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配件厂确定增加产能规划
午饭后,毕厂长喊着卞会计、夏保管和仲昆四人从会计室搬来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放在餐厅一进门的位置,当作临时讲台,把餐厅的凳子重新排列整齐,临时会场布置妥当之后,夏保管就跑到两个大车间,把所有工人召集到餐厅,开全厂大会。二十来号工人,三三两两地来到餐厅,在凳子上坐下,小小餐厅也坐得满满当当。讲台前的两把椅子,分别坐着仲昆和毕厂长。
大家坐定以后,仲昆先站起来,会场上原本的议论声马上就停了下来,他扫视了大家,声音沉稳有力:“这是我们建厂以来的第一次全厂大会,这次大会有两个议题,第一个是公布一下厂子的职务分工。第二个由我介绍一下咱们厂的办厂宗旨和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毕厂长,他是我们从金华东风齿轮厂聘请的专家型厂长,从事齿轮的研究和生产管理二十多年。下面由毕厂长公布由他经过这段时间考察推荐,并经董事会批准的副厂长名单。”
仲昆讲完后,毕厂长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展开任命书,他的声音在安静的食堂里格外清晰。
“任命夏颖同志为配件厂第一副厂长。”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起了阵细微的骚动。坐在后排的老夏师傅猛地直起腰,眼神直愣愣地盯着讲台,嘴角往下撇着,嘴动了动却没出声,只是重重吸了口烟。前排的夏颖,她原本垂着眼,听到自己的名字时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丝意外,随即又飞快地稳住神色。
“任命夏明山同志为第二副厂长。”
毕厂长念到老夏师傅的名字时,人群里的议论声更明显了些。
“哟,这俩人凑一块儿当副厂长?”“之前为了质检的事,他俩在车间吵得脸红脖子粗呢!”“厂里这安排,是想让他们互相盯着吧?”
老夏师傅听到自己的任命,重重“哼”了一声,把烟蒂往地上一摁,用脚碾了碾。他抬眼看向夏颖,眼神里带着点不服气,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背着手坐定了。夏颖深吸了口气,原本略带局促的神情渐渐沉了下来,双手不自觉地背在身后,摆出了几分干练的样子。
仲昆看着底下的动静,清了清嗓子开口:“让夏颖和老夏师傅搭班子,就是要发挥各自的长处。往后厂里的事,还得靠大家一起出力。”
接着他目光温和而坚定地望向全场员工。他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开启了这场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先是阐述着齿轮厂当前面临的任务,从生产指标到质量把控,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明了。谈到工厂规划时,他的话语中充满激情与希望:
“从前天开始,我们已经开三班了,11月,我们的产量能到4—5千个,年利润能达到100万元以上。这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明年我们要扩大产能,月产量要达到1万2千到1万5千个。年利润300万元。”
仲昆的讲话描绘出一幅配件厂蓬勃发展的蓝图。他的讲话简洁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落在员工们的心坎上。当他讲完的那一刻,掌声响起。
