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非的小脸瞬间绽放出惊喜的光彩,几步就跑到张曼玉身边,声音清脆又带着点激动的小颤斗:“aggie姐,您好!我超级超级喜欢您演的电影!特别是《甜蜜蜜》和《花样年华》!能麻烦您给我签个名吗?”她变戏法似的从随身的卡通小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笔记本和笔。
张曼玉也惊讶于眼前这个女孩的美貌和纯净,她细细打量着刘奕非,眼中流露出真诚的欣赏,温柔地笑着接过本子和笔:“哇,你好漂亮啊!当然可以签。来,我们去那边安静点的地方,别打扰大家工作。”
她自然而然地牵起刘奕非的手,把她带到了稍远一点的休息区,两人很快便轻声细语地聊了起来
吴忧目送她们走远,这才迈步走向片场内核局域,来到正全神贯注盯着监视器中构图的张一谋身边。
张一谋又快速交代了摄影指导几句,才直起身,揉了揉因为长时间专注而有些发酸的后颈。他从旁边助理手中拿过一份分镜头脚本,递给吴忧:“给,看看这个。一会儿有空再带你去机房看看之前拍的一些素材。”
吴忧的导演才华和摄影功底,他是非常推崇的,也想听听这位师弟对自己这部转型之作的看法。
吴忧接过脚本,直接翻开最上面几页,上面用铅笔或水笔画着精细的构图标意,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镜头运动、景别、光线要求。
这几页显然是今天要拍摄的重头戏内容。吴忧的目光在脚本和现场实景之间快速来回移动,他走到主摄像头的位置,弯下腰,通过取景器观察着导演要求的画面,同时脑海中飞速进行着计算和仿真。
片刻后,吴忧直起身,走到张一谋身边,指着脚本上秦王宫大殿内景的构图,以及现场悬挂的满眼绿色帷幔:“师兄,这个场景你这大量的强烈对比,还有刻意压暗的光线处理…是想用这种极端化的色彩和明暗对比,来实现类似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张一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又流露出更深的意图,他拍了拍吴忧的肩膀,声音洪亮:“不止!色彩在我这里,不仅仅是氛围营造和美学表达,它更要承担叙事的功能!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故事版本,甚至是不同的情感和谎言。红、蓝、绿、白、黑…每一种颜色都在说话。”
吴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理解张一谋的野心,但同时也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他没有立刻评价,而是伸手要了一份完整的剧本,走到旁边一个暂时空置的道具箱上坐下,快速翻阅起来。
他翻页的速度极快,十几分钟内就把握住剧本的内核脉络、结构以及细节。中最终成片的《 》略有不同,一些情节铺陈和人物台词显然在后期剪辑中做了调整或删减。
就在吴忧合上剧本,将剧本内容和分镜头脚本在脑中初步融合之际,现场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副导演拿着喇叭开始清场,演员们纷纷进入状态,开始进行走位排练。
秦王宫大殿内,像征着赵国的绿色帷幔森然垂落,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气氛。今天拍摄的,残剑与飞雪联手杀入秦宫的高潮段落,飞雪在大殿外阻敌,残剑则突破重围,进入大殿与秦王展开最后的对决。
拍摄过程极其繁琐复杂。因为涉及大量的、需要高度技巧和体能的武打动作,两位主演无法完全亲自完成所有高难度动作,必须依赖专业的武行替身。
这就意味着,每一个镜头的切换、每一次替身的衔接、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都需要导演、摄影、动作指导、剪辑师进行极其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稍有差池,就会穿帮或破坏节奏。
吴忧静静地站在张一谋的导演椅斜后方,象一个无声的观察者。他看着张一谋时而凝神盯着监视器,时而快步走到摄像头旁,亲自指导摄影师杜可风对机位角度、推拉摇移的节奏进行微调。
时而又和动作指导程小东激烈地讨论某个动作分镜如何用镜头语言呈现得更具冲击力。张一谋的每一个决策都凝聚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然而,在吴忧眼中,这种“传统”的创作方式,效率还是太低了。他这位开挂选手,双眼本身就是最精密的取景器,目光所及,脑海中的ai瞬间就能完成三维空间建模,光线仿真,焦点追踪,并根据他个人的美学偏好,在万分之一秒内推演出数十种可能的拍摄方案,并自动筛选出最优解。
这种“所见即所得”、“所想即最优”的能力,是张一谋凭借肉眼观察、经验判断和艺术想象力一点点“磨”出来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吴忧甚至能清淅地“看到”,张一谋在查找某个镜头最佳角度时,尝试了至少七八个位置,才最终确定下来,而这在吴忧的“眼”中,可能只需要瞬间的扫描和一次仿真计算。两者的效率差距,恐怕十倍都不止。
整个下午,庞大的剧组,耗费了数个小时,动用了数十名工作人员和演员的心力,最终只完成了残剑闯入大殿,与秦王进行短暂交锋这一场戏的拍摄。
一直到夕阳下山,光线暗淡时,张一谋才喊出了那声“cut!今天收工!”片场紧绷的气氛才稍稍松弛下来。这,才是一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电影巨制应有的、正常的拍摄节奏。
