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潘淑(1 / 1)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兖州山阳郡钜野县的李氏庄园内,一声婴啼划破晨雾。

新生男婴取名李典,字曼成,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在儒学典籍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曹魏阵营中兼具智略与德行的传奇将领。

李氏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山阳望族,至东汉中期已形成\"耕读传家,文武兼修\"的门风。

李典的祖父曾任济阴郡丞,精研《春秋公羊传》,家中藏书逾万卷;叔父李乾则迥异于文人先祖,少时好游侠,善使强弩,熹平年间于钜野聚宾客数千人,形成地方武装。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乱。

时年十四岁的李典目睹叔父李乾率部归附曹操,开启李氏家族的政治抉择。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兖州空虚,吕布乘虚而入。

李乾在钜野遭遇吕布部将薛兰劝降,史载其\"裂帛书‘忠’字于胸,引刀自刎\",以死明志。

堂兄李整接管部众时,李典已随族中长者参与军事会议,常于地图前指陈攻防要略,令诸将惊叹\"此子有古良将之风\"。

建安元年(196年),李整病卒,十八岁的李典临危受命。

曹操抚掌称善,即日拜其为颍阴令,兼领部曲。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的兖州拉锯战进入白热化。

五月,吕布屯兵濮阳,其部将薛兰、李封据守钜野,互为犄角。

曹操率军攻钜野,吕布亲率五千精骑来援。

时李典初掌部众,奉命率千余骑绕后袭击吕布粮道。

凌晨时分,吕布粮队果然经此,李典以火攻焚烧粮车,继而率骑兵冲击,斩敌首三百余级,缴获战马二百匹。

此役不仅解钜野之围,更迫使吕布因缺粮退军,为曹操收复兖州奠定基础。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李典率部从征,负责攻略徐州北路。

十月,兵临彭城城下,吕布部将侯成据城坚守。

李典观察城防,见护城河冰面初结,乃于深夜命士卒以稻草铺冰,悄然登城。

曹操主力趁机入城,侯成被俘。

此战后,李典又率军连克萧县、相县,切断吕布西逃之路,最终促成下邳城破、吕布授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遣大将高览、张合猛攻曹军营垒,同时命别将韩荀率万人袭扰曹军西路粮道,企图截断许昌与官渡的联络。

李典临危受命,与程昱共掌水军,镇守孟津渡口。

时曹军粮草皆经黄河运输,韩荀于北岸设营,以投石车攻击运粮船。

建安七年(202年),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屡犯曹操边境。

曹操以夏侯惇为都督,于禁为先锋,李典为护军,率军三万南征。

九月,曹军进至博望坡,与刘备军相遇。

刘备见曹军势大,采纳徐庶之计,佯装败退,烧毁营地后撤至博望坡深处。

欲率轻骑追击。

况此道险狭,若贼设伏,我军必败。侯惇素轻李典\"书生用兵\",

夏侯惇率两万步骑追击二十里,果入埋伏。

刘备令关羽、张飞率伏兵从两侧杀出,以火攻阻断退路,曹军顿时大乱。

夏侯惇左冲右突,不得脱身,士卒死者相枕藉。

危急时刻,李典一面命部将乐进固守辎重营,一面亲率五千精骑绕道博望坡东侧,从刘备军背后突击。

此役曹军折损七八千人,唯李典所部伤亡不足百,曹操闻之,特遣使赐李典\"黄金五百斤,绢千匹\",并手书曰:\"博望之败,非战之罪,卿临危不乱,真良将也。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西征汉中,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合肥守军仅七千,主将为张辽、乐进、李典,而三人素存芥蒂——张辽本为吕布旧部,曾于兖州之战中射杀李典族弟李祢;乐进则因李典\"儒将\"身份屡加轻视,三人\"每会议,言语多相忤\"。

张辽持函犹豫,深知与李典不和,恐难协同。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军抵合肥城下。

张辽、李典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死士夜袭。

李典亲率二百锐卒为前锋,手持改良版\"神臂弓\",于距吴军大营百步外齐射,瞬间撕开缺口。

张辽率军紧随其后,直扑孙权麾盖,李典则分兵攻击吴军两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混战中,李典见孙权躲入高坡,急呼:\"贼帅在此!

士卒奋勇向前,几乎生擒孙权。

合肥之战后,张辽亲至李典营中致谢,置酒言欢。

乐进亦惭其往日倨傲,遣使送铠甲马匹。

李典治兵,迥异于曹魏其他将领。

遇有伤亡士卒,李典必亲至灵前祭奠,手书祭文,以儒家礼制厚葬。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之战后,李典收容流民万余人,于汝南设立\"屯田学舍\",使耕战之士亦能读书识字,时人称其部为\"儒军\"。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做出惊人之举——请求将家族部曲及治下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迁徙至邺城。

时曹操正着力削弱地方豪强,李典此举既表忠诚,又避免家族卷入兖州士族与曹氏的潜在冲突。

曹操大喜,亲至邺城东门迎接李氏族人,执李典手曰:\"卿此举,胜十万雄兵远矣!过程中,有族老埋怨\"背井离乡\",

其深明大义如此。

李典虽为武人,却与孔融、王粲等名士往来密切。

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李典驻军许昌时,常于府邸举办诗会,\"酒酣耳热之际,辄援琴鼓《广陵散》,音节清越,闻者忘俗\"。这种跨界交往,在重武轻文的曹魏阵营中独树一帜。

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合肥之战硝烟未散,李典突染重疾。

曹操闻讯,急遣华佗弟子樊阿前往诊治,然回天乏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李典病逝于合肥军中,时年三十六岁。

今壮志未酬,深以为恨。愿吾子祯以忠孝为本,勿慕荣利,勿竞权势,唯效犬马之劳于国家。

其子李祯年仅十岁,袭爵为离狐太守,曹操特命屯田都尉辅佐其治郡。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追念李典功绩,增邑至千二百户,并下《褒李典诏》:\"故破虏将军李典,蹈德冲素,有长者之风。合肥之役,舍私为公,其功至伟。可配享太祖庙庭,以彰忠烈。

此为曹魏武将极高荣誉,时人比之西汉周亚夫。

李典死后归葬故乡山阳,但其墓葬具体位置至今成谜。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曾于城北发现\"李典墓\",出土剑、印及《孙子兵法》抄本,然墓主服饰\"有儒雅之风,非武将形制\",故真伪存疑。

这一说法为李典的传奇人生更添神秘色彩。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李典与程昱、郭嘉同列一传,而非归入\"五子良将\",此中深意值得玩味。

在《三国演义》中,李典的戏份被大幅压缩,仅作为夏侯惇、张辽的副将偶露峥嵘,博望坡之战中\"谏言受阻\"的情节虽被保留,却弱化了其后续救援的关键作用。

这种艺术加工,实则是罗贯中为凸显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的叙事需要,却也导致后世对这位儒将的认知偏差。

真实历史中,李典的战略眼光远超普通武将。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他曾向曹操建议:\"荆州新附,民心未稳,孙权、刘备必相勾结。今宜先固襄樊,稳扎稳打,勿轻涉江湖险地。

可惜曹操急于统一天下,未纳其言,终致赤壁之败。

此谏若被采纳,三国格局或将改写。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病美人在生存游戏派发毒饼 大秦:九皇子生崽成瘾,赵姬乐了 我用矿泉水换稀世科技 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榷香令 泳道之外 太虚至尊 娱乐:我实在太想进步了 书中夏夜 锦心绣缘,农门王妃美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