刚散了全厂大会的工人们陆陆续续地往各自岗位走。仲昆便朝着正收拾临时会议室的卞会计和夏保管,以及夏颖,老夏师傅摆了摆手:“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开个短会。”
办公室的木门“吱呀”一声关上,毕厂长和仲昆坐在靠窗的办公桌旁,仲昆敲了敲桌面:
“从今天开始以后每天早晨提前15分钟,开个调度会,安排当天的活、解决生产上的麻烦。”他目光扫过四人,开门见山,“今天先定一件事:三个车间的负责人,得有人挑头,也得跟着参加调度会。”
话音刚落,他先看向夏颖:“董事会让你任第一副厂长,不是没道理。你年富力强,就得挑重担,厂子的全面管理都交给你。给你三天时间,把规章制度拿出来,奖惩制度也得写进去,到时候调度会讨论通过,就在全厂公布。”
接着又转向老夏师傅,语气放缓了些,“夏师傅您年岁大了,不用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主要帮我和毕厂长出出主意、办些要紧事就行。说到底,大家都是为厂子干活,职务越大,担子和责任就越重。”
这番话听着像是一碗端平的和事佬话,夏颖和老夏师傅的脸色却都微妙地变了——厂里的副厂长本就没有“第一”“第二”的说法,仲昆这一强调,反倒把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摆到了明面上。
没等屋里的气氛冷下来,仲昆便引着众人讨论车间负责人的人选。磨工小尚技术过硬、性子沉稳,机加工车间的担子自然落到他肩上;精密铸造车间的活精细,夏颖的徒弟小于跟着学了三年,手艺扎实,由他负责也合情合理;最后说到中频炉车间,众人都看向老夏师傅,仲昆便拍了板:“这车间还得劳烦夏师傅兼着,有您在,大家都放心。”
散会时,仲昆叫住正要出门的夏颖:“你留一下,我再跟你说两句。”待其他人走后,他压低声音,语气里多了几分“坦诚”:
“董事会让你当第一副厂长,一是因为你帮毕厂长抓厂貌的成绩,全厂都看在眼里;更重要的是,你提的扩大产能的建议,有远见。下一步你抓好厂规厂纪,将来工人多了,得靠制度管。但是重点还是抓扩大产能,把车间整顿好,机床增加上去。”他顿了顿,补充道,“卞会计帮你起草了份规章制度,我一会儿让她给你,你参考着改。”
夏颖点头应下,转身往会计室走去,她没多想这份“草稿”的来历——此刻仲昆心里清楚,卞会计手里的规章,是他前几天偷偷从齿轮厂抄来塞过去的,不过是想让夏颖更重视卞会计罢了。看着夏颖的背影消失在会计室,仲昆心里盘算着:得趁这功夫去车间找毕厂长要扩大产能报告,然后好“遛之大吉”,把接下来的事都交给夏颖去推进。
从毕厂长那里拿到报告后,仲昆驾车回城里去了。
办公室外的车间里,已经传来了机器启动的轰鸣声,新的调度会制度,就从这个清晨,悄悄扎下了根。
仲昆踏着晚饭后的余温,轻叩岳父书房的木门。门内没有应声,只隐约传来紫砂壶盖轻合的脆响,他便推门而入。
岳父正临窗而坐,指间的紫砂壶润得发亮。见仲昆进来,老人未起身,只抬了抬下巴,指了指桌旁的梨花木椅。仲昆落座时,顺势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装订整齐的报告,双手递到岳父面前:“爸,这是配件厂扩大产能的详细方案,下午刚开过全厂大会,我跟您说说情况。”
他的汇报从车间现有产能的瓶颈,讲到工人对添新设备的期待,连会上老技工们提的细节都一五一十道来。岳父没插话,左手端着壶沿轻轻转着,右手捏着报告逐页翻看,目光在设备清单与车间改造图上反复停留,偶尔在纸面敲出轻响。
等仲昆的话音落下,书房里只剩茶沸的微声。岳父终于抬眼,手指点在报告里的设备明细上:“要加2台滚齿机、2台珩齿机,再添2台微型车床——这一整套投下来,得多少钱?”