张一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走到场边拿起保温杯喝了一大口水,然后看向一直默默旁观的吴忧,眼神带着征询:“怎么样?剧本和分镜都看过了,现场也跟了。老实说,给我提点意见?好的坏的都行。”
吴忧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监视器前,快速回看了几条下午拍摄的主要镜头素材。沉吟片刻,才开口道:“师兄,我们先抛开剧情逻辑合理性那些争议不说,单说这影片的节奏感。”
他指着监视器上刚播放完的一个长镜头,“你看这里,秦王和残剑的对峙,镜头在两人之间缓慢推拉,后期再配合长音,意境是有了,情绪也到位,但是…太‘沉’了,信息推进太慢。”
“这更象是你以前拍《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那种文艺片的叙事内核和节奏习惯。》,你定位是商业大片,它需要更明快,更紧凑,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节奏来抓住普通观众,尤其是开场和中段,需要更强的戏剧张力和推进力。”
张一谋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和了然:“唉…果然如此。其实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自己也隐隐有这种感觉了。”
“剧本结构本身就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铺陈和空间,加之我对画面,对意境的执念…拍着拍着,这节奏就有点拉不住了。现在木已成舟,大框架、主要场景都拍完了,想大改基本不可能了。”
他拍了拍手中的保温杯,象是在拍打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把色彩、画面、动作场面这些方面做到极致,用视觉奇观去弥补了。”
吴忧理解地点点头,宽慰道:“师兄你也别太纠结。就这么拍吧!虽然节奏上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商业片节奏,但‘罗生门’的结构本身就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思辨性,足够吸引一批观众。”
“再加之你这铺天盖地的色彩美学,塞外的磅礴外景,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还有这样的顶级阵容…票房绝对不会差。”
“你刚才说‘抛开逻辑不谈’,”张一谋忽然话锋一转,眼中带着一丝好奇,“现在能谈谈那‘逻辑’了吗?我看你当时表情有点玩味。”
吴忧闻言,忍不住失笑出声:“哈哈,师兄,这都拍到这份上了,你还琢磨逻辑干嘛?电影这东西,尤其是这种带有强烈像征和浪漫色彩的武侠片,为了主题表达和视觉奇观,牺牲掉一部分现实逻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张一谋被他这“躺平”式的逻辑逗乐了,摇头笑道:“你倒是想得开!心态比我松弛多了。”
两人正说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只见刘奕非象只欢快的小鹿般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小脸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
她先是有模有样地对着张一谋微微鞠躬,脆生生地喊了声:“师兄好!”然后立刻转向吴忧,一把抱住他的骼膊,声音里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吴忧哥!你看你看!aggie姐给了我好几张她的签名照,有《阮玲玉》的,有《花样年华》的!”
“我们还一起合影了呢!最棒的是,我刚才偷偷去服装间,找老师借了一套戏服换上,aggie姐也换上她的‘飞雪’戏服,我们又合了好多影!我穿着古装呢!好不好看?”她叽叽喳喳地说着,像只快乐的小鸟。
被她这纯粹的快乐感染,张一谋和吴忧脸上都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刚才关于电影节奏和逻辑的严肃讨论也暂时搁置了。
张一谋看着眼前这个穿着现代羽绒服却仿佛自带古韵的小姑娘,心中一动,笑着提议道:“奕非,看你这么喜欢片场,过两天我们在秦汉街拍书馆那场戏。那场戏需要很多不同年龄段的赵国书馆学徒当背景。你想不想也来客串一下?演其中一个小学徒?”
刘奕非的双眼瞬间瞪得溜圆,仿佛有星辰在里面炸开,声音都因为激动而拔高了一度:“真…真的可以吗?师兄!我真的可以在您的电影里露脸?”
“师兄,你这…这丫头现在连表演课都没正经上过几天,让她上去,别回头坏了你精心设计的整体氛围。”他深知张一谋对画面构图的苛刻要求,一个不合适的背景人物都可能破坏整场戏的意境。
张一谋摆摆手,很是豁达:“没事!放心!不是什么重要角色,就是背景板里众多埋头写字、或者研磨、或者搬竹简的学徒之一。让她感受一下气氛,挺好的。就当是体验生活了。”
话说到这份上,吴忧也不再阻拦,点点头:“行吧。那正好,这两天趁着有空,我教教她古代人坐卧行走,起码姿态上别太出戏。”
“好,就这么定了!”张一谋心情愉悦,招呼道,“走,忙了一天,都饿坏了吧?去吃饭,今天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