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啊啊——!!!!”林直接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发出了近乎破音的尖叫,之前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夺眶而出,但这一次,是极致的喜悦!
双黄蛋!
吴忧缓缓站起身,准备整理一下衣着。格林已经扑了上来,搂住他的脖子,火热而颤斗的唇瓣不由分说地印在了他的嘴唇上!
吴忧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一手揽住伊娃纤细而柔韧的腰肢,深深地回吻了过去。闪光灯在他们周围疯狂闪铄,记录下这极具话题性的一幕。
好不容易,两人的唇瓣分开,伊娃脸色绯红,眼神迷离。
吴忧再次坦然接受。
吴忧却还在台下,与两位美丽的女演员上演着“左拥右抱”的香艳戏码。
周围的人,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都发出了善意的大笑和起哄的口哨声。没有人催促他,大家都在用力地鼓掌,为这位年轻得过分的天才导演,也为这幅洋溢着青春浪漫的生动画面。
终于,吴忧放开了脸色羞红却笑意盈盈的玛丽娜。林奇拥抱,然后又与激动得眼圈发红的阿兰·德龙重重地抱了一下。
然后,他才在万众瞩目之下,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过道,走向那片属于胜利者的光芒。
轮到吴忧了。
他一只手握着金棕榈奖杯,站在麦克风前。台下是无数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有赞赏,有羡慕,有审视。他微微一笑,那笑容自信还带着一点张扬。
掌声渐渐停息。
吴忧开口道:“谢谢,谢谢戛纳电影节,谢谢评审团给予我和我的电影如此崇高的荣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剧组的方向,带着一丝调侃:“我想,今天晚上,我和南尼大概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两个人了。但是,仔细想想,我可能比他还要更幸运。”
他故意停下来,慢悠悠地说:“因为,他只有一座金棕榈,而我……”他伸手指着自己的嘴唇,“……我还收获了两位绝世美女的香吻。这恐怕是任何奖项都无法赋予的美好体验。”
“哗——!!”
台下瞬间爆发出比刚才更响亮的掌声、笑声和口哨声!林更是大胆地站起来,朝他抛来一个飞吻,引得镜头又是一阵追逐。
吴忧哈哈一笑,继续他的感言,语气变得更加认真:
“这是我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能够在戛纳,这个世界电影的殿堂,获得至高无上的金棕榈奖,我感到无比的荣幸,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很多人称呼我为‘天才导演’,”他耸了耸肩,“对此,我其实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众人好奇地倾听。
“我觉得,”吴忧一本正经地说,“我不仅仅是一名天才导演,同时还是一名被严重低估了的天才摄影师!”
“哈哈哈!”台下被他这突如其来的“自夸”逗得前仰后合。奇更是拍着大腿笑个不停。
“但是,来到这里,在戛纳,我收获了远比奖项更珍贵的东西。于佩尔女士神乎其技的表演,她的演绎让我深深着迷,甚至为之倾倒。”镜头适时给到了台下的于佩尔,她正含笑看着吴忧。
“我之前就跟她说过,我决定了,早晚要甩掉阿兰那个总是碍事的老家伙,”德龙的方向努了努嘴,阿兰则配合地做出一个愤怒又滑稽的表情,“总有一天,我一定要和她合作一次!当然,到时候肯定不会忘了带上我们美丽的伊娃和玛丽娜。”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和笑声。于佩尔在座位上,笑着抬起手,比了一个“ok”和“说定了”的手势。
“电影是一门充满魔力的艺术,我爱它,深入骨髓。这座奖杯,对我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会带着对它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谢谢大家,谢谢戛纳,谢谢我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
他的感言,真诚而不失幽默,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少年得志的锋芒。
随后的闭幕式晚宴,成了一个巨大的庆祝派对。吴忧和他的《色戒》团队无疑是当晚绝对的中心,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制片商和媒体团团围住,祝贺、攀谈、邀约络绎不绝。
吴忧应对得体,既不卑不亢,也保持着必要的礼节。但他能清淅地感受到,周围人看他的眼光,已然不同。如果说之前是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新锐导演的欣赏,那么现在,则多了几分对于一位已然跻身世界顶级导演行列的强者的尊敬。
由于今年并没有华国大陆的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因此来到戛纳的大陆媒体记者数量相对有限。然而,吴忧勇夺金棕榈的消息,如同给这些记者注射了一剂强效兴奋剂。
“金棕榈!是我们华国的导演!”
