,却依旧目光锐利,举止沉稳,不禁赞道:\"孤原以为常山多骑士,没想到还有你这样的女中诸葛。

消息传开,常山百姓奔走相告,都说这是\"天遂人愿\"。

担任都尉期间,赵嫣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让豪强地主不能再隐瞒田产;设立\"义仓\",丰年储粮,灾年放赈,让百姓不再为温饱发愁;还组建了\"乡勇营\",农时耕作,闲时训练。

建安十七年的常山,已不见当年战火烽烟。

真定城外的稻田连成片,新修的水渠如银带缠绕其间,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笑声顺着风飘进城中——这是赵嫣治理常山的第十个年头,昔日饱经战乱的土地,终于长出了安宁的模样。

这年春天,曹操派来的使者带来一封密信,信中说河间郡爆发叛乱,袁绍旧部田银聚众数万,请求赵嫣出兵协助平叛。

严纲虽有疑虑,仍依计行事。

果然,田银的部下在河间劫掠时遭遇伏击,不仅粮草被截,还被乡勇们牵着鼻子在山谷里打转。

半个月后,叛军因饥饿溃散,田银被部下绑送官军,叛乱竟未费一兵一卒便平定。

曹操接到捷报时,正在铜雀台宴请群僚,听闻赵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举杯对郭嘉笑道:\"此女有汉初平阳公主之风,可惜生为女子。

消息传回常山,赵嫣正在学堂里教孩童们识字。

她放下手中的笔,指着窗外正在耕作的农夫:\"你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为求得温饱。

所谓'仁',便是让百姓能安稳度日,不必担惊受怕。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赵嫣却想起建安五年那个雪夜,自己带着族人躲在地道里,听着外面的厮杀声发抖的情景。

那时她以为,乱世中唯有刀剑能保护自己,如今才明白,真正的铠甲,是百姓心中的安宁。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召赵嫣入朝议事。

临行前,她将常山的政务托付给严纲,又将那柄\"青萍\"剑传给族中最聪慧的少年:\"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杀戮的。若有外敌来犯,便用它扞卫家园;若百姓有难,便用它斩断疾苦。

赵嫣拿起酒盏,望着窗外的护城河,缓缓道:\"铁甲生寒雪,旌旗映日红。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

诗句虽不华丽,却道出了她多年的治政心得。

曹操听闻此事,对这个不慕名利的女子愈发敬重,不仅下令减免常山三年赋税,还将她的《治边策》刊印成书,分发各郡县效仿。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汉称帝。

消息传到常山,赵嫣正在修缮父亲的坟墓。

这年冬天,赵嫣辞去官职,将都尉之位传给严纲的儿子。

她只是笑了笑,指着窗外正在织锦的农妇:\"你看她们织锦,经纬交错方能成纹。我这根'经线',也该让位于新的'纬线'了。

退位后的赵嫣,在真定城外开了一家学堂,教附近的孩童读书识字,偶尔也会给他们讲当年的战事,但更多时候,是讲如何耕种、如何织布、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

有老部下来看她,见她布衣素食,不禁感叹:\"当年那个跃马扬鞭的赵都尉,竟成了乡野先生。

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感念赵嫣治理北疆的功绩,追封她为\"常山郡夫人\",赐谥号\"惠\"。

诏书送到常山时,赵嫣已卧病在床,她让学生念给自己听,听到\"兴农桑,办教育,安边境,惠民生\"十二字评语时,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她的葬礼上,常山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有人带着织好的锦缎,还有人牵着自家的孩童——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创办的学堂里识的字。

送葬的队伍从真定城一直排到赵昂的墓前,哭声里没有悲戚,只有深深的感念。

多年后,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赵嫣立传,赞其\"以女子之身,守一郡之地,保万民平安,虽古之良吏,未能过也\"。

而在常山的地方志里,人们更愿意称她为\"赵先生\",说她用一生的光阴,在乱世的经纬里,织出了一片属于百姓的晴空。

真定城外的学堂至今仍在,堂前的老槐树下,刻着赵嫣当年写下的那句诗:\"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那个女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岁月里久久回响。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小生真不是书呆子 精灵:摆了几年罢,岂谓我平庸 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 七零娇宠:媳妇是电子大佬 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 神魔之念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恶魔,开局忽悠人类圣女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流氓修仙法力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