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岭南王的种田日常 > 第一百一十一章 交州通宝

第一百一十一章 交州通宝(1 / 1)

交趾太守府的书房内,桓邻捧着最新一季的府库收支简册,脸上笑开了花,车走路都带着风。

“主公,大喜,大喜啊。”

“仅是首批出货,市舶司抽分及各商行上缴的利润,便已抵得上我交州去岁全年赋税之三成。”

“这还不算我们换回的那些铜料、生铁、战马、蜀锦的价值,照此下去,莫兑养兵修城,便是再开几条驰道,扩建水师,也是绰绰有馀。”

士燮接过简册,看着上面那一长串令人眩晕的数字,饶是他心志坚定,此刻也忍不住心潮澎湃。

有了钱,就有了底气!

但这泼天的富贵若不能及时转化为稳固的根基,终究是镜花水月。

他踱步到窗前,看着庭院中抽芽的嫩叶,心中盘算的已是未来十年的兴衰。

次日一早,便召集了交州的内核班底。

桓邻、士壹、凌操、赵云、陈瑷,以及负责工巧坊的溪娘和几位相关曹吏,齐聚议事堂。

就连远在日南历练的士只,也因近期边境无事,被士燮一道命令召回交趾参与此次重要议事,意在让他开阔眼界。

堂内炭火已撤,换上了祛湿的熏香。

士只坐在末位,略显拘谨。

“诸位,”

士燮开门见山,“海贸之利,已初见成效。然钱帛堆于府库,不过死物。唯有将其用之得当,方能铸就我交州真正的强盛之基。”

“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一议,这钱,该如何花在刀刃上。”

他特意看了一眼士只,微微颔首,示意他仔细聆听。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桓邻身上:“桓先生,你先说说。”

桓邻早有准备,拱手道:“主公,依属下之见,首重者,仍在通路”与”

利器”。”

“北境虽暂安,然荆州、江东乃至中原,虎狼环伺,不可不防。内部连通,勿阜民丰,方是长久之计。”

“具体些。”士燮颔首。

“其一,驰道。”

桓邻走到悬挂的交州舆图前,手指划过几条粗线,“交趾至合浦主驰道已通,然各郡之间,尤其是郁林至苍梧边境、九真至日南等路段,仍多崎岖山路,传运艰难。当投入人力物力,将其拓宽、取直,全部以水泥硬化。”

“如此,不仅利于商旅往来,更便于兵马粮草调运,一旦有警,数日之内,爰兵可达边境。”

他详细指出了几个关键节点,并预估了所需的大致里程和难度。

凌操闻言,眼睛一亮,拍案道。

“桓先生此言大善,若有此等驰道,俺老凌的骑兵便能朝发夕至,哪还用怕判州佬再来捣乱,到时候,末将定要带着儿郎们,沿着新修好的路,一路跑到苍吾边界去遛遛马。”

他声若洪钟,引得众人会心一笑,气氛稍缓。

士壹也接口道,语气带着实务者的考量。

“大哥,合浦港如今货物吞吐量激增,通往腹地的道路若能改善,各地物产渝出、海外珍货输入,效率必将倍增。”

“只是,修路耗费巨大,民夫征召、粮食补给、工匠调度,需得周密安排,否则恐扰地方。”

士燮点头,看向负责工程的曹吏:“所需人力、水泥、资金,可能保障?”

那曹吏连忙起身,略显激动地回道。

“回使君,如今府库充盈,若以钱粮招募民夫,给予厚酬,并言明此乃利民工程,必能招徕大量壮丁,甚至可能吸引周边州郡流民。工巧坊水泥产量近日通过改进窑炉,效率又有提升,只要资金到位,物料供应无忧!”

“属下初步估算,若全力施为,五年内当可使主要郡际驰道焕然一新,只是—各郡协调,需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总揽。”

“好!”

士燮决断道,“此事便由桓先生总揽协调,你负责具体工程调度,各郡太守需全力配合,不得推诿。资金从新设的基建司”专项拨付。”

他当场拍板,设立了新的机构以专事工程建设。

“其二,”

桓邻继续道,手指移向沿海,“乃造船。岭南壹号”、贰号”已证远航之利,然我交州水师与商船队规模,尚不足以支撑日益繁重的海贸与护航须求。”

“当在合浦、交趾两大船坊,增辟船坞,广募匠人,仿岭南”级制式,加速建造新船。”

“不仅要大,更要坚固、迅捷。同时,船政学堂需扩大招生,培养更多操沿、导航、维修之才。水师亦需扩充,以护卫日益延伸的海上商路。”

士壹身为合浦太守,对此感受最深,立刻附和。

“大哥,此事刻不容缓。如今港口等待装货的商船都已排起长队,自家船队更是捉襟见肘。”

“上次岭南壹号”归航,光是卸货就花了数日,若有更多大船,不仅能多泡几趟南洋,或许还能探索更远的航线。若能多造十艘岭南”级大船,海贸收益至少再增三成!”

