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载着从辽宁满载而归的团队,呼啸着驶回燕京。
年关将近,这座古都的年味己然浓郁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空气中仿佛都飘着炖肉和爆竹的烟火气,一种不同于香江圣诞、元旦的、更具传统底蕴的热闹扑面而来。
沈易刚回到下榻的饭店,还没来得及休整,一个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访客便到了——
央视的一位资深制片主任,姓刘,由文化部的同志陪同前来。
“沈易同志,欢迎凯旋!听说你们在辽宁的反响非常热烈啊!”
刘主任热情地握着沈易的手,开门见山地道明了来意:
“这次冒昧来访,是台里有一个特别策划,觉得与你们易辉此次文化交流的主题非常契合,想征求一下您的意见。”
双方在会客室落座,刘主任详细阐述了构想:
“我们计划制作一档新年特辑纪录片,名字暂定《香江儿女燕京迎新春》。
就是想记录下你们这些来自香江的年轻艺人,在燕京是如何度过我们传统春节的。
从逛厂甸庙会、看冰灯,到学习剪窗花、写春联,品尝糖葫芦、驴打滚这些地道小吃,再到除夕夜包饺子、守岁
我们想通过你们新鲜、好奇的视角,来重新展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也算是给全国观众的一份别致的新年礼物,展示两地同胞共庆佳节的祥和气氛。”
沈易听着,眼中光芒越来越盛。
这简首是一个送上门的、绝佳的宣传平台!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即抚掌笑道:
“刘主任,这个提议非常好!我们完全同意,并且全力配合!”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加热切,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设想:
“不过,我认为这个节目的意义,绝不应仅限于在内地播出。
这同样是向香江民众,乃至海外华人,展示内地传统风采、增进血脉亲情和文化认同的绝佳机会!
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合作制作的方式。
央视负责在内地的播出,而我们易辉,可以将节目素材带回到香江,进行适合当地观众口味的剪辑和包装,在我们的电视台播出。
这样一来,真正实现了两岸三地的文化互动与共鸣,将这次交流的意义最大化!”
刘主任和文化部的同志闻言,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
沈易的这个提议,格局更大,完全符合上层推动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
“好!沈易同志,您这个想法真是画龙点睛!”刘主任激动地说。
“我们这就上报台里,争取尽快立项,组建摄制组!这几天,就要辛苦您和各位艺人了!”
计划就此敲定。
接下来的几天,易辉的少女们和沈易,便在央视摄制组的镜头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燕京新春深度体验游”。
镜头跟着周惠敏、李丽贞、叶子媚等人涌入人头攒动的厂甸庙会。
她们对吹糖人、画脸谱、抖空竹这些玩意儿惊叹不己。
周惠敏举着一串比她脸还大的冰糖葫芦,小口尝试,酸得眯起眼睛的可爱模样被精准捕捉。
梅颜芳则大胆尝试与舞狮队伍互动,那股泼辣劲儿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叫好。
再次来到故宫,心境己完全不同。
摄制组特意安排了在覆雪的御花园、宁静的角楼拍摄。
蓝洁英安静地触摸着红墙上的积雪,眼神悠远。
张漫玉则对屋檐上的脊兽产生了浓厚兴趣,拉着工作人员问个不停。
沈易在镜头前,用一种感性的口吻讲述着历史与当下的交汇,颇具感染力。
在一间布置典雅的西合院里,女孩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和写春联。
叶玉青手巧,剪出的窗花有模有样;而陈淑华则安静地在一旁研墨,写下“西海同春”的祝福,字迹清秀。
沈易也挽起袖子,尝试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虽笔法稚嫩,却诚意满满,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
最热闹的莫过于学习包饺子的环节。
饭店的厨房里,女孩们围着围裙,面对面团和馅料手忙脚乱。
梅颜芳包的饺子“膀大腰圆”,自称是“港式元宝”。
周惠敏则小心翼翼,包出的饺子小巧玲珑,却总露馅儿。
沈易也被拉下场,他手法生疏却认真,脸上不小心沾了面粉,被镜头捕捉到,平添了几分亲和与趣味。
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时,大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种满足和开心的笑容,无比真实动人。