“快!立刻联系国内编辑部!头条必须换!”
“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拿到吴忧的独家专访!”
记者们从闭幕式已结束就不顾时差,开始疯狂地拨打越洋电话。
此时的国内,正值凌晨三点钟。大部分报社的印刷机已经开始轰鸣,或者报纸已经送达配送点。这一通通越洋电话,彻底打破了传媒行业的夜间秩序。
几乎所有全国性大报的印刷车间都接到了紧急通知:暂停印刷!已经印好的晨报,全部作废处理!
值班的主编立刻紧急召集骨干编辑记者火速回报社加班!撤稿!换稿!重新排版!新的娱乐版头条只有一个——中国青年导演吴忧震撼戛纳,勇夺金棕榈大奖!
这个夜晚,对于国内许多报社的工作人员而言,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当天清晨,遍布各大城市的报刊亭,许多都出现了报纸延迟上市的情况。
但当那些带着新鲜油墨气息的报纸摆上报摊时,头版上那醒目的大标题和吴忧手持金棕榈奖杯的照片,无疑在千家万户的早餐桌前,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而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戛纳金棕榈的新闻,也随着太阳的升起,陆续登陆各地报纸的娱乐版头条。莫莱提这位意大利名导,在大多数的报道中几乎成了透明的背景板。吴忧的新闻、照片、背景介绍,占据了绝大部分版面。
许多欧洲读者在看到报纸上那张年轻、英俊、眉宇间透着自信与从容的东方面孔时,都隐隐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等等,这个年轻人……是不是去年也在威尼斯闹出过大动静?”
“没错!是他!eddy wu!去年威尼斯金狮奖得主!我的上帝,他今年又拿了金棕榈!”
“史上最年轻的金狮奖得主,现在又成了史上最年轻的金棕榈得主!双金在手!”
在艺术电影氛围浓厚、被视为电影艺术圣地的欧洲,这个消息引发了远比去年更大的轰动!“eddy wu”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电影圈内热议的对象,开始真正走入广大影迷和普通民众的视野。他被冠以“世纪天才”、“电影魔法少年”等称号,频繁出现在各种报道和评论中。
北美地区亦然。尽管好莱坞更偏向商业大片,但对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权威奖项仍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度。去年吴忧获得威尼斯金狮,主要在艺术院线和评论界引起波澜。
今年,金棕榈加持之下,“少年天才导演”的形象彻底深入人心。全世界对于年少成名的故事总是格外热衷,北美民众也不例外。金狮与金棕榈的双重光环,产生了惊人的化学效应,爆发出超乎想象的传播力和认同感。
一夜之间,北美民众对吴忧的好奇心和认可度急剧攀升,在新兴的互联网上“eddy wu”的搜索量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环球影业的办公室内,高级副总裁加里·马丁春风满面。前段时间他与吴忧达成了初步意向,有意投资其下一部电影项目。
但回到北美总部,在公司内部的项目论证会上,进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高管对吴忧能否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心存疑虑,毕竟那时他只有一部《一个叫常归的男人决定去死》问世,虽有金狮奖,但仍被认为存在偶然因素。
“先生们,”丁站在投影幕布前,上面正显示着媒体关于吴忧获金棕榈的报道截图。“我想,关于eddy wu导演的实力问题,现在已经无需再讨论了吧?”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旋即,赞同的声音开始响起。
“毫无疑问,他是当今世界最具天赋和潜力的年轻导演。”
“连续两部电影获得最高荣誉,这绝不是运气。”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eddy!恭喜你!我就知道你可以!”马丁便大声祝贺。
“谢谢,加里。”吴忧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喜悦。
“关于我们上次谈到的项目,公司已经正式批准立项了!”丁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我们需要尽快敲定所有细节。你看一周后,我去中国拜访你,详细洽谈,如何?”
“没问题,加里。我在bj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