“只是,上等木料采购、熟练船匠招募,皆需时日。

“准。”

士燮看向士壹和溪娘,“壹弟,合浦船坊扩建事宜由你主导,木料采购可动用海贸利润,优先从林邑、扶南进口巨木。”

“溪娘,工巧坊需全力配合,不仅要改进造船工艺,尤其是那水密隔舱与风凡操控,务求精益求精,还要设法研制更有效的船用防腐涂料。所需木材、铁器、漆料,优先供应。”

“奴婢遵命。”

溪娘轻声应下。

“其三,”

桓邻手指点向舆图上纵横交错的河流,“水利乃农耕之本。前番推广之水年,效用显著。然各郡县河流情况各异,当派遣精通水利之吏,勘察各地水文,因地制宜,增建水车、水渠、陂塘。”

“既可灌溉农田,保我交州粮仓丰盈,亦可利用水力,驱动工巧坊部分器戒,如碾米、锻铁,省人工而增效率。此乃惠及长远,固本培元之策。”

这一点,就连赵云也微微颔首。

他来自北地,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交州若能善用水力,确是强基固本之策。

士燮赞沉吟道:“水利之事,关乎民生根本,不可轻忽。陈瑷。”

“下官在。”陈瑷连忙起身。

“你熟悉地方事务,此事由你牵头,与各郡县协调,选派干吏,实地勘察,以定具体方案报我。尤其注意俚人、汉人杂居之地,需妥善处理用地、用工事宜,避免纠纷。”

“所需钱粮,府库支应。对于子龙所言水力锻铁、碾米等,可择地先行试点。”士燮特意强调了民族关系,考虑周详。

“下官领命!定当谨慎办理,不使生乱。”陈瑷肃然应道。

一番部署,条理清淅。

将海贸所得的巨额财富,精准地导向了交通、造船、水利这三大关乎交州命脉的领域。

士只在一旁听得心潮澎湃,深感父亲布局之深远。

这一日,士燮难得有暇,在赵云陪同下,微服行走在交趾城最繁华的西市。

街面依旧人流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

但细心的士燮却察觉到些许异样。

在一处售卖交州特色藤器的摊位前,一名老农模样的汉子,拿着几只精心编只的藤篮,却并未询价,而是直接对摊主道。

“老哥,你这篮子编得扎实,俺用三斗新米与你换,如何?”

那摊主皱了皱眉,显得有些为难。

“老丈,不是俺不愿,只是这米俺家也有,俺想换些铜钱,好去扯几尺布给佳儿做衣裳——如今这铜钱是越来越难寻摸,好的更少,尽是些轻飘飘的劣浅。”

老农叹气道:“谁说不是呢!俺也想换钱,可卖了谷子,得的钱要么不够敛,要么就是些剪边恶钱,买盐都不够。还不如以物换物,实在。”

类似的场景,士燮在随后闲逛中,又见到了几次。

有渔民想用鲜鱼换盐,有工匠想用手艺打的铁器换粮,却少有人直接使用铜线交易,即便有,也多是争吵钱币成色、重量的声音。

“子龙,你可注意到了?”士燮放缓脚步,低声问道,眉头微蹙。

赵云目光锐利,早已将市井情形收入眼底,沉声道。

“府君,民间——似乎铜钱短缺甚剧。多以物易物,即便用钱,亦多争执。

恐是海贸兴盛,钱货流通失衡,加之劣钱驱逐良币所致。”