整个拍摄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新奇的碰撞。
央视的摄制团队也非常专业,善于捕捉细节和真情实感。
沈易不仅全程参与,更时常在镜头外与导演交流,提出一些拍摄建议,确保节目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能展现香江团队的活力与真诚。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植入。
当香江的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熟悉的偶像,在燕京的冰雪与红墙间,如此投入地体验着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那种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将远超任何说教。
除夕之夜,节目组记录下了易辉团队与央视工作人员、文化部代表一起守岁、互道祝福的温馨场景。
当零点的钟声敲响,窗外爆竹震天,烟花绚烂时,镜头扫过每一张洋溢着笑容和思乡之情的年轻面孔,最终定格在沈易沉静而深邃的目光上。
当《香江儿女燕京迎新春》这档特辑纪录片,在央视黄金时段以及随后由易辉精心剪辑的粤语版在香江电视台播出后,仿佛在两地的文化湖面上投下了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反响之热烈,远超预期。
无数内地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周惠敏被冰糖葫芦酸得皱起小脸、梅艳芳学着扭秧歌手脚不协调的样子,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
孩子们指着电视里的李丽贞和叶子媚,嚷嚷着也要那么漂亮的头花和衣服。
许多中老年观众,原本对“港台腔”和“奇装异服”有些微词,却在看到这群香江女孩认真地学着包饺子、写毛笔字时,态度悄然转变:
“瞧这些香江来的姑娘,也挺懂礼貌,挺喜欢咱们的老传统的嘛!”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消弭了许多隔阂。
节目成为了年轻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时髦窗口。
周惠敏的清纯、梅颜芳的帅气、蓝洁英的靓丽,迅速成为他们模仿和讨论的对象。
她们在节目中的穿搭,哪怕是厚棉服,也在年轻人中悄悄引领风潮。
文化部门的内部简报上,将此节目作为“成功开展对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典型案例。
一些文艺评论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称赞节目“视角独特,情感真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外宣”。
节目在香江播出时,收视率一路飘红。
市井茶餐厅里,街坊邻里都在讨论:“哇!阿敏去北京啦!”
“你看阿芳多犀利,同北方的舞狮队都能玩到一齐!”
看到自己熟悉的明星,站在雄伟的长城、故宫前,体验着截然不同的年俗,香江市民在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一种“我们的人也能在首都大放异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节目极大地满足了香江市民对内地的好奇心,而且是通过他们喜爱的偶像来呈现,接受度极高。
香江各大报刊娱乐版头条几乎被易辉的少女们占据:
《周惠敏冰糖葫芦初体验,甜酸表情萌翻全港!》
《梅颜芳燕京显女王本色,与民同乐气场十足》
《沈易率队文化北伐,易辉群芳惊艳内地!》
这些报道不仅关注娱乐本身,更着重分析了此次文化交流背后的深远意义,以及易辉集团借此开拓内地市场的战略眼光,沈易的声望在香江商界和娱乐圈再上一层楼。
节目播出后,易辉在燕京的办事处电话几乎被打爆。
各地方电视台的综艺邀约、大企业的商演代言、乃至电影厂的片约,如同雪片般飞来,指名道姓要请“那个吃糖葫芦的周惠敏”或者“那个舞狮的梅颜芳”。
此前在辽宁铺垫的关系也迅速发酵,东北三省的演出商纷纷提出合作意向。
能在央视亮相,并被作为文化使者报道,让周惠敏、梅颜芳等人在香江本土的明星光环更加耀眼,商业价值和话语权水涨船高。
之前一些对易辉持观望态度的创作人和演员,也主动抛来橄榄枝,希望能搭上这艘驶向广阔内地市场的快船。
沈易的这次文化布局,不仅圆满成功,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它不仅仅是一次宣传,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植入和情感链接。
易辉的这群少女,凭借此次亮相,真正实现了从香江新星到两岸三地瞩目新锐的华丽转身。
为沈易捧红这些少女,打下了最坚实的民众基础。