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她的一声令下,这些孩子们按照大小个依次排好队,一个接着一个进屋坐好,林菀宁开始给他们盛饭。
早饭很简单,白米粥,二和面的馒头,还有两道看起来就清爽可口的小菜,以及一碟子咸菜丝。
林菀宁和刘桂芝落座后,瞥了一眼看得目不转睛的宋玲玉:“宋阿姨,您是等着我们请您么?”
“我——”
宋玲玉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只吐出了一个字来。
林菀宁往房门口看了一眼:“洗脸水已经给你打好了,毛巾和牙刷都是新的,刷牙缸里有牙膏。”
她说完,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环视围坐在一圈的小萝卜头们:“吃饭。”
孩子们训练有素般整齐划一地端起了饭碗,吃起了早饭。
刘桂芝瞧见了洗漱过后,站在房门口的宋玲玉,往一旁挪了挪:“她宋姨,快坐下吃饭吧。”
宋玲玉坐在了刘桂芝的身边。
刘桂芝将早已盛好的白米粥和二和面馒头推到了她的面前:“趁着吃。”
宋玲玉抿了抿唇,端起了粥碗喝了起来。
吃过早饭后,宋玲玉自发自觉地拾掇碗筷,拿到灶间里去洗。
刘桂芝目光深深地看了林菀宁一眼:“菀宁,这样真的好么?她毕竟是也客人,哪里有让客人干活的道理?”
林菀宁笑道:“妈,您瞧,在咱们家里有白吃饭的么。”
“除去你我不谈,就连小六都知道帮忙扫地,拿碗筷。”
“可是——”
刘桂芝还想要说什么。
林菀宁却笑笑道:“您放心吧,没事的。”
早饭过后,上班的,上学的,去药田上工的一个个都走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刘桂芝,宋玲玉和孙小六。
刘桂芝这段时间,都是趁林菀宁不在家时做针线活。
家里虽然没有缝纫机,但架不住刘桂芝的手艺好,针码是又细又密,走线距离十分均匀,瞧着就和缝纫机做出来的活一模一样。
宋玲玉抱着孙小六哄着她玩,时不时地往刘桂芝这边看上两看。
自己倒也是会针线活,可和刘桂芝比起来,那真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刘桂芝给意见外套进行了收尾工作后,又开始织起了毛衣,有之前的女知青卖力帮着选宣传,整个知青点不论男女都跟刘桂芝定做了一件毛衣。
宋玲玉瞧得新奇。
红的、绿的、蓝的、灰的……
没一会儿,刘桂芝竟拿出了十几种颜色的毛线。
细算下来,林菀宁家里除了刘桂芝、林菀宁、沈文涛和沈欣兰以外都算是外人,现在埋线可不好买,而且价格又贵的很。
她这该不会是要给在她们家里的孩子每个人都织上一件毛衣吧?
可仔细瞧,宋玲玉又觉得不对劲儿。
这尺寸——
宋玲玉看了好半晌,没忍住发问:“刘同志,你这些毛衣不是给家里人织的吧?”
刘桂芝心眼实诚,也没多想,就把帮人做针线活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宋玲玉:“我在家闲着也闲着,菀宁孝顺啥活也都不让我干,我就想着能帮她做点什么,给人做点活,我也能赚点钱贴补贴补家用。”
宋玲玉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凑近仔细瞧了瞧,随手在她画的毛衣花样上点了点头:“这件红色的毛衣,你在这可以用平针织,然后间隔开距离,用剩余的毛线可以勾一朵花出来缝在上面。”
刘桂芝微微一愣。
她手的确极巧,能织出各式各样的款式来。
但,在审美和眼界上却远远不及京城来的宋玲玉。
刘桂芝仔细想了想,要是拿着宋玲玉说的去做——
还真就别说,只想想她就立马觉得样式更加新颖了。
“她宋姨,你是从京城来的,你跟我说说现在京城里的闺女都时兴啥样的衣裳?回头我照着做。”
宋玲玉仔细思忖了片刻后说道:“流行的款式都大差不差,主要是花色新颖,但你们守备区的布料有限,能用的也都是那几种颜色,不过,你可以按照我说的,在女款的衣服上做些花,或者刺绣,这样会更好看一些。”
刘桂芝一拍自己的大腿:“哎呀!她宋姨,还是你见多识广,你说我咋就没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