他言简意赅,点出了关键。

士燮面色凝重地点点头。

商贸繁荣,货物流通加剧,对货币的须求自然大增。

交州本身铜矿匮乏,以往靠与北面贸易流入些铜钱,数量本就有限,且汉室衰微,各地铸钱质量参差不齐,剪边、私铸成风。

如今海贸大兴,财富涌入多是实物珍宝,市面流通的铜钱反而显得捉襟见付,且良币被收藏,劣币大行其道。

这“钱荒”与“钱劣”并存的局面,若不及早解决,必将阻碍商业发展,扰乱市场,甚至引发民怨。

回到府中,士燮立刻召来桓邻、苏怀及几位负责钱谷的曹吏,就连对经济颇有见解的邓公也被请来。

“近日市井交易,多以物易物,钱币信用堪忧,尔等可知晓?”士燮开门见山,将所见所闻道出。

苏怀掌管市舶司,对市场最为敏感,立刻回道。

“主公明察,确有此弊,且日趋严重。如今海贸兴盛,各地商贾云集合浦、

交趾,买卖量大,对标准货币须求极巨。”

“而市面上铜钱,来源繁杂,轻重不一,奸商常有剪边、私铸之事,百姓不甚其扰。良币如五铢等,多被富户窖藏,市面流通者,劣币居多。”

“长此以往,商贸必受阻滞,物价亦难平稳。”他语气带着忧虑。

一位钱谷曹吏也补充道。

“府君,府库中收缴的税款,亦多是劣钱,发放官俸、采购军需物资时,民旬多有怨言,甚至不愿接收。府库自身运转,已感吃力。”

邓公捻着胡须,缓缓道:“老夫家中商铺,近日亦多受此困。”

“以往一匹葛布值钱几何,尚有标准,如今却需反复商议是以布易米,还是以布易盐,抑或用那不知斤两的铜钱,繁琐至极,效率大减。此乃商业大忌。”

情况比士燮预想的还要严峻一些。

他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我交州何不自铸钱币,统一币制,以解困司?”

“自铸钱币?”众人皆是一怔。

这可不是小事!

铸币权向来牢牢掌握在中央朝廷手中,地方私铸,形同叛逆,极易授人以丙。

桓邻谨慎道:“主公,自铸钱币,于系重大。虽汉室衰微,然名义犹在。且寿钱需大量铜料,我交州铜料多赖外来,如何能保障?”

“若铸钱质量不佳,反损信誉,若欲铸良钱,则铜料难继。”

士燮却似乎已成竹在胸,缓缓道。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汉室倾颓,政令不出雒阳,各地州牧太守,谁不是自行其是?”

“袁术、刘焉之辈,僭越之事做得还少吗?我交州铸钱,非为割据,实为便利民生,畅通商贸。”

“此乃不得已而为之,只要利于百姓,稳固地方,便是大义所在。”

他先定了性,打消众人的政治顾虑。

他顿了顿,继续道。

“至于铜料,确是我交州短板。然,我等铸钱,未必非要用铜。”

“不用铜?”众人更是疑惑。

“可用交州通宝”之名,”

士燮解释道,“此钱币之价值,不全系于其本身材质,更在于其背后之信用。我交州府库充盈,有海贸之利,有盐田之丰,更有珍珠、犀角、香料等珍勿。”

“可昭告六郡,甚至通告往来商贾,我交州通宝”,以府库储备之珍珠、

每盐为凭,设置固定比例,随时可凭钱至官设钱庄兑换盐引或等值珍珠。”

“有此硬通货为储备基,何愁钱币不通行?我等甚至可掺入部分其他金属,降低铜耗,但务必保证钱币制作精良,难以仿冒。”

这便是以实物储备为锚,发行信用货币的雏形了。

桓邻、邓公等人虽未听过这等概念,但都是精明干练之辈,略一思索,便觉比法大有可为。

交州府库的硬通货就是底气,只要能保证兑换,钱币的价值就能稳住,而且还能通过控制发行量来调节经济。

“主公英明!”

苏怀首先想通关键,兴奋道。

“若以此法,不仅可解钱荒,统一币制,更能将我交州财富化为无形之力,掌控商贸命脉!各地商贾为方便交易,必乐于使用我交州通宝”!”

“只是——这铸钱工艺,需得极其精良,方能防伪,且要效率够高,方能满足全州所需。”

“还有,这兑换钱庄的设置、管理,亦需周密章程。”

“正是此理。

“7

士燮目光转向一直静听的溪娘。

“溪娘,工巧坊可能办到?能否研制出高效的铸钱之法?”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八重神子:今天必须拿下雷电将军 美漫超英:赛博术士 太古顽石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明末:玩骑砍的我能无限爆兵 韩教官的专属小迷糊 八零寡嫂诱他成瘾后,前夫回来了 男女互换术 四合院:后院正房我要了 八零年代:说不出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