“这次不选南京的机床,”仲昆往前凑了凑,“我爸订了沈阳的货,4台设备算下来266万,比南京的能省出10万。质量还更好,尤其是珩齿机,配的金刚砂磨轮,效率能提15。微型车床顶多2万,设备这块30万绝对够。”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夏颖还提了个建议,把翻砂旧车间的西南角修一修。那地方漏雨,她想在里头隔几道壁子,换了门窗再刷遍墙,花不了一万块。修完改成成品库,把原来的材料库挪过去,倒出的地方正好做加工车间办公室和检测室。毕庶模也赞成这个方案。”
岳父端起紫砂壶抿了口茶,忽然笑了:“这个夏颖,是个人才。这些点子,比你想得周全,倒有你父亲当年的影子。”
他话锋稍转,语气沉了沉,“毕庶模是个书生,懂管理却少点实务经验,但他能起用夏颖,也算补了自己的短,算明智。”
岳父把报告往桌心推了推,在“投资回报预估”那页按了按:“这计划可行,不用砸大钱就能见效益。你亲自跑一趟配件厂,让他们马上动起来。”他抬眼看向仲昆,眼神里带着稳劲,“要是资金周转不开,要么咱们再加投,要么就去申请笔贷款,别耽误了工期。”
仲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直起身应道:“好,我明天一早就过去。”
岳父点点头,重新拿起紫砂壶,茶盖掀起时,热气裹着茶香漫开来。
清晨的车间尚未完全褪去沉静,一场聚焦生产核心的调度会已准时开启。会议由仲明主持,议程围绕中频炉搬迁改造与蜡模车间扩能两大关键任务展开,内容紧凑、直击问题核心。
会议伊始,仲明率先聚焦中频炉重整进度,老李师傅详细汇报了现场情况。目前中频炉已搬迁至原珩齿机位置,玉良昨日已将电缆运送至现场,今日可完成穿管接线工作。但当前核心瓶颈在于电力供应——变压器容量不足,若叠加15台机床的用电需求,第二台中频炉无法启动。对此,玉良建议紧急申请增容,优先申请一台400千伏安变压器以满足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新中频炉不仅炉体更大、能耗更低,经简单改进后一炉可浇筑3个沙箱,产能预计提升30。老李师傅补充道,待新炉正常运转后,他们将同步推进旧炉整修,待增容完成即可实现双炉并行生产,进一步释放产能。
随后,蜡模车间的小白接棒汇报。车间扩能的首要需求是操作台,昨日已联合张师傅完成车间规划,金生今日将运回材料,预计2天内可完成案子制作。针对“日产800个砂模”的目标,当前需新增6名工人。小白主动推进人员招聘,上周日走访老翻砂厂时,抓住其工人因工资问题流失的契机,初步选定2名熟练工,约定下周到岗;剩余4个岗位则建议从本村招聘,女工也可以,既可满足用工需求,又因无需安排宿舍而减轻厂里的后勤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永明准备发言时,仲明果断打断并说道:
“你的事咱俩单独谈,先散会,让他们先回去。”简短一句话既保证了当前核心改造任务的快速落地,也体现了对会议节奏的精准把控,确保一线人员能及时返回岗位推进当日工作。
整场调度会以问题为导向,既明确了中频炉电力增容、设备改进的关键节点,也敲定了蜡模车间的硬件搭建与人员招聘方案,为后续生产能力提升打下基础。
开会的人群刚从办公室散去,永明便转向仲明,语气急切:“18号那30个学员要进场,所有人都得住宿舍,这两天必须把住宿的事敲定,床也得提前预备好。”
他一边回忆一边细细说明:“我昨天特意清点了东北两排能当宿舍的房子,一共9间,现在已经用了6间,就剩3间空着。30个人住,至少得7、8间才够,床的话最好准备15个上下床。前些日子招工的时候,我已经跟家具厂打过招呼,今天再去落实下进度。”
话锋一转,永明又强调起关键问题:“但眼下最要紧的是找杨村长,得从村里先租几间房子,最好是能凑成一个大院,人集中在一块才好管理。”
仲明听完,猛地一拍脑门,懊恼地说:“嗨!12号我父亲刚回来那天开会,我还专门提过宿舍的事,要不是你今天说,我早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当即定了主意,“我现在就去找杨村长,把租房和招工这两件事一块办了。你那边把床的事落实好,咱俩下午碰个头,再合计后续的细节。”
说罢,仲明也顾不上那么多,转身便朝着村西头杨村长家的方向快步走去,永明则拨通了家具厂的电话,两人各自忙碌起来,为30名学员住宿的问题,抓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